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曹植的诗歌风格

1.【以《白马篇》、《薤露行》等为例分析曹植前期诗歌创作的特点有谁

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金代作家元好问说过,真实的诗篇应该是诗人的"心画心声".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这说明他是很看重民歌的.《白马篇》就不离"街谈巷说"、"击辕之歌"的质朴,而又文彩斐然,从而形成了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此诗奇警",又说此篇"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所论极是.此诗不仅节奏张弛有致,篇章波澜起伏,令人奇警,语言也具有奇警的特色.例如,"木苦矢何参差"的"参差",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词,本意是长短不齐.可是用在这里就平中见奇,普字生辉了,用来形容射出去的箭纷纷疾驰,络绎不绝,是再形象不过了,怕是难以找到比它更贴切的了.所谓"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是指篇末所颂扬的英雄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与屈原《国殇》篇末所歌颂的卫国英雄的"魂魄毅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爱国英雄的慷慨礼赞. 《薤露行》主要是说,世事无常人生短暂,但是自己仍愿意倾力报效明君,并成就自己一番事业.这首诗写于曹植侄儿曹叡(即魏明帝)在位期间.曹叡在曹丕死后仍对曹植加以限制,不以任用,曹植的一腔才情却怀才不遇,极其烦闷之时就写下许多诗篇,以表自己的抱负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有较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

2.曹植的诗歌风格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

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

前一类作品如《斗鸡》、《公宴》、《侍太子坐》等,描写游乐宴享之事,内容比较空虚浮泛。另一类作品有《泰山梁甫行》、《送应氏》等。

《泰山梁甫行》描写了滨海地区人民的困苦生活,"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从这些朴素而真实的描写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对下层百姓所怀有的同情。《送应氏》二首,送别好友应□,作于建安十六年随军西征途经洛阳时。

诗中除叙述友情外,着重写了东汉皇都洛阳在战乱以后"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的残破荒凉景象以及诗人的内心激动,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诗中写到"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同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王粲"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之一)等描写相一致。

此外,《名都篇》写京洛少年的"骑射之妙,游骋之乐",前人以为有讥刺之意,但从内容看,当是作者生活的自我写照。他的《白马篇》则写"幽并游侠儿"的高强武艺和报国立功的壮志,以"寄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等句作结,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抱负。

诗风雄健刚劲,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

其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怨歌行》、《□□篇》、《杂诗》等 6首。《野田黄雀行》大约作于曹丕继位之初,诗中以黄雀上遇鹞鹰、下逢罗网,来比喻他的好友丁仪、丁□被曹丕所杀。

《赠白马王彪》是一篇力作。诗作于黄初四年,其年五月,诸藩王俱朝京师洛阳,任城王曹彰在洛突然死去,七月诸王还国,曹植与曹彪(白马王)同路,又被监国使者所禁止,诗人"意毒恨之",愤而成篇,以赠别曹耄?章,先写离开洛阳返回封地时途中情状,又写对已故曹彰的怀念和对即将分离的曹彪的惜别之情。

诗中愤怒斥责监国使者是"鸱枭"、"豺狼"、"苍蝇",实际上矛头指向了曹丕。诗中安慰曹彪不要过于悲伤,"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整篇作品既表现了深沉的悲痛,又不流于悲伤绝望,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七哀诗》使用以夫妇比君臣的手法,诉说自己被长时间弃置勿用的愁思。

《杂诗》六首,非一时一地之作。除第一、六首("高台多悲风","飞观百余尺")外,其余四首大抵是后期作品。

其中第二、三、四首,内容与《七哀诗》相类,多抒写时光流逝而自己无所作为的悲哀。第五首("仆夫早严驾")则跳出了感叹个人命运的圈子,把注意力转向国家大事,对当时政治形势表示关切,并发出了"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呼声,显示了身处逆境而志意不衰的精神状态。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其中乐府诗体占一半稍多。这表明诗人与他的父亲曹操、兄长曹丕一样,也很重视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

如《美女篇》对美女的大段描写,就是借鉴了汉乐府古辞《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白马篇》"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七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等,就是学习民歌中常用的问答手法;《五游咏》"披我丹霞衣,袭我素霓裳,……带我琼瑶佩,漱我沆瀣浆",《野田黄雀行》"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等,也都是源出于乐府民歌的手法。《赠白马王彪》大部分章间的首尾转换,也都使用乐府民歌常用的连章衔接句式。

此外,曹植的有些诗句还直接从乐府诗中化出。由于着意吸取了汉乐府民歌的滋养,曹植诗歌具有明朗、和谐、清新等特色。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

