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

1.古代诗词赏析方法及步骤有那些

诗歌鉴赏常常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是考虑诗歌的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3、情景交融5、用典抒情7、叙事抒情2、借景抒情4、托物抒情

答题步骤

(1)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

(2)点明该词运用叠音的手法。

(3)展开联想或想象,描述该词所在诗句的内容或景象。

(4)分析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景物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点明富有韵律感(音律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这类题的答题模式:

这首诗中( )是叠音词。这个词的意思是( ),描绘了( )画面,烘托了( )的意境,表达了( )情感,妙用叠音词,富有韵律感(音律美),增强表达效果。

扩展资料:

常见古代诗词的六种描写手法介绍: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2)各种修辞手法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2.古诗鉴赏的方法

鉴赏题说白了就是作用题, 第一步:要知道用了什么手法,类似与比喻啊,对偶啊!(你自己积累) 第二部:手法的效果,如果不知道的话,就直接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这个地方就把这句古诗的内容用现代文翻译一遍) 第三步:继而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对。

(对社会的批判啊,什么的.没有的话,就别写) 第四步:总结一下,类似于使文章更富有内涵啊,更流畅啊..什么的.这个都是套话,背几句就可以了. 大概就是这四步.整理一下,这个公式.(内容,主旨,语言,结构.四点都要讲) 运用了。

(手法,就是语言了),生动形象(或其他)的写出了(古诗内容,即翻译),进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尽量往古诗主旨上靠)..与。呼应(铺垫啊,这是从结构上讲,没有就别写,要扣分)为全诗增添了。

..(套话结束) 好了,基本上就这样,我个人总结了一些经验,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祝你成功!~。

3.古代诗词鉴赏的方法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3)拟人。

(4)夸张。(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古诗词曲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7。

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

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

4.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哪些

诗歌鉴赏方法大全 一、仔细体察物关情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 写作特点: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鉴赏方法: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二、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诗鉴赏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繁;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 村行)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思江南 方干) 鉴赏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三、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边塞诗赏析要注意: ①了解时代背景;②体会思想感情;③感受艺术风格 鉴赏方法: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简介“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渔 家 傲》范仲淹)。

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第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第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 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 ( 穷兵黩武) 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 (3)风格——雄壮豪迈。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5)常用词语: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 常用评析词语: 雄奇 奇寒 辽阔 壮阔 广阔 豪迈 报国之志 杀敌豪情 英雄气概 昂扬精神 厌战情绪 深切同情 四、古今多少兴亡事——咏史怀古诗鉴赏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

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怀古咏史诗有的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诗“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对项羽自刎的惋惜;王诗“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则是意识到了项羽失败的历史必然。

有的把史事与现实结合起来,或借史抒怀,或借古讽今。如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周瑜的少年得志,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六个典故,抒写自己理想落空,抗金复国无望的苦闷,讽刺南。

5.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步骤 1. 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

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 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

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2.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3.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

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 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 分析其他写作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 (赋比兴、象征) 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 4)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6)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想象:更开阔,别出心裁 衬托或烘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借。

突出。

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 抑扬:突出于强调 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分析诗歌的风格应结合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来进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诗歌风格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体现。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5.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

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诗歌内容 1.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

6.古诗鉴赏方法

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它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使人心潮起伏,以鲜明的节奏和美妙的韵律使人吟咏回味,以高度的凝练和含蓄使人回味无穷。

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下面我谈几点古代诗歌赏析的方法,供方家指点。

一、分清诗歌类别 不同的诗歌在表情达意、技巧运用、韵律节奏等方面各有其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形式可以分为古风、格律诗、词、元曲。

诗歌的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鉴赏诗歌,首先要分清类别。在常见的诗歌中,抒情诗歌的比例比较大,尤其值得研究。

抒情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以三类:一类是借景抒情,一类是借事抒情,还有一类是托物言志。

下面分别说明。 1、直接抒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

直接抒情的诗歌一般是前两句写景或者写事,后两句抒情。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先言汪伦以歌赠己,后言桃花潭水即使深达千尺,也不及友人之情深,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直接传达出内心的激动。 2、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的诗是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寄予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作者仿佛纯客观地描写昔日显赫大族王导、谢安家的燕子,如今也飞入了寻常百姓的家门,不是直接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而是将怀古之悠情寓于看似琐碎之小事之上,看似平淡然引人深思。

3、借人、事抒情 此类诗歌多以历史人物或者重大事件为题材,作者借这些事件和人物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例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认为周瑜的成功很侥幸,如果没有东风,火攻便不能成功,连二乔都将被曹操掳去,委婉地表达了孙刘联军会惨遭灭亡的严重后果。 4、托物言志 此类诗多借助某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虞世南《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垂着长长的触须,饮着清洁的甘露,远扬的蝉声从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上传向远方。

它身居高处,不同反响,并不是借了秋风的威力。作者借蝉表明自己的看法:人若能身居高洁,同样能不用借助任何力量而使声名远扬。

二、尽可能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一首诗在赏析过程中,不了解历史背景往往容易导致诗歌鉴赏肤浅化,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例如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就诗面来说,作者通过叙写项羽,宁可自刎乌江也不回去见江东父老的情节,表达了对项羽不屈辱偷生的壮举的仰慕之情。但再深入思考:李清照是婉约词派集大成者,何以对豪迈的项羽大加赞叹,其用意何在?翻开历史,我们看到李清照所处的时代:金兵南下,汴京失守,宋王朝被迫迁都南京,致使无数人民家破人亡,作者也遭遇丧夫之痛。

