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音乐分诗经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经的什么,风雅颂诗三百,原本都有可唱的旋律。 古代研究《诗经》的学者,如《周礼·太师》和《毛诗序》等,依据各诗的曲调,大致分为三种风格: 1. 风:为各国或各地区特有之乐调。 因所采集之诗歌地域包括今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等周王室封建势力所到之地,故有15国风之多。 2. 雅:古代「雅、夏」二字通用。亦即「雅」是流行在华夏中原一带为王室所崇尚的「正音」。 并分为二部分,即正大雅:朝会之乐。正小雅:燕飨之乐。 3. 颂:就是「容」的意思,也就是所谓的「样子」、「舞蹈的姿态」。 因为〈三颂〉就是祭祀歌颂先王的舞诗。故〈周颂〉、〈鲁颂〉、〈商颂〉,就是周的样子、鲁的样子、商的样子。 2.糟糠之妻不下堂出于哪首诗经出自《后汉书》,这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一。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原文: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后汉书·宋弘传》 译文: 当时汉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刚守寡,光武帝和她一起评论朝中大臣,暗中观察她的心意。 公主说:“宋弘的威仪容貌、品德器亮,朝中之臣没有谁比得上(他)。”光武帝说:“我正想在他身上考虑这事。” 后来宋弘被引见,光武帝让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对宋弘说:“俗话说,地位高了就要更换朋友,钱财多了就要另娶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吗?”宋弘说:“臣听说的是贫贱时的朋友不可忘记,在一起受过苦难的妻子不能把她休弃。”皇帝回头对公主说:“这事情办不成了。” 3.诗经有几个部分《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1、《风》出自各地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秦、齐、韩、赵、魏),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十九篇、鄘[yōng]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风七篇、唐风十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曹风四篇、豳风七篇。其中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2、《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三十一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大雅的作品主要有《文王》、《卷阿》、《民劳》,小雅有《鹿鸣》、《采薇》、《斯干》等。 3、《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说:“颂”与“容”古字通用。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4.含乐的诗经句子大神670018 :你好。 《周南 关雎》: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王凤 君子阳阳》: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 (dào),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唐风 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唐风 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 襮 (bó ),从子于沃,见君子,云何不乐。 。。。 《秦风 车邻》: 。。。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耊 (dié)。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秦风 晨风》: 。。。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 (b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 《陈凤 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桧风 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小雅 南有嘉鱼之什 南山有台》: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小雅 南有嘉鱼之什 青青者莪》: 菁菁 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 《甫田之什 桑扈》: 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乐胥,受天之祜。 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君子乐胥,万邦之屏。 。。。 《小雅 鱼藻之什 鱼藻》: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 《小雅 鱼藻之什 采菽》: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纾,天子所予。乐只君子,天子命之。 乐只君子,福禄申之。 维柞之枝,其叶蓬蓬。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万福攸同。 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泛泛杨舟,绋纚维之。