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的写作方法有那些诗歌的写作方法 作诗有法,但无定法。 诗歌创作的过程可划分为“发现”——“构思”——“表达”三个步骤。我们只有深入生活,用心观察和体味,才能在平凡的世界里发现诗意。 发现诗意只是诗歌创作最初的阶段,接下来我们要仔细谋划和构思诗歌的篇章结构,将散漫的诗情集中起来。诗歌创作的最后阶段是表达,也就是将诗情语言化的过程。 概括起来,诗歌写作应该掌握的基本要求是: (一)、注意观察生活,敏锐捕捉瞬间感受和体验。 “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这是诗人何其芳在《生活是多么广阔》里写下的诗句。 可以说,是生活的宽广博大和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细致观察触发了何其芳蓬勃的创作灵感。如海洋般广阔的生活不仅处处有快乐和宝藏,而且处处充满了诗情和诗意。 不过,这诗情诗意只有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才能发现,只有异常敏锐的心灵才能捕捉。诗人艾青说:“生活实践是诗人在经验世界里的扩展,诗人必须在生活实践里汲取创作的源泉,把每个日子都活动在人世间的悲、喜、苦、乐、憎、爱、忧愁与愤懑里,将全部的情感都在生活里发酵,酝酿,才能从心的最深处,流出无比芬芳与浓烈的美酒。” 很显然,艾青把生活实践看作诗歌创作重要的源泉。当然,对于诗歌创作来说,“生活”的含义应该是广义上的,不仅包括社会实践,而且包括内心生活,二者的配合才构成了诗人的全部生活内容。 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敏锐地捕捉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及时将它积淀在思维的信息库中,以备日后的诗歌构思和诗歌创作之用。藏克家《歇午工》写道:“睡着了,/铺一面大地,/盖一身太阳,/头枕着一条疏淡的树荫” ,可以说,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厚积累,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 (二)、注重灵感的培育和意象的提炼 古今中外,人们对于创作灵感的解释是很多的。柏拉图认为灵感是附着在诗人身上的神力,苏格拉底把灵感解释为诗人天生特有的禀赋。 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灵感有两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它是突如其来的;第二,它是不由自主的。对于诗歌创作来说,灵感的意义是非凡的,灵感的作用是巨大的,正如艾青所说:“灵感是诗人对于外界事物的一种无比调协、无比欢快的遇合;是诗人对于事物的禁闭的门的偶然的开启。” “灵感是诗的受孕。” 灵感尽管很重要,但它并不能轻易获得,只有长期积累才可以偶尔得之。 所以,诗歌创作要注意灵感的培育,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锤炼诗思,集聚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只有做到了这些,诗歌灵感才会在我们的创作活动中不期而至。 同时,还要重视对诗歌意象的采撷与提炼。 诗情表达必须借助典型的意象,而典型意象的得来必须依靠我们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春夏秋冬,时序更替,天南地北,空间转换,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空间中,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各自不同,我们对于世界的感受和理解也迥然有别,优秀的诗人都善于在不同的时空里提取独特的意象,把自己对于世界与自我的独特认识与理解用语言来物化。 比如诗人李金发,从1919年(当时他年仅19岁)起开始离开祖国,到法国求学长达5年,出于对异域生存的深刻理解,他择取了许多独具个性的意象来写自己的生命境遇,他以“弃妇”隐喻自己卑微的人生地位,以“寒夜”来写周围的环境,以“可死的生物”交代自己孤苦的灵魂,等等。对意象的诗化采撷和精心提炼,使李金发的诗歌达到了很高水平,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 (三)、以超常化的语言构造来呈现意象 意象在诗歌中的呈现需要借助超常化的语言,一般来说,呈现意象的语言方式包括下列几种情形: 1,动词精选 对于诗意呈现来说,动态的意象比静态意象作用更大,它能使诗歌更显得情绪流溢,力度扩张,意蕴生动,充满饱满的内在张力。动态意象还能抓攫住读者的阅读视线,撩发他们丰富的审美联想与想象。 一个恰切的动词会让诗歌意象变得灵动鲜活,从而使整首诗歌的艺术水准跃升到更高层次。如陈敬容的《哲人与猫》:“雨锁住了黄昏的窗,/让白日静静凋残吧” ,“锁”这个动词形象地点化了大雨的滂沱和给人的心灵造成的阴影,白日因这雨的紧“锁”而静静凋残;藏克家的《难民》:“日头堕到鸟巢里,/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溶”字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夜幕慢慢降临的情形;还有“浓云把闷气写在天上。”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写”与“扣”也极为传神,富有表现力。 2,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诗歌作品中是相当平常的现象。