女诗人孤苦零丁,飘零异乡,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原意是要借项羽不苟且偷生的悲壮之举,抒发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谴责之情。

可见,要全面地赏析古代诗歌,了解其历史背景是何等的重要。 三、尽量多地熟悉作者的人生经历 诗人人生经历的变化,往往致使其诗歌风格、题材、思想内容的变化。

其中以李煜、李商隐、李清照等人最为典型。其前期作品与后期诗作几乎判若两人。

以李后主为例,25岁便成为富庶的南唐的一国之君,生活豪华奢侈,其词作范围,多描写宫廷生活,如其《玉楼春 晚春初了明肌雪》、《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或沿袭传统题材写男女之情,如《一斛珠 晓妆初过》、《菩萨蛮 花明月晴笼轻雾》;或写离愁别恨,如《采桑子 庭前春逐红英尽》、《清平乐 别来春半》等等。但29岁时南唐为宋所灭,他成了亡国之君,开始了阶下囚的生活,对江南故国的思念,伴着孤寂、悲凉的心情,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写亡国之恨。

其代表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凄凉悲怆,与其前期诗作迥然不同。还有,诗人处在不同的时代,诗歌的主题、风格也迥然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物华天宝,国力强盛,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情讴歌理想的人生,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世界,其风格浪漫,想象丰富,感情丰沛。而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的杜甫,在飘零的途中,凝视着流血的大地,所咏之作则体现了一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可见,熟悉诗人的人生经历,是更深地理解诗歌不可或缺的条件。 四、学会进入诗歌的意境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给意境下过这样的定义: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我们的学生怎养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呢? 其一,要靠联想 诗歌的主题常借助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借助想象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诗歌中情与景结。

7.古诗词赏析方法

行文构思(【X句+作用】修辞特点(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复)【运用了XX修辞+作用(表达XX感情 ,XX意境)】表达方式(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修辞的作用比喻: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或突出特点.拟人: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赋予人的思 想和感情,表意丰富.夸张: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强烈感情;引起联想;烘托气氛排比: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偶:形式上看整齐匀称,节律感强;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性强.反复: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反问:表达更鲜明,更强烈.加强肯定的意思.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美点品析从语言的角度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叠词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作用色彩词作用绚丽多姿成语作用增添文学色彩修辞之美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句式之美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叙议结合寓情于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我们要鉴赏诗词,其前提便是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只有做到知人论世,才能穿越时空,追随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诗人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 推荐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字千金法,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对所鉴赏的古诗词不要放过任何一个信息,每个字词都值千金,包括所给出的诗题、作者、注释及问题;二是抓关键词。

1、关注诗题、作者和注释 有些诗词写得相当含蓄,把握内容时要充分注意诗题及有关背景。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看诗的内容写的是新妇早上要上堂拜公婆而精心打扮一番,仍不放心地问新郎自己打扮的如何。

看诗题“近试上张水部”我们知道,作者以新妇自比,把张水部(张籍)比作新郎,把主考比作公婆,表现自己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诗的主旨是向张籍征询意见。 另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诗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创作风格,对我们理解古诗词也有很大的帮助。

如: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豪放乐观、陆游的爱国情感、辛弃疾的慷慨愤世、姜夔的感喟哀时、李清照后期的伤时念旧等。 考题后的注释是鉴赏中必须加以关注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有意识提供给我们的必要暗示。

介绍写作背景,那是暗示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那是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介绍作者,那是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在解题时一定要仔细研读,一字千金,切不可等闲视之。

2、把握景和物 ①抓景明情。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是有情的。

因而一切自然界的景物,在诗人的笔下都会被染上人的感情色彩,抓景明情就为我们鉴赏古诗词提供了最基本的切入点。 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前四句写景,通过声、形、色、态的描写,写出哀惋、凄清、冷落、寂寥的氛围,隐含着无限的“悲”、“苦”;后四句写情,通过直抒“悲”、“独”、“苦”、“恨”,写出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之感。 ②缘物知意象 古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是自然造化赋予的,因而他们很自然地将人的品德才性与物的特点相比方,出现了许多以物喻人、借物写人的咏物诗。

鉴赏咏物诗要重视物的特征和物背后的隐喻意,要抓住物与人的契合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些典型意象有: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柳谐音“留”,寓离别思乡之意;莲谐音“怜”,借以表达爱情;大雁表相思;桃花喻美人;大鹏象征思想自由;杜鹃象征悲哀;鹧鸪表离情别绪;松、竹、梅代表坚贞与高贵;荷、兰、菊代表高洁与清高等。

3、抓住关键词 ①“诗眼”。诗眼是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对“诗眼”的鉴赏要把握词义、词性、修辞,理解句意,明确意境,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写出了春花怒放的艳阳景色的气氛。

“绿杨楼外出秋千”的“出”字写秋千高现于绿柳朱楼、粉墙白壁之间,因春风而倍增骀宕的神情意态。 ②动词。

动词往往是诗意所在,值得品味。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写得很有气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用字新颖,增添诗人感时。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