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姓崔的诗句

一、以崔为姓氏的名字

崔琰(琰:富有光泽的美玉)崔瑾(瑾:美玉 ) 崔静(文静,文雅) 崔梦(一个梦幻般的女孩) 崔薇(薇,祝她将来成为一代名人) 崔雪(美丽如雪) 崔婷(温柔,聪明,漂亮) 崔涵( 涵:包容 ) 崔琼 (琼:美玉 ) 崔娴 (娴:娴淑 ) 崔薇 (微笑) 崔颖 (颖:聪颖 ) 崔欣 (欣:高兴) 崔岚 (岚:早上山中的雾气 ) 崔瑜( 瑜:美玉 ) 崔媛 (媛:美好 ) 崔馨(馨:香气)崔玥 (玥:传说中一种神珠 ) 崔滢 (滢:清澈 ) 崔瑶( 瑶:美玉 ) 崔凌 (菲:草木的香气很浓 ) 崔婧( 婧:女子有才 ) 崔萱 (萱:传说中一种忘忧的草 ) 崔怡( 怡:好心情 ) 崔祎 ( 祎:形容事物美好 ) 崔雅 ( 雅:正规 ) 崔熙 (熙:光明 ) 崔雯(雯:成花纹的云彩)崔妍(妍:美丽 ) 崔沐( 沐:如雨般湿润 ) 崔琦 (琦,是玉的意思) 崔伶 (灵气逼人,韵味十足!)祝宝宝健康成长,快快乐乐!!!。

二、请列举姓崔的名人

崔 浩:清河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人,后魏时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门之灾。

崔 宏: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人,官至吏部尚书,曾执掌机要,参与草创过各种制度。

崔 鸿:今山东平原人,著名史学家,初仕魏中散大夫一职,后迁黄门侍郎,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撰《十六国春秋》一书。

崔 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 护: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 白:濠梁(今安徽省凤阳)人,北宋名画家,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其笔法劲利如铁丝,设色较淡,改变了宋初以来画院流行的浓艳细密之画风。

崔 立:将陵(今山东省德州)人,金末自称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郑王。

崔 斌:元朝名臣,官至中书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刚直,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 述: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清代历史学家,考据学者。字承武(1740-1816),号东壁,河北大名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弊,为人称道。30岁后,因见群经的传记、注疏多与原经文有出入,由怀疑而进行考据,辨别真伪。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全信,因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所著书以《考信录》为主,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崔骃 :东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曾为府掾,后改主簿,著有《达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其子崔瑗,官至济北相。为著名书法家,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著有《草书势》。

崔善为:唐代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善天文算历和断狱。曾随李渊起兵,后封清河县公。

崔敦礼、崔敦诗:南宋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二人均为绍兴进士。敦礼著有《宫教集》、《刍言》。其弟敦诗文才敏赡,著有《玉棠类稿》、《西坦类稿》等。

崔子忠:北海(今山东省莱阳)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

三、唐代诗人有几个崔姓诗人

1.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官司勋员外郎。早期有过一段风流不羁的生活,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得雄浑豪放。

2.崔珏(音jue决),字梦之,尝寄家荆州,登大中进士第,由幕府拜秘书郎,为淇县令,有惠政,官至侍御。其诗语言如鸾羽凤尾,华美异常;笔意酣畅,仿佛行云流水,无丝毫牵强佶屈之弊;修辞手法丰富,以比喻为最多,用得似初写黄庭、恰到好处。诗作构思奇巧,想象丰富,文采飞扬。例如《有赠》一诗写美人的倾国之貌,“烟分顶上三层绿,剑截眸中一寸光”、“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等句,其设喻之奇、对仗之工、用语之美,真令人叹为观止、为之绝倒,梦之真可谓是镂月裁云之天工也。

3.崔护 字殷功,博陵人。贞元十二年登第。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五月水边柳》一诗写柳,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从各个角度描摹垂柳的万千风情,写得尽态极妍,惟妙惟肖。各诗作中的“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物象纤无隐,禽情只自迷”、“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等都是极难得的对句,充分显示了殷功炉火纯青、完美无缺的艺术造诣。

4.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僖宗光启四年进士。终生飘泊,曾长期羁旅于四川和陕西一带。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

5.崔曙(约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开元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河南嵩山。

6.崔涯 吴楚间人,与张祜齐名。其诗风清丽雅秀,语言超逸。诗八首,其中《别妻》、《咏春风 》、《杂嘲二首》(其一)等皆是佳作,又尤以《别妻》为最善。该诗写夫妻之别,接连用了两个比喻:一是仿佛“陇上泉流陇下分”,令人“断肠呜咽”就象那分流的陇泉一样;二是想到妻子如嫦娥入月,难于再见,只留下“千秋空白云”,真是痛伤人心。全诗构思设喻十分巧妙,结构上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诚佳作也!《咏春风》写春风的高情逸韵,虽“动地经天”却不伤物,写法亦十分超逸离俗,值得借鉴。