诗歌中的词类活用一般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相互的词性转换,通过活用,扩大了现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空间,充分挖掘了词语的表达潜能,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审美表现力。 “田亩已荒芜了——/狼藉着犁翻了的土地” ,“请停下来,停下你疲劳的奔波” ,“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 ,“但它的生命内部/却贮满了这么多的芬芳” ,其中“狼藉”、“奔波”、“朦胧”、“芬芳”都属于词类活用,表意效果很明显。 3,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一语双关,这也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我们知道,古诗中常用自然之“丝”来表达心理之“思”,以。 2.诗歌有几种写作手法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3.古诗的写作方法有哪些如何让诗更有韵律一、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命题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命题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 命题变式: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三、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命题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艺术技巧(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用典等)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赏析诗歌的意境 命题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命题变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五、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这种感情. 六、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或(1)结合全诗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总之,如果我们能熟悉这些命题方式,清楚各种答题技巧,再认真审读题意,根据试题要求,扣住原诗,抓住要点组织语言,就能极大的避免失分.。 4.诗经的创作方法“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等手法.。 5.诗歌的写作技巧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诗歌的创作是随性而起,缘情而发的。要谈论诗歌的写作,首先我们得给诗歌下一个全面的定义。 但,何谓诗歌呢?诗歌是一种抒情性的文学体裁,是运用精炼的,和谐的语言,借助比,兴等表现手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分行排列,有韵律,有节奏,有形象思维的方法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 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到唐宋元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度鼎盛,再到明清后的逐渐回落。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波澜曲折但又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一般认为,诗歌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楚辞,魏风,诗,词(辞),散曲。 “诗歌”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我们通常把“五四”以前的诗歌称为古诗,其后的则称为新诗。 新诗对古诗有一定的继承,但又有其符合各个时代特色的“个性”特征。对诗歌我们可以根据时间的先后,表达方式的不同,篇幅,语言形式,诗体,格律的不同等方面进行分类定义。 由于这些不是本篇的重点,故在此不多赘述。 诗歌的特征,即诗歌不同于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具有其特殊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的鲜明特色的“个性”特征。 对于诗歌的这一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抒情。正如开篇所说,诗歌的创作是随性而起,缘情而发的。 随性而起就是对现实社会进行细致的观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进而借助诗歌这一表现形式传达一种理念或思想。比如,杜甫的名句“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就高度地概括了当时社会严重的贫富分化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对“豪门”的“憎”与对穷人的“怜”的思想。 缘情而发,即由浓厚,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爱,恨,情,愁。