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舞春风 冯延巳的诗词赏析严妆才罢怨春风,粉墙画壁宋家东。 蕙兰有恨枝犹绿,桃李无言花自红。 燕燕巢时帘幕卷,莺莺啼处凤楼空。 少年薄幸知何处,每夜归来春梦中。 冯延巳词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因循出新。所谓“因循”,是说他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创作目的还是“娱宾遣兴”,题材内容上也没有超越“花间词”的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所谓“出新”,是说他的词在继承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 如冯延巳在表现爱情相思苦闷的同时,还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他在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但在词中,是冯延巳第一次在词中表现这种生命的忧患。人生本来就短暂,因此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享受爱情的幸福,在短暂的青春期及时享受爱情的欢乐,可偏偏“别离多,欢会少”。爱情失落的苦闷中又包含着一层生命短暂的忧患,这既强化了爱情失落的苦闷,也表现出了人生的悲剧,从而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涵,提升了词的思想境界。 2.王渔洋的诗歌及赏析〖诗歌创作〗 从康熙初期到中期,虽然抗清武装斗争尚未停歇,但大势已定,清王朝笼络汉族文人的政策也逐渐产生了效果。 尽管坚持反清立场的“遗民”们仍不能甘心于这种历史的巨变,但社会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适应这种变化而成为新一代诗坛领袖人物的是王士禛。 王士禛的个性其实是非常敏感的,试看他的《慈仁寺秋夜怀旧》: 旅病萧条绣佛前,云山浓淡欲寒天。 梦回却忆湖南寺,暮梵晨钟已十年。 这诗读起来像是衰年的怀旧之作,而实际王士禛当时仅25岁。10年前他为了应童子试去济南(诗中“湖”指大明湖),此时他为了应廷试寓居北京,从少年到青年,10年的时光大抵流失在科举的道路上。 在一般人看来,王士禛的经历真可谓少年得志,足可羡慕,而他却为10年时光的流失深感怅惘。这里面可能有时代的因素——对于清初参加科举的汉族文人而言,心中常会有苦涩滋味,但这种对自我失落的担忧和哀伤,这种对自我在现实中的无力的敏感,和晚明以来自我意识的觉醒有着历史的联系。 只是作为一个接受了现实处境的诗人,他的敏感无法用尖锐的语言表达出来。更能够说明问题的是王士禛的成名之作、顺治十四年秋他在济南参加一次名士聚会时所作《秋柳四首》(比前诗早一年)。 此诗一出,大江南北遍为传诵,和者甚众,这表明它打动了许多文人的内心。下面录第一首: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诗咏济南大明湖畔的秋日衰柳,但一开始就牵连到“白下”即南京。南京不仅作为六朝故都而成为唐以后诗人们咏叹兴亡的传统对象,对于清初文人来说,它又是明王朝始建和覆灭(南明弘光朝的灭亡通常被视为明亡的标志)这两个特殊时期的首都,是旧日风华繁盛之地。 在这首诗中,写出由“秋柳”所联想到的美的东西的消逝,和由此引起的深沉的幻灭感。但这种幻灭感,通过“陌上黄骢曲”、“江南乌夜村”之类典故的衬托,被处理成过去式的或谓历史的悲哀。 而美丽的语汇和意象,流动的富于音乐感的节奏,又减少了这种幻灭感对人心的刺激,使之转化为优美的忧伤。当时同在济南的顾炎武也写过一首《赋得秋柳》,不管是唱和之作还是有意针对王士禛的《秋柳》而作,总之它表现了完全不同的情调,顾诗仅从末联“先皇玉座灵和殿,泪洒西风夕日斜”来看,就可以体会到一种现实的悲哀,对于他这一类文人来说,明清易代尚不能视之为过去了的历史。 但王诗所表现的从历史的悲哀中挣脱出来的要求,无疑在社会上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所以它能传诵一时。到了康熙中期,这种心理愈加深入,像《桃花扇》一类作品,均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就艺术表现上的特点来说,王士禛的《秋柳四首》虽是咏物之作,却并不黏滞于“物”;虽关涉历史,却也并不粘滞于“史”。它所传达的,是诗人对历史变化与自然变化所产生的人生伤感,是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能在时光中驻留而注定要被毁灭的伤感。 但这种伤感不是用尖锐和刺激性的语言显示出来,而是在美丽的意象与和婉的声韵中隐约地流动,可以感受却很难实指。这种艺术特点已经符合于他后来提出的诗歌理论主张——所谓“神韵说”。 康熙初王士禛任官扬州时,曾编选唐人律绝为《神韵集》(已佚),为其标举“神韵说”之始。