乐只君子,天子葵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 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小雅 鱼藻之什 隰桑》: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 。。。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雍。 於论鼓钟,於乐辟雍。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大雅 荡之什 抑》: 。。。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 5.求《诗经 正月》的翻译,急四月时节繁霜降,霜降失时心忧伤。 民心已乱谣言起,谣言传播遍四方。独我一人愁当世,忧思不去萦绕长。 可怜担惊又受怕,忧思成疾病难当。父母生我不逢时,为何令我遭祸殃?苦难不早也不晚,此时恰落我头上。 好话既都嘴里说,坏话也全口中讲。忧心忡忡不合时,因此受辱遭中伤。 郁郁不乐心里忧,想我没福能消受。平民百姓无罪过,也成奴仆居末流。 可悲我们若亡国,利禄功名哪里求?看那乌鸦将止息,飞落谁家屋檐头?远望树林成一片,粗细只能当柴烧。百姓正在危难中,上天昏睡不知道。 如果天命已确定,没人抗拒能奏效。上帝皇皇最英明,究竟恨谁请相告?人说山丘多么低,实为高峰与峻岭。 民间谣言纷纷起,不去制止哪能行。但见老臣受征召,请他占梦来问讯。 都说自己最灵验,乌鸦雌雄谁分清?人说天空多么高,我却怕撞把腰弯。人说大地多么厚,我却怕陷把脚踮。 高声呼叫这些话,有条有理不瞎编。令我悲哀今世人,为何像蛇毒牙尖!请看山坡田地里,禾苗特出长得茂。 上天这样折磨我,唯恐把我打不倒。当初朝廷来求我,唯恐推辞不应召。 得到我后很慢待,不再重用与倚靠。心中忧愁深又长,好像绳结不能解。 当今政治真难说,为何越来越暴烈?大火熊熊烧起时,难道有谁能扑灭?辉煌显赫周王朝,褒姒竟然将它灭。忧伤满怀常惨惨,又遇天阴雨绵绵。 车箱已经装载满,竟然抽去车挡板。等到货物掉下来,大哥帮忙才叫唤。 车上箱板不要扔,加固辐条牢又安。轴上伏兔勤检查,装载货物莫丢散。 这样终能渡艰险,莫将此事等闲看。池沼之中鱼成群,并非快乐能安宁。 即使深藏不敢动,水清照样看得真。愁思满怀长戚戚,忧虑国家多虐政。 他有美酒醇又香,山珍海味任品尝。四邻五党多融洽,姻亲裙带联结广。 想我孤独只一身,郁郁不乐心忧伤。卑鄙小人居好屋,庸劣之徒享米禄。 今世黎民太不幸,老天降灾伤无辜。富贵人家多欢乐,可怜这里却孤独。 鉴赏这是一首政治怨刺诗,当作于西周将亡之时,诗中言“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是预料之词。《毛诗序》云:“《正月》,大夫刺幽王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分析说:“此必天下大乱,镐京亦亡在旦夕,其君若臣尚纵饮宣淫,不知忧惧,所谓燕雀处堂自以为乐,一朝突决栋焚,而怡然不知祸之将及也。故诗人愤极而为是诗,亦欲救之无可救药时矣。 若乃骊烽举,故宫黍,明眸皓齿污游魂,贵戚权寮归焦土,尚何昏姻之洽比?尚何富人之独哿?以此决之,《正月》之为幽王诗必矣。”其论甚为精辟。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政治远见,也有能力。故统治阶级当权者开始极表需要他(“彼求我则,如不我得”),但得到之后又不重用(“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他担忧国家的前途,同情广大人民的苦难遭遇,反而遭到小人的排挤和中伤(“忧心愈愈,是以有侮”)。他是一个忧国忧民而又不见容于世的孤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形象。 诗的抒情主人公面对霜降异时、谣言四起的现实,想到国家危在旦夕,百姓无辜受害,而自己又无力回天,一方面哀叹生不逢时(“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一方面对于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反覆无常、扰乱天下的当权者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最终身心交瘁,积郁成疾(“癙忧以痒”)。 诗人生动、细致、准确地纪录了两千多年前生于乱世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心灵的颤动,在以后感动过无数的人,和《诗经》中的其他一些政治诗一起为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文学的传统奠定了基础。诗中还表现了三种人的心态。 第一种是末世昏君。此诗没有明确指出周幽王,而是用暗示的方法让人们想到幽王。 “天”在古代常用来象征君王,诗中说“民今方殆,视天梦梦”,就是很严厉地指责周幽王面对百姓危殆、社稷不保的现实毫不觉悟,却只顾占卜解梦(“召彼故老,讯之占梦”)。“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二句,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杜甫《丽人行》、《哀江头》、《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都直接揭露当朝天子,当是受此类诗影响。此诗批评最高当权者亲小人(“瞻彼中林,侯薪侯蒸”),远贤臣(“乃弃尔辅”),行虐政(“念国之为虐”)。 指出如果国家真正颠覆,再求救于人,则悔之无及(“载输尔载,将伯助予”)。这样的末世昏君前有桀、纣,后有胡亥、杨广,历史上不绝如缕,所以其揭露是有意义的。 第二种是得志的小人。他们巧言令色,嫉贤妒能(“好言自口,莠言自口”),结党营私,朋比为奸(“洽比其邻,昏姻孔云”),心肠毒如蛇蝎(“胡为虺蜴”),但却能得到君王的宠幸与重用,享有高官厚禄,诗人对这种蠹害国家的蟊贼表示了极大的憎恨与厌恶。 第三种人是广大人民。他们承受着层层的剥削和压迫,在暴政之下没有平平安安的生活,而只有形形色色的灾难(“民今无禄,天天是椓”),而且动辄得咎,只能谨小慎微,忍气吞声(“不敢不局”、“不敢不蹐”)。 诗人对广大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民之无辜,并其臣仆”,表现了无比的沉痛。 昏君施行虐政,百姓是最直接的受害者,上天惩罚昏君,百姓也要无辜受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