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诗经中《静女》的几个问题1诗经的特点及艺术风格2试归纳《静1《诗经》的艺术特点.[1]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铺叙直陈.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打比方.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这三者常常综合使用.[2]句式和章法.《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舒徐和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周南?汉广》等.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重章叠句的好处是,有利于歌唱记忆,有利于情感抒发的回旋跌宕,有利于突出咏叹的主题.《诗经》中的叠字,又叫重言.《诗经》中还有不少联绵词,表现为双生叠韵.它们的好处是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音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句句押韵.也有不是一韵到底的,有的在一诗中换用两韵以上的.还有不押韵的.。 2.有关诗经中<<静女>>的文化知识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①。(一章)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②。(二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③。(三章) ①毛传:“姝,美色也。 俟,待也。”朱熹曰:“静者,闲雅之意。 城隅,幽僻之处。不见者,期而不至也。” 马瑞辰曰:“《说文》:‘隅,陬也。’《广雅》:‘陬,角。 ’是城隅即城角也。”“诗人盖设为与女相约之词。” 按城角较城垣高且厚,故其下僻静,宜为期会之所也。 ②娈,毛传曰“美色”;炜,“赤貌”。 ③毛传:“荑,茅之始生也。”郑笺:“洵,信也:茅,絮白之物也。” 朱熹曰:“牧,外野也。归,亦贻也。” “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静女》是一首很美的诗,意思并不深,却最有风人之致。 但是因为诗里有了城隅,有了彤管,解诗者便附会出后宫,牵缠出女史,引申出许多与诗毫不相干的故事。如果把历来解释《静女》的意见裒为一编,题作“《静女》外传”,或者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序称:“《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朱熹反序,曰:“此淫奔期会之诗也。”吕祖谦遵序,曰:“此诗刺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故述古贤君贤妃之相与。” 林岜的说法则颇含幽默:“自其邪者而观之,则此诗皆相悦慕之辞也。自其正者而观之,则此诗乃礼法之意也。” 明人韦调鼎说:“此民间男女相赠之辞。序以为刺时,欧阳公谓当时之人皆可刺,于本文尚有间矣。 毛郑泥‘静’字,又不解‘彤管’之意,强附为宫壶女史之说。张横渠、吕东莱又曲为之解,皆以辞害意矣。 郑、卫男女相谑之诗颇多,而拘拘指为刺其君上,何异痴人说梦也。”比后来清人的许多说法倒还明白得多。 关于《静女》的纷争一直持续着,“彤管”的文章且越做越大。不过借用清人蒋绍宗的所谓“读诗知柄”,则可以认为《静女》之“诗柄”不在“贻我彤管”,却在“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写男女之情,自无疑义,却不必牵扯“女史”,也不必指为“民间”。后世所谓的“民间”与先秦之“民间”并非一个概念,或者干脆说,先秦尚不存在后世所说的那样一个“民间”。 “曰‘静女’者,亦其人私相爱慕之辞耳”(刘始兴),适如《召南·野有死庸》之称“吉士”。“爱而不见”之“爱”,或援三家诗,以为是“荽”的假借字,即训作“隐蔽”,但诗中似乎没有这样的曲折。 《小雅·隰桑》“心乎爱矣,暇不谓矣”,可以为此句作注。焦琳曰:“下云‘不见’,为待之尤久,而下二章追数从前之事,为更久更久。” “待之久而不至,爰想其相约之时也。”“彤管既静女所贻,则贻之之时,必有其言语,必有其笑貌,此亦明明易知者耳,然则此章所谓‘美’,即所谓‘娈’也,即贻彤管时之言语笑貌之情态也。” “待之久而不至,又想其最初始见相与通情之事也,当日游行郊外,适见伊人,在己尚未敢轻狂,在彼若早已会意,茅荑俯拾,于以将之,甚非始念之所敢望者,而竟如愿以相偿,故曰‘洵美且异’也,今茅荑虽枯,不忍弃置,悦怿女美,彤管同珍,夫岂真荑之为美哉,以美人之贻,自有以异于他荑耳。”这一番串讲,虽稍稍嫌它把诗作成了“传奇”,毕竟不乖情理。 而马瑞辰以为诗乃“设为与女相约之词”,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意见。