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表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一出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抒发了作者对这份深情的同情和激赏。 要写出一首好诗,对诗歌总体的构思是很重要的。创作者要在大脑中构建起诗歌的“轮廓”,找准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不能是写完了一首诗歌,尚不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思想。只有有了思想,才会有灵魂。 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构建出诗歌的“立体形象”,进而对其进行有条理的梳理,才能形成诗歌的内在思想和实体结构。 诗歌的创作有其独特的写作思路,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24个字,即感情浓郁,语言精炼,拓开联想,想象丰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感情浓郁要求作者以丰富的感情积淀,结合真实的情感流露,反映生活中的点滴,以细微处见真情,力求做到用情达意,以情动人。 诗歌由于其特殊的篇幅和字数限制,不可能像其他文学体裁那样可以“洋洋洒洒千万言”。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创作诗歌时,做到对语言的提炼和浓缩,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比如,有这样一首诗,试题为《生活》,诗的内容却只有一个字--“网”。 作者用一个“网”字高度集中地概括了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其中蕴涵着很深的韵味。 拓开联想,想象丰富是诗歌重要灵魂所在。合理的联想能使诗歌增强韵味,展现一种时代的美感。 同时,在诗歌的创作中,必要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使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浓烈丰富,比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把愁绪的浓重抒发得淋漓尽致. 韵律是指诗歌中的押韵和声调.在古市的创作中尤其注重句子的押韵.不同韵律的字不能压韵.而新诗的押韵较为随意,只要押的韵大致相近就可以,而且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 节奏是指诗歌中的顿数,即语言在排列顺序上的间隔规律.节奏鲜明是诗歌的重要要求.短促的节律可以给人激动,欢乐的情绪;缓慢的节律可以给人深沉,悲伤的情绪。 诗歌的创作还要讲求立意的新颖和构思的严密.诗歌的立意是表达主题思想的基础.立意的新颖能够使诗歌增加可读性和亲和力;能正确反映人们的普遍思想和要求.要做到立意的新颖必须注重对社会中各种现象的分析,把握时代特征,集中反映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洞察事物的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洞察力,才能抓住事物的细微,以小见大,以简见详。 诗歌的创作同时也是一门讲求意境的艺术.意境就是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一幅有情意有境界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诗歌创作讲求营造一定的氛围,在氛围中抒发情感,以情动人,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因景生情.只有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或现象充满感情,以富于赞美,同情,鞭挞等的思想,使读者能够为情所感,为情所动,达到对诗歌的赞同和认可.要更好地表现诗歌的意境,不单要有丰富的情感积累,还要求在表达方式上注重对细节的把握.(这里所说的"细节描写"当然并不同于小说,记叙文等文学体裁的描写.诗歌的细节描写有其鲜明的特点:精炼,直接,动情.更重要的是能更形象地描绘某一事物.)细节描写是最能打动人,也是最能创造感人意境的表现方式.对细节的描写要求注意对事物(件)发展过程的描写,可以运用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对事物(件)的变化发展进行动态的描写,。 6.现代诗词的创作方法及注意的几点诗歌,似乎历来被人看作很浪漫,很神秘的东西。 其实历来人们都以为写诗是文人的事情,从小的方面说就是学中文的产物。关于这个的看法由来已久,所以我今天要就创作诗歌谈谈我的看法,通过本文,我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位诗人。 一、诗歌贵在贴近生活,由小见大。 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 所以写诗一定要从生活着手,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诗歌,是人的情感的发泄,没有感情的诗歌不能叫作诗歌。 由于诗歌贴近生活,因此对于诗歌的语言,大可不必追求多么华丽,只要立意深刻,构思独特,那怕是最最平实的语言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美国诗人威廉斯写的《便条》: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原谅我 它们太好吃了 那么甜 又那么冰 当你看到这首诗歌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它那是什么诗歌啊,分明就是平常的留言条啊。 