晚年他又编选了《唐贤三昧集》,再次表述了这一主张,其序文云:“严沧浪论诗云:‘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司空表圣论诗亦云:‘味在酸咸之外。’康熙戊辰春杪,归自京师,居于宸翰堂,日取开元、天宝诸公篇什读之,于二家之言,别有会心,录其尤隽永超诣者,自王右丞而下四十二人,为《唐贤三昧集》,厘为三卷。” 王士禛对唐代诗人,不喜杜甫、白居易、罗隐等人,而偏爱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集中所选,也主要是这一路诗人的作品。从上引序文来看,“神韵说”主要要求诗歌应有高妙的意境和天然的韵致,富于言外之味。 在其他地方,王士禛还多次提出诗歌应有清亮的音节,这也是构成“神韵”所不可少的因素。所谓“神韵说”并不只是重复司空图、严羽诸人的诗论,这里既包含了七子派对“格调”的讲求,也包含了公安派“性灵”的意味,杨绳武称“神韵得,而风格、才调、法律三者悉举诸此类”(《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王公神道碑铭》),即指明了这一点。 但同样是结合七子与公安两派的特点来创作,吴伟业的诗尽管闪烁其词,他从现实中感受到的痛苦还是较强烈地在诗中表现出来,王士禛把它进一步淡化了。他的一些著名的绝句,完全通过景物来抒情,则更显得空渺。 如《江上》: 萧条秋雨夕,苍茫楚江晦。 时见一舟行,濛濛水云外。 作者对此诗颇为自得,尝夸许为“一时伫兴之言,知味外味者,当自得之”(《香祖笔记》)。诗中的画面确实很美,也能够体会到某种孤独的情绪,但已近乎有无之间。 此外,《晓雨复登燕子矶绝顶》中的“吴楚青苍分极浦,江山平远入新秋”,《再过露筋祠。 3.吴奔星的诗歌《别》的赏析,是什么意思别----吴奔星 你走了 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 在夕阳里 你走了 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 在露水里 你走了 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 在小河里 你走了 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双眼动荡在露珠里 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 哪里都有露珠 哪里都有河水 你走了 留下了整个的你 全诗从结构上来看前三段是相互的否定和不断的反复,在最后两段将思念升华。夕阳、露水、小河,由远而近,由静到动,远近结合,静动相映,景情相融。夕阳隐含着失落、失望;露水预示着黎明、希望;小河则昭示着生命的律动和爱情的永恒。这些大自然中最常见的景物,被诗人信手拈来,寥寥数语,看似平淡,却感人至深。与马致远的小曲《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有异曲同工之意。笑容、眼睛、影子,由实而虚,由局部到整体,思念之切,无奈之深,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夕阳、露水、小河无处不在,笑容、眼睛、影子常浮心海,一句“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将思念升华为永恒的记忆。同样是自然中最常见的景物,马致远的小曲《天净沙秋思》是以断肠人触景生情谱成,吴奔星的小诗《别》则是以断肠人触景感怀写成。所不同的是一为旅愁,一为思念。吴奔星先生写这首诗时,到底是表达人生的离别还是爱情的追思,已很难考证,其实这并不重要,人生一世,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亲朋好友的生离死别,唯有爱,才有别离。窃以为先生的“别”指的是那种不再相见、阴阳相隔的生离死别。 4.卖花声 张舜民的诗歌赏析该词上联讲的是作者不受重视,流落江湖郁郁不得志之感,同时“拟将憔悴吊三闾”一句,句中“三闾”指的是屈原,结合屈原的生平,除了郁郁不得志,还隐隐包含了一层对统治者识人不明的不满的情绪。下联“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一句,鸿雁传书,一般指的是家书,但是此文上下联,作者更盼望的应该是朝廷传来的书,所以该词体现出了作者虽郁郁不得志,处江湖之远,但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认可为国效力的愿望。 第2 题:“满”有“布满”“充满”之意,一则写出夜色渐浓的动态过程,写出时光偷逝写出诗人内心隐隐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二则也出暮色之浓,遍布之广,以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出诗人凄怆的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