其实实中见虚不妨说是《风》诗中情爱之什的一个十分显明的特色,它因此一面是质实,一面又是空灵。 李商隐诗“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在梦中”,此间原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意思,不过若化用其意,那么正好可以说,《诗》总是有本领把微生的人间乐,全作得一如襄王之梦中。说它是臻于生活与艺术的统一,那是后人总结出来的理论,而在当时,恐怕只是诗情的流泻。 惟其如此,才更觉得这平朴与自然达到的完美,真是不可企及。 3.诗经《静女》的全文和翻译静女 (天真烂漫的幽会) 静女 ——天真烂漫的幽会 【原文】 静女其姝①, 俟我于城隅②。 爱而不见③, 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 说怿女美⑦。 自牧归荑⑧, 洵美且异⑨。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注释】 ①静:闲雅贞洁。姝(shu):美好的样子。②城隅:城角。③ 爱:同“薆”,隐藏。④踟蹰(chichu):心思不定,徘徊不前。 ⑤彤管:指红管草。贻:赠。⑥炜:红色的光彩。⑦说怿(yueyi): 喜悦。⑧牧:旷野,野外。归:赠送。荑:勺药,一种香草,男女 相赠表示结下恩情。⑨洵:信,实在。异:奇特,别致。 【译文】 姑娘温柔又静雅, 约我城角去幽会。 有意隐藏不露面, 徘徊不前急挠头。 姑娘漂亮又静雅, 送我一束红管草。 红管草色光灿灿, 更爱姑娘比草美。 送我野外香勺药, 勺药美丽又奇异。 不是勺药本身美, 宝贵只因美人赠。 4.《诗经》中《静女》的翻译《静女》出自《诗经·邶风》,是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的民歌。 静女① 《诗经 ·邶(bèi)风》② 静女其姝(shū)③,俟(sì)④我于城隅(yú)⑤。爱⑥而不见⑦,搔首踟(chí)蹰(chú)⑧。 静女其娈(luán)⑨,贻(yí)⑩我彤(tóng)管⑪。彤管有炜(wěi)⑫,说(yuè)怿(yì)⑬女(rǔ)⑭美。 自牧⑮归(kuì)荑(tí)⑯,洵(xún)⑰美且异。匪(fēi)女(rǔ)⑱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美丽姑娘真可爱, 她约我到城头来。 故意躲藏逗人找, 惹我挠头又徘徊。 美丽姑娘真好看, 送我一只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 让人越看越喜欢。 牧场归来送我荑, 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 美人送我含爱意。 解说 这是一首男女幽会的情歌。少女故意躲在城角,“爱而不见”,男子急得坐立不安,“搔首踟蹰”,这两句平实如话的描写,极为传神地表现了一对恋人初会时的情趣。 既而约会之时少女赠送彤管、荑草,男子欣喜若狂语带双关表达爱意的情态,又写得柔婉细腻,情意绵绵。全诗清新活泼,生动有趣。 吟诵此诗,读者亦会被其浓浓的青春气息所感动,而诚心祝愿这对恋人幸福美满。 段意 三章三段: 第一章写“我”赴约前往,却不见静女,“我”搔首踟躇。 第二章写静女赠我彤管,我喜欢彤管。 第三章写静女赠我荑,我认为荑美,实际是认为静女美。 写法 用“赋”,围绕对女子的爱悦,就三件事,直接铺叙。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鉴赏一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 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 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渭“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 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情爱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 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 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我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读完此诗,对那位。 5.《诗经》中《静女》的解释诗写的是一对情人的约会,女的躲躲藏藏,男的急得心焦火燎。见面以后,姑娘赠给男的一颗草,男的就把它当成宝。诗中写道:“静女其姝(姝shu殊),俟我于城隅(俟si似)(隅yu余)。爱而不见,搔首踟躇(chi chu)”, “静文其娈(luan),贻我彤管,彤管有炜(wei伟),说怿女美(怿yi)” 。