没错,诗歌其实完全可以象这样口语化。你完全可以把你在平时写的随笔、心情用诗歌的形式排列,那么它就成了一首诗。 只是这样的诗歌所表达的深度要因人而异。威廉斯的这首《便条》如果排成“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原谅我,它们太好吃了,那么甜又那么冰。” 就没有什么意味来,而想排成上面那样给人留下很多想法。 所以,当你写了一首别人看起来不像诗的诗歌,说你语言很白的时候,你可大不必在乎,因为他们不懂得欣赏你的作品,其实诗歌只有诗人自己一个人才能真正得懂其中的感情。 因此,大胆的去写诗吧,去做一个生活的诗人吧! 二、诗歌贵在精炼、跳跃性强,留有余地。 前面关于诗歌的语言来说没有什么要求,但是一首好诗还是要强求语言的精炼的,那怕你的语言多么口语化,只要平实中有凝炼,都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有些自以为自己很懂诗的人会说,这么普通的语言也叫诗,在他们看来诗歌的语言就是华丽,孰不知诗歌贵在浓缩。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顾城的一首《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一首很经典,很美妙的诗歌。 这首诗短短26个字就把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从诗歌语言看,都是最最平白的文字,但是为什么经过顾城的手后就成了一首好诗呢。 原因很简单,其语言很精炼,可以说你不能改一个字,只要改了一个字就失去了味道,这就是诗歌语言的精炼,而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华丽辞藻。其实诗歌的语言精炼很简单,就是看看你写的诗可以改某个字吗?对于诗歌的跳跃性,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之所以要跳跃,是因为要造成多个意象,只有有意象的诗歌才有活力和韵味。 对于这个就不必多说。 三、关于散文诗创作的方法 对于散文诗,也许在大家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看法,那就是散文诗都是语言华丽、优美,富有美学一样的诗歌,是小巧伊人,浓的化不开的文体。 其实这种想法打错特错。散文诗也是一直诗歌形式,其跟前面提到的诗歌创作是一样的。 只是要写好散文诗必须懂得“形散而意不散”,也就是散文所说的“形散神不散”一样。 1、矛盾修辞法 要写出好的散文诗,矛盾修辞法是一种最好最快的手法。 那么什么叫作“矛盾修辞法”呢?首先,从字面上理解,“矛盾修辞法”顾名思义就是矛盾的东西,也就是说,把本来很矛盾的词或者词语、句子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本来矛盾却能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说肯能大家还是不明白,举个例子吧 比如“陌生而又熟悉的人”,这是最简单的一种“矛盾修辞法”。 既然是“陌生”就不可以是“熟悉”,但是为什么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呢,因为这样就会留给读者很多想法。“是什么原因让熟悉的人变得陌生呢”还是“陌生的人又是怎么让人熟悉的呢”,以及跟多的遐想。 诸如此类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火热的阳光如寒冬般冰凉”,可以说要是不把这句话放在散文诗里面,那就是一句胡话、瞎话。正因为是散文诗,它带人读者的想法是无尽的,“作者为什么在大热天感到冰凉呢”这就值得读者去深思了。 在举些句子:“黑夜里的黑暗比光明还明”、“光明里的黑暗比黑夜还暗”、“生活就像一杯茶,越煮越冰凉”。 2、意象密度法 “意象密度法”可以说是散文诗的血液。 一首的好的散文诗关键在于你的“意象密度法”。那么什么是“意象密度法”呢,顾名思义,“意象密度法”就是一篇散文诗里面的意象的多少。 那么到底一首好的散文诗要多少意象呢,这个问题要因具体情况而论。什么东西都要讲求一个度,不是越多越好,把握好一定的“意象度”才是最关键的。 无论是古代文人还是现代诗人,都很注意意象的描写。比如大家都很熟悉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词中,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共十个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已经很很多了。 词人完全是把这些意象自然的组合,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却能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一种更深的韵味。最后一句是关键,它是对前面意象的升华和对全诗情感的聚合。 再如唐代温庭筠的。 7.诗歌创作的起兴手法是什么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指桑骂槐”,想说B,但先说A,A和B有一定类比的联系,然后从A引入到B.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这两只鸟在河中间你追我赶的亲热样子,岂不是正象一对情侣呢?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A.连低等动物都如此,何况我们这些高等动物呢.所以男人啊,看见美女就要挺身而出,宁可犯错,不可放过!嘻嘻,逑,匹配意思.所以B的出现,最终是为了表现A的意思.举例:易水寒七律一首:一望蓝天万里空,深思何处觅芳踪?,同名另一首:浮世芸芸多少人,布衣天子亦烟云.来一整首的:七律.狗尾巴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