1.什么是诗经的体式《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到了战国时期。 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编集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③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 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这主要是为了反映民情,考察政治得失,最终用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也正是《汉书·文艺志》里说:“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还有朱熹在《诗集传》也说过:“诗”是“诸侯采之贡于天子”。 而且在《汉书·食货志》、《礼记·王制》、《晋语六》也有类似的记载。 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雅、颂三类。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 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 《 国风 》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思想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周礼·春。 2.诗经体的诗经体诗结构诗经体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例如: 羁愁(梅开朵朵) 秋风至,不期归,鲈味思。鲈味思。其心也悴。 秋风怒,不期归,黄叶舞。黄叶舞,其心也苦。 秋风频,不期归,叶归根。叶归根。其心也怋。 在某些分章节的歌曲中,往往有一部分每遍所唱的歌词不同,而有一部分每遍所唱的歌词相同,这歌词相同的部分就是副歌。副歌在节奏、速度或调性上都和正歌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能够集中表达整首歌曲的中心思想。例如: 书香(兰馨蝶舞) 于以书香,瀛洲之堂。有女蝶舞,初颂华章。 雏莺初啼,其音茫矣。有女蝶舞,其心惶矣。 良师执鞭,德出群贤。循循善诱,其业也专。 雏莺初啼,其音畅矣。有女蝶舞,其心向矣。 不辍笔耕,业岂无成。旦夕勉之,以利我行。 雏莺初啼,其音兴矣。有女蝶舞,其心恒矣。 序曲,在乐曲的前面,在一个曲调的几次重复之前,用一个序曲,有预示全曲内容的作用,例如下例黑体字部分: 浣衣(漠漠轻寒) 习习条风,菀菀垂杨。女之浣衣,於彼池塘。 有子来呼,但看青梅。我且畏於母兮,维以不相催。 有子来邀,但看榴花。我且惮於父兮,维以不相差。 有子去矣,但看絮矣。女心虑矣,匪能语矣。 尾声是指乐曲的结束部分。在一个曲调的几次重复之后,用一个尾声结束全曲。尾声和前面的曲调在节奏、调性上有所不同,常常用以引伸未尽之意,并加强结束感。例如下例黑体字部分: 沚有鸣禽(郎骑竹马来) 沚有鸣禽,交交其音。送子远行,忧戚难禁。 赠尔罗带,双蝶戏枝。旦夕系诸青袍,惟以不相离。 赠尔明珠,双穗委坠。旦夕佩诸长襦,惟以不相弃。 云车驰矣,双泪垂矣。旦夕思矣,何日归矣。 《诗经》中的诗把节奏、乐性、拍节都不相同的两个曲调联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思想内容,这就是联曲。联曲形式有三种: (1)两个曲调各自重复,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歌曲。 (2)两个曲调有规则地交叉联结,成为一个歌曲。 (3)两个曲调不规则地交叉联结,成为一个歌曲。 3.谁能把这段文字翻译成诗经体四言诗1、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佚名《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4、李白《三五七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5、佚名《凤求凰·琴歌》: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 狂。6、郑愁予《赋别》: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7、李白《三五七言》: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8、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9、曹植《明月上高楼》: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10、纳兰性德《虞美人》: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11、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2、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13、陈衡恪《题春绮遗像》: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14、梁启超《台湾竹枝词》: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15、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16、司马光《西江月》: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17、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张先《千秋岁》: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9、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20、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1、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22、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23、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4、张仲素《燕子楼》: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25、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26、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7、张可久《塞鸿秋》: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28、徐再思《折桂令》: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29、李冠《蝶恋花》: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30、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31、佚名《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32、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3、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