“自牧归荑(ti题),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三段诗的大意是:“好姑娘啊多美丽,等候我意呀在城脚里。躲躲藏藏的不见面,我搔头徘徊没主意” ;“好姑娘啊多俊俏,送我一把红管草。红管草呀红又光,我真喜爱你漂亮” ;“从野地采回那茅荑,真是美丽又稀奇。不是你草儿多美丽,是漂亮的人儿赠我的”。 心心相爱,相爱至深,就连女子赠的一颗草,男子就能把它当成宝。也许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吧。就是八十年代的今天,热恋期间的男女双方,即使是对方给买一块小小的手绢,一把不起眼的牙刷,抑或两块水果糖,那也是热爱无比珍视再三,那惜惜之痛恐怕就连别人摸一下那些不起眼的东西,那心里也酸楚楚的有一千个不乐意而难是滋味。至于“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就更为显而易见。也许这躲躲藏藏的、别有一番风华意韵的另外一种形式,才更有权威显示出逗爱与两性骚动的优雅、多彩、神奇、珍贵和美妙绝伦。也正所谓:直白男子含蓄女,打情骂俏为情趣。荀子《劝学》原文、译文、解析 劝学 荀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6.根据<<诗经>>中的《邶风.静女》写一篇诗或散文,短文等双双飞---据《邶风.静女》改写春送胭脂花色弄,朵朵摇曳在风中。 静女姝媛何相似?浅笑影随皎月容。鸳鸯相嬉涟漪拥,一刻似与三秋同。 来回踱步恼时滞,登高翘望远朦胧。忽闻身后窃笑起,方识早待城域中。 姗姗碎步锁玲珑,款宽银声甚琴音。芊芊玉手替筒管,垂首掩面情意重。 娇花依附筒管生,几朵浅淡几朵深。一奏蜂碟舞纷纷,再奏百鸟齐放声。 试拂难舍喜融融,疑是仙女下凡尘。野外田园生机盛,青草农物绿芽嫩。 青青荑草不输颜,敢与鲜花比娇怜。静女径自采荑草,颊飞红云喜想送。 鹊鸟展翅双双飞,声声啼鸣报喜讯。筒管荑草天下同,静女相送添华浓!本文地址: /cgi-bin/bbs/show/content?club=3&groupid=111:10723&messageid=13875一首纯美动人的恋歌——《邶风.静女》赏析爱情是人类永远的话题,爱情之诗历来颇多:有“执手相看泪眼”那般缠绵悱恻,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那般刻骨铭心,或直抒胸臆,或融情于景,各具特色。 但如果让我们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找一首最纯最美的恋歌,我们要首推《邶风.静女》。《邶风.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大胆直白的情歌,是一首纯美动人的恋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具体的说,《邶风.静女》的美表现在故事美、图画美、情感美。 先说《邶风.静女》的故事美。《邶风.静女》给我们叙述了一个很浪漫的爱情故事,一对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 第一节首句“静女其姝”,初看不过是写一个少女的美丽,然而细细想来,“静”和“姝”两个字富有暗示性,它告诉我们:美丽的少女在这个美丽的季节一定会有美丽的故事。第一章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于城角。姑娘先到,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 小伙子因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在城头一晃,转眼之间竟然不见,不禁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让人隐隐地听到两颗炽热的心在狂跳,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无声胜有声。 第二章写男青年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送给自己的“彤管”那么好看,令自己陶醉。第三章写男青年又想起姑娘送给他的“荑”,既好看又奇异,自己特别喜爱,因为其中蕴含姑娘相赠的情意。 这荑草是美丽的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作者没有明写小伙子对姑娘的热恋,却通过对礼物的喜爱间接的表达了小伙子的感情。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对礼物的喜欢是因为它是恋人赠与,拿到礼物就大喜过望,对人的爱慕就不言自明了。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那种纯而又纯的两情相约,没有一点私欲,和现代人赠送爱人黄金首饰等相比,他们的爱情故事里的“荑”那么美,似乎闪耀着七彩的光芒。 可以说,《邶风.静女》正是以它没有曲折而又感人的故事,塑造了那个热烈而淳朴的男青年形象,也向我们展示出了那个美丽纯洁的静女形象。