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西方诗歌的主流是().

1.中西方文学主流差异中国文化的主流是诗歌,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文学

首先,我觉得你这个提问有很多的问题。

倒不如分成两个问题来提问:1、为什么中国文化的主流是诗歌? 2、为什么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文学主流是戏剧,之后的文学主流是小说? 中国只是一个国家,而西方这个词汇已经包括了很多个国家,它们是子跟属的概念,就算文学主流上有差异,也不能拿两个来比较,因为“西方”包含的东西实质上比“中国”大得多。 需要注意:你所说的西方,其实只是局限在欧洲这个地域上,因为几百年前的欧洲,文学的势力确实大大强过其他西方的地方,所以现在狭义上的西方文学是指欧洲文学。

既然上面的问题说清楚了,下面我可以逐一来回答分出来的两个问题。 1: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实用性。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学而优则仕。”意思就是说你的学识一旦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应该出去做官了——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出去做官,改造社会。

这个特点也可以用到为什么诗歌会在千年中华文明中备受欢迎。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在《尚书》中说过:“诗言志”,也就是说诗歌就是来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的东西;韩愈又曾经说过“不平则鸣”,一个人为什么创作诗歌,是因为他的心中有不平的气息想要倾吐出来。

这样诗歌就成了古代诗人寄托情思的一种很好的媒介。另外,从《诗经》的四言体诗歌开始,逐渐出现了七言体等等,诗歌从一种较散漫地形式慢慢形成了它固有的韵律、格式,这些东西也充分满足了风雅之士追求美的心理。

所以,诗歌能够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可能会被诸如词、曲等取代龙头的位置,但始终都没有被人们遗忘。 2:回答第二个问题,我就又要说你提问的错误了。

真的有人说过“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文学主流是戏剧,之后的文学主流是小说”这样的话吗?我们不能因为文艺复兴之前出现了埃斯库罗斯、文艺复兴的时候有了莎士比亚就说它就是那个时候的文学主流;之后的小说也是如此。 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只能说你的阅读量还太小。

一个人往往别人喜欢什么就会影响到他喜欢什么,一个人往往会他喜欢什么就不去关注在他兴趣之外的东西。 你读过多少17世纪以后的诗歌?你真正了解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戏剧吗? 所以,第二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错误的东西。

那么它最错误的地方,也是你最错误的地方在哪里呢?其实这也是我认为的当代研究西方文学的一种错误方式——文化解读。 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满嘴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诸如此类的词汇。

这种分类的方法虽然确实能够概括某个作家群所具有的特点或者是思维倾向,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它是妨碍我们认识一本文学作品的。 文学文本就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它本身跟作者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作者一旦写完了它,它就已经获得了自由。它就躺在那里,等你阅读,你读出了什么,那么它就是什么;如果你觉得它就是个P,好,它就是个P。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不应该带有某种已经定势的思维去阅读它。 在我们打开它之前,我们要告诉自己,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在等待我面前的这本书给我展开一个崭新的世界。

我觉得这样的解读方式才是正确的,不仅有利于我们欣赏,也有利于我们自己的创作。 此外,还可以随便说一下“小说”这个文体。

个人认为,小说是所有文体中最最自由的。 它不用规定某种格式、不用限定某种情感,不会被舞台限制在某个空间中……并且,它的虚构的特性也保证了作家能够让他们的想象力自由地驰骋。

我想这也是自从17世纪,尤其是19世纪以后,西方伟大的小说层出不穷的原因。 说完了。

2.中西方文学主流差异

首先,我觉得你这个提问有很多的问题。

倒不如分成两个问题来提问:1、为什么中国文化的主流是诗歌?

2、为什么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文学主流是戏剧,之后的文学主流是小说?

中国只是一个国家,而西方这个词汇已经包括了很多个国家,它们是子跟属的概念,就算文学主流上有差异,也不能拿两个来比较,因为“西方”包含的东西实质上比“中国”大得多。需要注意:你所说的西方,其实只是局限在欧洲这个地域上,因为几百年前的欧洲,文学的势力确实大大强过其他西方的地方,所以现在狭义上的西方文学是指欧洲文学。