7.崔国辅,吴郡人。开元中,应县令举,授许昌令。累迁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郎,后坐事贬晋陵郡司马。其诗语言秀丽,风格雅蓄,擅长描摹红颜情思。代表作有《古意》、《石头滩作》、《漂母岸》、《七夕》、《杭州北郭戴氏荷池送侯愉》、《襄阳曲二首》、《中流曲》、《采莲曲》、《丽人曲》、《白纻辞二首》、《长信草》等。其中《长信草》写宫女愁怨,那连绵的青草仿佛主人公连绵的愁思,“故侵珠履迹,不使玉阶行”,搅缠得人寸步难行。全诗情致愁郁,语意双关,意境浑然,诚然佳作也。《古意》一诗写红颜易衰、时芳不待妾,“未得两回摘,秋风吹却花”,令人不禁有些“悔不盛年时,嫁与青楼家”。当初真是应该趁着年轻及时行乐,“有花堪折直须折”啊!此诗虽意未必可取,但用语和写法皆妙,十分值得借鉴

四、历史上姓崔的名人

【崔】姓历史名人 崔寔(约103年~约170) 东汉后期政论家。

字子真,又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曾任郎、五原太守等职,并曾参与撰述本朝史书《东观汉记》。

敢于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主张革新。提出国家制度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决不可“背急切而慕所闻”。

著有《政论》5卷。全书已散佚,部分内容载于《后汉书·崔□传》和《群书治要》。

另著有《四民月令》,已佚,部分内容保存于《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一书内。 崔骃(?--92) 东汉文学家。

字亭伯,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

窦宪为车骑将军,以骃为府掾,改主簿。宪骄恣,骃屡加劝阻,皆不听。

后命骃为长岑长,不赴任。所著有《达旨》等。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崔亭伯集》。 崔琰:字季珪,东汉末年名士。

魏初,拜尚书,官至中尉。 崔林:字德儒,崔琰之弟,魏臣。

后年遂为司空,封一子列侯。谥曰孝侯。

崔豳: 唐代武城人,兄弟六人皆官至三品。四世同灶,和睦相处。

唐玄宗谓“一门孝友,可为士族法。” 崔灵恩: 南朝梁东武城人,遍读五经,尤精三《礼》、三《传》,初为北魏太常博士,后归梁,累任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官至贵州刺史。

常聚徒讲学,着有《毛诗注》、《周礼集注》、《三礼义宗》。 崔广: 汉初人,字少通,号夏黄公。

与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同隐居商山(今陕西省山县东),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四皓。 崔琳: 唐代武城人。

政事开明,开元(公元713-729年)间为中书舍人,累官太子少保。为唐玄宗器重,曾书其名,以金瓯覆盖之。

崔挺: 北魏京师人,字双根,少好学,孝文帝(公元471-499年在位)时任光州刺史,大行开化之风,累官本州岛大中正、北海王司马。为官清廉,有人曾赠以玉璧,被挺推却,曰“昔无杨震之金,今岂有崔挺之璧?” 崔玄暐: 唐代博陵人。

长安初(公元701年)为天官侍郎,历任凤阁侍郎、中书令,封博陵郡王。其弟崔升,官至尚书左丞;其子崔琚,颇以文学知名,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其孙崔涣,官至御史大夫;曾孙崔郢,自商州防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升监察于史。

后人称五龙。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崔】姓当代名人 崔始源:韩娱乐明星(SJ成员) 崔永元: 央视主持人 崔健: 娱乐明星 崔智友: 娱乐明星 崔志刚: 央视主持人 崔 雨 :目前不知道 崔秀英: 女子跳伞运动员。

崔秀英:韩娱乐明星(少女时代成员)。

五、唐代诗人有几个崔姓诗人

唐代诗人人数众多,在《全唐诗》中,能够查询到的崔姓诗人有:崔湜、崔融、崔国辅、崔珪、崔颢、崔曙、崔惠童、崔琮、崔峒、崔元翰、崔公信、崔珏、崔涂、崔道融、崔江。

1、崔湜(shí)(671年-713年),字澄澜,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崔仁师之孙。户部尚书崔挹之子。

崔湜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进士及第,曾参与编纂《三教珠英》,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儿,由考功员外郎累迁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后因典选受贿被贬为江州司马,不久又起复为尚书左丞。

唐中宗驾崩后,崔湜依附韦皇后,改任吏部侍郎。唐隆政变后,他又依附太平公主,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进中书令。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崔湜被流放岭南,途中被赐死。时年四十三岁。

