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余光中的诗歌乡愁

1.余光中所写的诗中表达乡愁的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布谷》 阴天的笛手,用叠句迭迭地吹奏,嘀咕嘀咕嘀咕。

苦苦呼来了清明,和满山满谷的雨雾。那低回的永叹调里,总是江南秧田的水意。

当蝶伞还不见出门,蛙鼓还没有动静。你便从神农的古黄历里,一路按节气飞来。

躲在野烟最低迷的一角,一声声苦催我归去。不如归去吗,你是说,不如归去?归那里去呢,笛手,我问你?小时候的田埂阡阡连陌陌,暮色里早已深深地陷落。

不能够从远处伸来,来接我回家去了。扫暮的路上不见牧童,杏花村的小店改卖了啤酒。

你是水墨画也画不出来的,细雨背后的那种乡愁。放下怀古的历书,我望着对面的荒山上。

礼拜天还在犁地的两匹,悍然牛吼的挖土机。《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招魂的短笛》 魂兮归来,母亲啊,东方不可以久留。诞生台风的热带海,七月的北太平洋气压很低。

魂兮归来,母亲啊,南方不可以久留。太阳火车的单行道,七月的赤道灸行人的脚心。

魂兮归来,母亲啊,北方不可以久留。驯鹿的白色王国,七月里没有安息夜,只有白昼。

魂兮归来,母亲啊,异国不可以久留。小小的骨灰匣梦寐在落地窗畔,伴着你手栽的小植物们。

归来啊,母亲,来守你火后的小城。 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 而清明的路上,母亲啊,我的足印将深深,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母亲啊,滴着我的回忆,魂兮归来,母亲啊,来守这四方的空城。

《新大陆之晨》 零度。七点半。

古中国之梦死在新大陆的席梦思上。 摄氏表的静脉里,一九五八年的血液将流尽。

风,起自格陵兰岛上,意溜冰者的来势,滑下了五大湖的玻璃平原。 不久我们将收到,自这些信差的袋里,爱斯基摩人寄来的许多圣诞卡片。

早安,忧郁。早安,寂寞。

早安,第三期的怀乡病! 早安,夫人们,早安! 烤面包,冰牛奶,咖啡和生菜。 在早餐桌上等我们去争吵, 去想念燧人氏,以及豆浆与油条。

然后去陌生的报上寻吝啬的消息。 然后去信箱里寻希望的尸体。

然后去林荫道上招呼小松鼠们。 然后走进拥挤的课堂,在高鼻子与高鼻子,在金发与金发,在Hello与Good Morning之间,坐下。

坐下,且向冷如密歇根湖的碧瞳,碧瞳与碧瞳,照出吴玲少年的影子,照出自北回归线移植来的相思树的影子。 然后踏着艺术馆后犹青的芳草地,穿过爱奥河畔的柳荫,向另一座摩天楼。

当千里目被困于地平线,我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火车来自芝加哥,驰向太平洋的蓝岸。 汽笛的长嘶,使我的思想出轨——我在想,一九五九年的初秋,旧金山的海湾里,有一只铁锚将为我升起,当它再潜水时,它会看见基隆港里的中国鱼。

而此刻,七点半,零度。摄氏表的静脉里,一九五八的血液还没有流尽。

早安,忧郁!早安,寂寞! 早安,第三期的怀乡病! 早安,黑眼圈的夫人们,早安,早安。

2.余光中的“乡愁”全诗

【全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创作背景】: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赏析】: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3.关于《乡愁四韵》,余光中的诗歌的解题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题目: 1.请找出诗的1 2小节的韵脚 2.诗中的“长江水”“雪花白”“海棠红”“腊梅香”分别象征了“乡愁”的哪些特征?(请摘引原文的语句回答) 3.诗中主要用了()和()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请模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 问题补充 2008-12-23 19:48 我要的是(1.请找出诗的1 2小节的韵脚 2.诗中的“长江水”“雪花白”“海棠红”“腊梅香”分别象征了“乡愁”的哪些特征?(请摘引原文的语句回答) 3.诗中主要用了()和()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请模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 )的答案 味,水;红,痛.长江水”---“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海棠红”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腊梅香”---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3.诗中主要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模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 思念是一根线,牵连着海峡两岸.爱心是一位天使,可以消去人间的悲伤 另外:水 味 红 痛 8. 乡愁的滋味 乡愁的烧痛 乡愁的等待 乡土的芬芳 9. 比喻 反复 仿句略. 10. 如:天空(因为乡愁无边无际,就像天空一样.);鸟鸣(因为鸟鸣仿若从故乡传来,与故乡一样,让人魂牵梦萦.);黄连(黄连的苦恰如思乡的苦);圆月(圆月之夜,家人共聚,离乡之人更思乡.);大海(因为大海的波浪滔滔可以表明诗人对家乡的强烈思念.)等. 11. 如:李白(唐)《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唐)《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马致远(元)《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 另外:1.划分朗读节奏 2.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1、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2、意象:长江水,海棠,雪花,腊梅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运用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景物,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家 乡的极度思念之情.。

4.【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哪有】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歌评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美点追踪】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 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 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 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 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 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