再说图画美。 《邶风.静女》创设了三幅美丽的图画,一幅城角相会图,一幅欣赏彤管图,一幅爱物及乌重归荑图。三幅图画,两个背景。 我们都知道,一个女子,当生命之花盛开时,,即使没有任何背景的陪衬,她已经很美丽了,而静女的背后有这么美的背景的陪衬。在第一幅画中,她背后的背景是一段古老的城墙,厚重的城墙在一个天真可爱的女孩子身后延伸,整幅画的光线似乎明亮了,线条似乎变的柔和了。 “爱而不见”,静女像是和他开玩笑,又像是故意引诱他。我们读到这几句时,好像能看到静女顽皮而动人的笑容。 在第二三幅画中,她背后的背景是郊外的田野,田野一望无际,无边无垠,碧绿的荑草在风的吹拂下左右摇摆,诗中有画,画中有人,有活动的人。茅盾先生说:“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那我要说,如果这幅画中没有对生活对未来对爱情充满向往的静女和男子的活动,这幅画也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当然,构成《邶风.静女》的美最主要的还是那种打动人心的爱情。大概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读到的最纯真的情歌之一。 少男少女相的幽会,开个天真无邪的玩笑,献上一束真情的野花,把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烂漫勾画得栩栩如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男女之间那种纯而又纯的爱情最能打动人。 谁都有年轻的时候,当鲜花盛开,当爱情不期而至,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期待和激动。所以,爱情无价,青春同样无价,青春年少时的纯情不仅无价,也是唯一和永恒的。 生命,因爱情而美丽。即使一个平凡的女人,也会因爱情的滋润而美丽,何况静女本来就很美丽,你看作者用“姝”和“娈”表现她的美好,我们想象一下,这个沉于爱情的少女的感情是那么纯洁、那么美好,需要一个人一生去呵护。 一切都可以改变,青山会变老,大海会枯干,沧海变桑田,只有这初恋的情怀不会改变,当生命。 7.诗经 静女原文及翻译静女 (天真烂漫的幽会) 静女 ——天真烂漫的幽会 【原文】 静女其姝①, 俟我于城隅②。 爱而不见③, 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 说怿女美⑦。 自牧归荑⑧, 洵美且异⑨。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注释】 ①静:闲雅贞洁。姝(shu):美好的样子。②城隅:城角。③ 爱:同“薆”,隐藏。④踟蹰(chichu):心思不定,徘徊不前。 ⑤彤管:指红管草。贻:赠。⑥炜:红色的光彩。⑦说怿(yueyi): 喜悦。⑧牧:旷野,野外。归:赠送。荑:勺药,一种香草,男女 相赠表示结下恩情。⑨洵:信,实在。异:奇特,别致。 【译文】 姑娘温柔又静雅, 约我城角去幽会。 有意隐藏不露面, 徘徊不前急挠头。 姑娘漂亮又静雅, 送我一束红管草。 红管草色光灿灿, 更爱姑娘比草美。 送我野外香勺药, 勺药美丽又奇异。 不是勺药本身美, 宝贵只因美人赠。 【鉴赏赏析】 大概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读到的最纯真的情歌之一。 少男少女相约幽会,开个天真无邪的玩笑,献上一束真情的野花,把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烂漫勾画得栩栩如生。 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生气勃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言喻、动人心魄的美。两心相许,两情相会,相看不厌,物因人美,爱 人及物,天空真一片纯净透明碧蓝如洗。 从这当中,我们可以见出一个基本的审美原则:单纯的就是美好的,纯洁的就是珍贵的。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 希腊艺术的魁力在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马克恩也说, 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少男少女的纯真爱情亦如是。它虽然没有成年人爱情的坚贞和厚重,没有中老年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与深沉,却以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它同苦难一样,也是我们人生体验中的宝贵财富。当我们人老珠黄、垂垂老矣之时,再来重新咀嚼青春年少的滋味,定会砰然心动,神魂飞扬。 情无价,青春同样无价,青春年少时的纯情不仅无价,也是唯一和永恒的。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