2、崔融(653-706),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济南市章丘市)人。

崔融为文华美,当时无出其上者。凡朝廷大手笔,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

其《洛出宝图颂》、《则天哀册文》尤见工力。作《则天哀册文》时,苦思过甚,遂发病而卒。

中宗以其有侍读之恩,追赠为卫州刺史,谥号“文”。 3、崔国辅,唐代诗人。

吴郡(今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历官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

天宝十一载(752),因受王鉷案牵连被贬为竟陵司马。与陆鸿渐交往,品茶评水,一时传为佳话

事迹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一五、《唐才子传》卷二。国辅诗以五绝著称,深得南朝乐府民歌遗意。

4、崔珪 ,贝州武城人。崔神庆子。

玄宗开元中,累迁主客员外郎,历怀州刺史,官至太子左庶子。与兄中书舍人崔琳、弟光禄卿崔瑶,俱列棨戟,时号“三戟崔家”。

5、崔颢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6、崔曙(约704-739),河南登封人,开元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

曾隐居河南嵩山。以《试明堂火珠》诗得名。

其诗多写景摹物,同时寄寓乡愁友思。词句对仗工整,辞气多悲。

代表作有《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奉试明堂火珠》、《途中晓发》、《缑(音gou沟)山庙》、《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对雨送郑陵》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唐诗。

六、姓氏崔的由来请道来

崔姓的起源有四个:一、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齐国君主齐丁公伋嫡长子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记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期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邹平县魏桥镇崔八村),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氏。姜太公的儿子丁公佶,是西周时期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有个嫡子叫季子,本来应按礼制继承齐国君位,但他却让位给弟弟姜叔乙(乙公得),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崔城,今山东邹平魏桥镇崔八村)逍遥自得。

在姜季子的后裔子孙和邑地住民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崔氏,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三千余千年的历史,史称崔氏正宗,现在山东省邹平县魏桥镇崔八村建有全国性崔氏大宗祠。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

数传至齐丁公时,有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胞弟叔乙。叔乙继位后,把崔邑(今山东邹平魏桥镇崔八村)一带的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食邑。

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成为崔姓人。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

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

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

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为“七宗五姓”之首。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

光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计出了29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二、源于高丽族,出自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新罗国留唐学生,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新唐书》所载,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新罗国有崔氏。

新罗国,是公元四世纪由三韩的辰韩斯卢部所建,都城为金城(今韩国庆尚道庆州)。从公元四世纪末起,新罗国先后与前秦、南齐、梁、北齐、陈、隋、唐登王朝通交,大力吸收中国汉文化。

期间使用汉字并创造了用汉字标音的吏读文。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起,新罗设立国学,通读《论语》、《礼记》等汉文经典书籍。

当时,包括僧侣在内的新罗留唐学生很多,其中学有所成者亦不少,为朝鲜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唐朝时期,有大量新罗留唐学生因唐王朝的历代宰相除了皇族李氏以外(有六十一人),就属崔氏最多,足有三十六人,遂以其姓为汉姓,成为后来的高丽大姓崔姓氏族。

高丽崔氏本源不一,分别有庆州、全州、东州、海州、朔宁、江隆、和顺、江华、永川、耽津、鸡林、水原、隋城、牛峰忠州、通川、阳川、开城、稷山、龙州、兴海、杨州、汉南……等四十三个本贯派系,各不相属,彼此之间没有直系血缘关联。[2] 明、清时期,有大量高丽崔氏进入中原,逐渐成为今朝鲜族崔氏。

三、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汉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uijuk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汉族崔珠克氏多冠汉姓为崔氏。四、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崔氏,世代相传。

七、百家姓,崔姓氏的由来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

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

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

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千年的历史了。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出自少数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崔季子。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

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

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其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崔姓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

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

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

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

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

崔寓四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安、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

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四人),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遍布崔姓。

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姓移民于人迹稀疏之地。

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

总之,唐代以后,崔姓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八。三、历史名人 崔 浩:清河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人,后魏时官至司徒。

其修史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门之灾。 崔 宏: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人,官至吏部尚书,曾执掌机要,参与草创过各种制度。

崔 鸿:今山东平原人,著名史学家,初仕魏中散大夫一职,后迁黄门侍郎,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撰《十六国春秋》一书。

崔 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 护: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 白:濠梁(今安徽省凤阳)人,北宋名画家,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其笔法劲利如铁丝,设色较淡,改变了宋初以来画院流行的浓艳细密之画风。

崔 立:将陵(今山东省德州)人,金末自称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郑王。 崔 斌:元朝名臣,官至中书左丞(副丞相)。

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刚直,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 述: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清代历史学家,考据学者。

字承武(1740-1816),号东壁,河北大名人。乾隆举人。

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弊,为人称道。

30岁后,因见群经的传记、注疏多与原经文有出入,由怀疑而进行考据,辨别真伪。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

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全信,因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

所著书以《考信录。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