既然上面的问题说清楚了,下面我可以逐一来回答分出来的两个问题。

1: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学而优则仕。”意思就是说你的学识一旦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应该出去做官了——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出去做官,改造社会。这个特点也可以用到为什么诗歌会在千年中华文明中备受欢迎。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在《尚书》中说过:“诗言志”,也就是说诗歌就是来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的东西;韩愈又曾经说过“不平则鸣”,一个人为什么创作诗歌,是因为他的心中有不平的气息想要倾吐出来。这样诗歌就成了古代诗人寄托情思的一种很好的媒介。另外,从《诗经》的四言体诗歌开始,逐渐出现了七言体等等,诗歌从一种较散漫地形式慢慢形成了它固有的韵律、格式,这些东西也充分满足了风雅之士追求美的心理。所以,诗歌能够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可能会被诸如词、曲等取代龙头的位置,但始终都没有被人们遗忘。

2:回答第二个问题,我就又要说你提问的错误了。真的有人说过“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文学主流是戏剧,之后的文学主流是小说”这样的话吗?我们不能因为文艺复兴之前出现了埃斯库罗斯、文艺复兴的时候有了莎士比亚就说它就是那个时候的文学主流;之后的小说也是如此。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只能说你的阅读量还太小。一个人往往别人喜欢什么就会影响到他喜欢什么,一个人往往会他喜欢什么就不去关注在他兴趣之外的东西。

你读过多少17世纪以后的诗歌?你真正了解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戏剧吗?

所以,第二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错误的东西。那么它最错误的地方,也是你最错误的地方在哪里呢?其实这也是我认为的当代研究西方文学的一种错误方式——文化解读。

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满嘴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诸如此类的词汇。这种分类的方法虽然确实能够概括某个作家群所具有的特点或者是思维倾向,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它是妨碍我们认识一本文学作品的。文学文本就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它本身跟作者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作者一旦写完了它,它就已经获得了自由。它就躺在那里,等你阅读,你读出了什么,那么它就是什么;如果你觉得它就是个P,好,它就是个P。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不应该带有某种已经定势的思维去阅读它。在我们打开它之前,我们要告诉自己,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在等待我面前的这本书给我展开一个崭新的世界。我觉得这样的解读方式才是正确的,不仅有利于我们欣赏,也有利于我们自己的创作。

此外,还可以随便说一下“小说”这个文体。个人认为,小说是所有文体中最最自由的。它不用规定某种格式、不用限定某种情感,不会被舞台限制在某个空间中……并且,它的虚构的特性也保证了作家能够让他们的想象力自由地驰骋。我想这也是自从17世纪,尤其是19世纪以后,西方伟大的小说层出不穷的原因。

说完了。

3.中西诗歌的比较有那些异同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

4.西方诗歌的特点

总体来说: 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感情激烈,以求再现此情。

而中国的古诗词则文字简洁,意境悠远。诗人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到七八分后,便会打住,留白出来以给人遐想的空间。

细致来说: 中西诗歌不同之处,比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但在比较之中我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

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 、“老树” 、“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 ,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

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相异的分析 上文中曾经提及中西的思维形式不同造成文化的相异,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思维的相异,这是一个连科学家都在研究的问题,笔者实在无法回答,只能从表面分析思维差异的表现。 与西方商业性、开放性社会所形成的重视概念、范畴内涵的明确性,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早在先秦已经形成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前者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故努力明确事物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后者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偏重于统一,偏重整体、直观的把握,而忽视了精密和抽象的逻辑分析、归纳,是一种典型的“以物观物”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以我观物” 的方式。这样一来造成了语义含糊,难以进行分析研究,只能靠感悟来理解其中的意思,没有精确的尺度去衡量其中的含义。

例如《老子》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直以来“道”的含义备受争议,在翻译中更找不出合适的能表达其意思的词,只好用“dao”来表示,这是直觉思维下的典型产物。

这种直觉式的思维上升为理性后,仍不离感性。当它运用于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概念,如风骨、风雅、阳刚等等。

也就不像西方那样先对概念作明确的界定,经过推理过程,然后才建构理论体系。它起源于感性体验,经过感悟,后又约定俗成,在前后沿用中逐步发展完善,具有具体与抽象、体验与概括结合的特点。

中国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又形成了运用朴素的辩证法观察事物的传统,以及相应的辩证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学上就是既重视并揭示文学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也能够揭示文学自身的规律。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之下,中国的诗歌创作特别强调一个“悟”字,“顿悟”成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悟”往往带来神来一笔,它不一定与上文有直接逻辑的联系,但感情上具有连贯性,这种写作方式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产物,它铸造了中国诗歌特有的美丽。