34、文廷式《蝶恋花》: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35、曹雪芹《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36、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37、况周颐《减字浣溪沙》: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38、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39、佚名《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40、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41、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42、李之仪《卜算子》: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43、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44、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5、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46、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47、苏武《结发为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48、聂胜琼《鹧鸪天》: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49、柳永《昼夜乐》: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50、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51、席慕蓉《印记》: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52、范成大《车遥遥篇》: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53、戴叔伦《相思曲》: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54、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5、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56、顾敻《诉衷情》: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57、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58、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59、乐婉《卜算子》: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60、白居易《浪淘沙》: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61、温庭筠《杨柳枝》: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62、邵瑞彭《蝶恋花》: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63、晏殊《玉楼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64、曹雪芹《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4.我国古诗的体裁分为哪4种古诗的体裁 诗经与楚辞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最早的两部诗歌集,创作时期都在先秦,之后成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也有诗经体与楚辞体(骚体)的说法。 相比之下,诗经相对遵守形体规范,而楚辞则较少拘束,从手法上来说,诗经偏于情景交映、婉转表达、比喻描写等,而楚辞的想象力相对更加丰富,思想自由,常常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诗经》的作者基本都已不可考,按照配乐的内容被分为风、雅、颂三种类型,其常见的创作手法又有赋、比、兴三种。《楚辞》中的著名作者则有屈原和宋玉。 《诗经》的代表作是国风一类,而《楚辞》的代表作则是《离骚》,所以后世常用“风骚”指代所有的诗歌。 乐府诗 乐府诗盛行于汉朝,历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时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乐府的特点是配乐,所以现在留存下来乐府诗其实都是原来的歌词,其体例更多是根据乐曲的需要。较著名的乐府诗有《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上邪》等。直到唐朝以后,仍然有相当多的诗人以乐府曲名创作,如李白的《关山月》、王昌龄的《塞上曲》等。 但是随着乐曲古谱的逐渐散失,古乐府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不过以歌配词的做法仍然广泛流传,成为了之后的词。由于乐府的影响力,后代也有将词称为乐府的情况,比如苏轼的著名词集就称为《东坡乐府》。 古体诗 古体诗原指唐朝以前不配乐的诗,与近体诗相对,加上乐府诗三者成为狭义上的中国古诗中的三大类别。近体诗成形以后,仍然有相当多的诗人喜欢使用古体创作,这些诗作也被称为古体诗或古风,与遵守格律的近体诗相区别。 近体诗 近体诗是南北朝时期出现、至唐朝而成熟的诗体,其特点是讲究格律,即规范诗作包括字数、平仄、用韵、对仗的四方面因素。近体诗只允许五种类型,即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和排律。 词 词的出现与乐府息息相关,随着后者乐曲的逐渐散失,词逐渐成为配乐的诗体的主流,取代了乐府。两者间的区别首先是乐府远早于词;其次是乐府曲名、词牌名的不同;再次则是早期很多词牌的出现是为了配合原有的诗作,与乐府先有曲后有文字相反。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为了配乐而作,所以必须符合选定乐曲的格式、特点,作者并不能随意更改、创作新的乐府或词牌。 赋 赋上承《楚辞》,最盛行于汉朝。它与诗、词最大的区别是不讲究简练,也没有字数、长短等的限制。赋词藻华丽,描写奢华,对于作者和读者的文学修养要求极高,而且赋仍然非常讲究用韵的细节,到唐朝甚至短暂出现过所谓的律赋。正是由于其强调格式形式,与骈文一样,到了唐宋时期被古文运动所反对,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也有一部分赋吸取了散文的特点,被称为文赋,虽然仍然有用韵、对仗等古赋、俳赋的手法,但是格式相对宽松,对于作者的限制较少。 骈文 骈文是另一种韵文的体裁,初期主要强调对偶,到了南北朝吸收了汉赋的特点,更开始注重用韵,体例越来越拘束,常常成为只有表面锦绣而无实质内容的作品。到了古文运动之后,逐渐失去影响力。 曲 元曲是古代诗歌中最晚出现的形态,虽然其中仍然有用韵等成分,并且配乐,但是其中元杂剧的成就更加远远超过了散曲,实际上已经向叙述独立的故事等实际作用发展,逐渐脱离了韵文的范畴。元曲对明清的小说和各流派的民间艺术、戏曲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