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表达技巧ppt

1.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2、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3、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

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 扩展资料: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

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因为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 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相对而言,现代诗用白话写成,且较少用典,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是,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并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和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通篇都通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抒发感情;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的想象;有些诗,既描绘具体形象,又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鉴赏时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想象,构建整体形象。

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不是实指,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2.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几种

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2.比 比就是类比,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 3.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扩展资料:关于“赋、比、兴”的研究,除了穿凿说诗的消极影响外,它的积极意义是: 通过长期地研究和探讨,不仅认识到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方法各自的特点,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且认识到广博的生活阅历、真挚的情感、形象化的表现等等对于它们的重要性,以及意余言外的浓郁诗味对于读者产生强烈美感的重要性, 就使得关于“赋、比、兴”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方法在理论上的认识日趋深刻和完善,在创作中的表现和运用日趋丰富和完美。

这些对于创作规律的认识,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歌。

3.如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谋篇布局、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塑造形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等方而运用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鉴赏,即对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感受、理解、鉴定和欣赏,并作出自己的评判。

2.选择题。给出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若干选项,要求选出鉴赏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有时也采用多选的形式。这种题型通常与其他考点一起考查。

3.填空题。要求填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或作用。

在平时的学习和圳练过程中,要注意理解、总结和归纳古代诗歌常用的各种表达技巧。只有把占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的条日和作用熟记于心,做题时才能做到准确迁移。例如,【2010·浙江卷】考查的是王安石的《定林》,其第一小题是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只要平时在诗歌的修辞手法方面做了充足的储备,并准确地运用迁移的方法,孰不难看出诗句中的五和月运用的是拟人手法,都是以人写物.赋予了五和月以人的情感。

诗歌的表达技巧在设题和答题上都有一定的规律。平时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总结这些规律,并进一步归纳出基本的答题模式。这样,考试时就可套用模式,从而省时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写出了意象(特点).表现(抒发、突出)了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的作用。例如,【2010·山东卷】考查的是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其第一小题是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解答此题时,就可以套用 上述的基本答题模式;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风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审清题干要求,精心设计答案

试题中有关诗歌表达技巧的设问是多种多样的,做题时要仔细审题,明确问的是是什么,是为什么,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解答时要根据问题作答。作答时也要尽可能地使用诗歌的原字原词.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稍微加以改造(即意释),同时要适当使用鉴赏术语,力求语言准确、优美、生动。例如,【2010·全国卷I】考查的是刘孝绰的《咏索蝶诗》,其第二小题第二问是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题干的要求是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未要求分析为什么。因此,做题时只要答出托物言志就可以得分。再如,【2010·天津卷】考查的是两首唐诗的比较阅读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同一首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一般情况下也有多种。因此,在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时,要立足于全篇,从整体上把握,要弄明白全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哪此又是主要的;要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于法等多个角度明确所运用的表i^技巧。这样.在做题时,才会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例如.【2010·安徽卷】考查的是杜甫的《岁暮》,其第一小题是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仔细分析全诗,可以看出本诗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叙进、捕写;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直抒胸臆;在修辞手法上,运用了借代、用典等,表述时根据题甘要求抓住最重要的点解答即可。考点分析考点一:表达方式

所谓表达方式,就是为了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于段。诗歌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足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说明般不用。

考点二:表现手法

所谓表现手法,是指诗人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等。

考点三:修辞手法

所谓修辞手法,就是诗人为了使表达收到准确并具有感染力的效果而运用的语言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古代诗歌常川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

感、对偶、排比等。

4.【诗歌的表达方式】

诗歌的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而对于诗歌平常的表达方式其然也和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雷同:1、记叙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为主要····· 而且从中衍生的还有哲理、讽刺(有时候将其二者作为议论类看待)等等 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旧体诗等等的有着同样的表达方式。

5.诗歌的表达技巧都有那些

一、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1、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2、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6.诗歌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 对偶、比拟、双关 排比、对比、反问等 一、修辞手法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 2、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借代)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偶) 5、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v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v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v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v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v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v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v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v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二、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表现手法)、借古喻今 描写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义;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画菊 郑思肖(宋末诗人)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

2.借用典故抒情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3.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4.其他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烘托反衬、抑扬结合、细节描写 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v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

7.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都有哪些

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③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④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⑦虚实相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⑧抑扬。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3、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8.有谁知道诗歌的表达 的技巧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入手点 在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种关系去考虑: 1.景与情的关系 诗言志,歌传情。

诗歌多抒发感情,寄托志向,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有多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些表达技巧都是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的。

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技巧: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是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的,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例1: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读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第(2)题考查了“情”与“景”的关系。这首诗写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一句一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以“花自落”鸟空啼等山中宁静之景透露凄凉伤春之情。

2.动与静的关系 如果是分析写景的诗篇或诗句,也要注意另一种关系动与静的关系,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写静,写出山间的宁静安谧之景。

动与静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动静相生)。如宋祈“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

动与静的关系一般用来考虑纯写景的诗句的写景技巧,不涉及诗句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这是首纯写景诗,第(2)题从“动”“静”角度设题,如果题目中没有给“从‘静’与‘动’的角度”的提示,而只说“请赏析这首诗的写景技巧”,同学们也应该从动静的关系去考虑、分析。一、二句为静景,三、四句为动景,全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3.声与色的关系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如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中都有鲜明的色彩,杜甫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秦观的“杜鹃声里斜阳暮”都以声来传情。声与色的关系有以下技巧:绘声绘色、摹写声音、声色传情。

例3. 2005年重庆高考题第15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第(1)题考查“声”与“情”的关系,“新声”能否传达“旧别情”和“边愁”?“听不尽”的“琵琶”“新声”叫人又爱听,又怕听,悲凉的曲调传达的正是“撩乱边愁”,它扰得人心烦意乱。

4.虚与实的关系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虚与实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技巧: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以实衬虚、以虚衬实、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

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什么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第(2)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考查的就是表达技巧,涉及到虚实关系,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

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5.本事与寄托的关系 “本事”与“寄托”的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实与虚的关系,因为它不仅仅只有虚实关系,还涉及到作者的本意与寄托之物,所以单列出来加以分析。

古诗常通过联想与想象,借助比喻、夸张、象征、用典等手法寄托作者隐幽的情思。这类诗歌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我们所看到的常是所寄的事或物,在鉴赏时一定要挖掘出其深藏的“本意”。

它涉及的表达技巧很多:借物咏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咏怀、比喻、夸张、象征、用典等,它适合于鉴赏那些主旨较为隐晦,感情难于捉摸。

9.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几种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1.比拟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3.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

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