杜甫有一首诗很能突出这个特点。 舟月对驿近寺 (唐)杜甫 更深不假烛,月郎白明船。

金刹青枫外,朱楼白水边。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

皓首江湖客,钩帘独未眠。 虽然全诗只有最后两句。

5.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哪些流派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一)象征主义文学:它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流行于法国,以诗歌和戏剧为主.1886年诗人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一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上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象征主义的特征是: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主张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想像.法国早期象征主义的诗人鼻祖、及三主将:1,波德莱尔:他于1857年发表的《恶之花》,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成为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 2,马拉美:1876年他的诗歌《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1896年,他被选为“诗人之王”,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物. 3,魏尔伦:他的主要作品是《无言的浪漫曲》等,他的诗风明朗轻快,清新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因此受到了普通读者的喜爱. 4,兰波:他15岁就擅长写作拉丁文诗歌了,并掌握了法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格律.他的创作生涯虽短,但才华横溢,他主要的诗集有《地狱的一季》、《彩图集》.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1,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他是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梦幻剧《青鸟》(1908),是他戏剧生涯的巅峰之作.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他获得了19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2,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他的诗作《驶向拜占庭》,描绘了一个老人远渡重洋去圣城拜占庭,追求永恒的精神生活的故事.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3,法国诗人瓦雷里:他的巅峰之作是晚年的《海滨墓园》(1926),诗的主旨是关于绝对静止与人生交易的对立统一关系.开篇一句“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4,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他是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中的代表.他著名的组诗《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奠定了他在现代诗坛上的大师地位,并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其风格晦涩难懂,但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5,俄国诗人勃洛克:1918年发表长诗《十二个》,是他的代表作,他是自莱蒙托夫以后俄国最杰出的诗人.6,美国诗人评论家庞德:他的鸿篇巨制、现代叙事诗《诗章》,加上他对其他作家的影响,以及多部的文学评论集,使他登上了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宝座.7,英国诗人剧作家艾略特:他的诗作《荒原》(1922),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歌,它以悲剧的视角,展现了战后欧洲文明的荒凉.另外他还有诗剧《大教堂凶杀案》,诗作《四个四重奏》等等,他在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二)表现主义文学:是一战前后流行于欧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起源于德国,先从绘画开始,后波及文学.尼采“重估一切”的极端主张,对德语世界的表现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提法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表现主义的特征是: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及象征和荒诞的手法.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该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本质,而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1,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代表剧作是《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2,德国剧作家托勒和恺撒:前者的代表作是《转变》.后者的代表作是《煤气》三部曲.3,捷克剧作家恰佩克:其代表作品是《万能机器人》(1920).4,美国剧作家奥尼尔:他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作,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安娜·克里斯蒂》(1920),《琼斯皇帝》(1920),《毛猿》(1921),是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他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家,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5,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他的小说大多表达世界荒诞、人性“异化”的主题,在西方现代文学发展中具有开拓性意义,是西方现代文学的鼻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美国》(1914)、《城堡》(1922)、《诉讼》(1919)《变形记》(1912)等等. (三)意识流文学: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的英国,后波及到了欧美各国,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意识流”的概念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它不是传统小说那样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编撰故事的.其情节之间的安排和衔接,一。

6.西方主流的价值观是什么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占有别人。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7.外国诗歌公园里属于什么流派

推测流派为:象征主义

理由: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象征主义是诗歌的主流,尤其是法国的包括:波德莱尔、兰波、魏尔伦、马拉美、雷尼埃、瓦莱里、法尔格……这么一大堆的法国诗人都是象征派,就像中国的朦胧派一样是整整一个时期。

象征主义的特点: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增加冥想效应。

运用这个特点对比诗歌就会发现第一段是创造病态的“美”,第二段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第三段的幻想构建。至于音乐性是外国诗歌本人表示看不懂。

《公园里》

作者:普列维尔

一千年一万年

也难以诉说尽

这瞬间的永恒

你吻了我

我吻了你

在冬日,朦胧的清晨

清晨在蒙苏利公园

公园在巴黎

巴黎是地上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一颗星

附:法文原诗:

Le jardin

Jacques Prevert

Des milliers et des milliers d'années

Ne sauraient suffire

Pour dire

La petite seconde d'éternité

Où tu m'as embrassé

Où je t'ai embrassèe

Un matin dans la lumière de l'hiver

Au parc Montsouris à Paris

A Paris

Sur la terre

La terre qui est un astre.

英文译文:

The Garden

Jacques Prevert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years

Would not be enough

To tell of

That small second of eternity

When you held me

When I held you

One morning

In winter's light

In Montsouris Park

In Paris

On earth

This earth

That is a star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