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

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赠白马王彪》就是出色的一例。

其次,曹植在诗歌语言的提炼和修饰上,是远胜于汉乐府古辞及《古诗》的。例如他的《美女篇》,其描写手法比《陌上桑》更加工细,辞藻更加华丽。

即使是他的游仙诗,也比汉乐府中的同类作品写得圆熟,二者相比,工拙不同,是相当显著的。由于刻意提炼的结果,曹植诗中有不少精采的警句,如"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君子行》,《乐府诗集》作"古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箜篌引》)等。

曹植善于运用民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又加以创新,诗歌开篇的比兴所传达的某种情绪往往以居高临下之势笼罩全诗,一气贯注。所以,曹植的诗往往一开头就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所谓"陈思最工起调"(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正是指此而言。

另外,曹植的五言诗还颇留意于文句的整饬和音韵。

3.【曹植写手足情深的诗有哪些

《赠白马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郁纾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王彪》曹植一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共11年,曹植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曹丕及其子明帝曹睿的猜忌和迫害.其间「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三国志》本传).曹植在《迁都赋序》一文中说:「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於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频繁地迁徙和变动封爵,说明曹丕对他的极度不信任.而封为藩王,形同囚禁,没有任何自由.「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本传)曹植的情况比这更糟.他在《谏取诸国士息表》说:「今部曲皆年耆,卧在床席,非糜不食,眼不能视,气息裁属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风靡、疣盲聋聩者二十三人.」曹植后期实际是在这种软禁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有的只是愤慨和悲伤,没有幸福和希望.《赠白马王彪》一诗形象地反映了曹植后期的生活和感情. 《赠白马王彪》一诗,最早见於西晋初年陈寿所撰《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诗前有云: 是时待遇诸侯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按,即「兄弟」之意)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植发愤告离而作诗. 此后,梁代萧统又将此诗收入《文选》,唐人李善为之注,在诗前增有一《序》: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李善还注称:「集曰於圈城(按,当即鄄城)作」.可知曹植的文集的诗题是《於圈城作》;今题,当为后人据《序》所改.另据《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载,曹彪於黄初三年为吴王,黄初七年才徙封白马王,与此《序》不合.后人於此多有考辨,而意见不一.或谓曹彪於黄初四年徙白马王,上述引之史料略而未载.(黄节,见《曹子建诗注》)当然也有人认为此时当称曹彪为吴王,(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今不详述. 《序》的年份,与《三国志》曹植本传相合.本传称:「(黄初)四年,(曹植)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师」.不过,黄初三年,曹植为鄄城(今山东濮县东)王.鄄城同今在河南滑县的白马,魏时同属兖州东郡,故能同路东归.黄节认为,曹植在东归鄄城之后,才徙封雍丘王的.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一道来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於此期间,「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三国志‧任城威王彰传》)的曹彰突然暴死.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彰是被曹丕一手毒害的.会节气过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块来的,如今回去的却剩下两个人,曹植心里已经非常难过;谁会想到朝廷还派了一名监国使者叫做灌均的人,沿途监视诸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限制他们互相接触,这样就使得曹植越发难堪和愤怒.面对曹丕这样的阴险无情的手段,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烧,於是写出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赠白马王彪》. 《赠白马王彪》一诗共分7章,表现了曹植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深刻地揭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 第1章共10句,写这次「会节气」结束之后启程返回封地的经过和心情.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按曹植於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改封鄄城侯,次年立为鄄城王.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这前4句都是过程的介绍.接著「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则寓有深意.说伊水、洛水既宽广又幽深,已经感到路途艰难.「欲济川无梁」竟然说过河无桥,更表明是难以克服的因难.作者瞻望前。

4.曹植的诗有那些风格

一、慷慨任气骨气奇高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如是评说:"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在同也。

"(1)由此看来,"慷慨""任气"乃建安文人普遍共有的风格特征。而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骨气奇高",主要是指曹植的诗中尤其突出地表现着这股"慷慨"、"骨气"。

其诗作的"慷慨"、"骨气"具体体现在: (一)感时伤乱、悲悯民生的"忧生之嗟"。建安作家生逢乱世,饱经流离,他们或半生戎马,或历经忧患,对生活感触多,体验深,因而,感时伤乱同情人民疾苦成为建安诗作"慷慨之音"的共同内容。

曹植"生乎乱,长乎军",也曾随父南征北战,直至建安九年,曹操消灭了最大的敌人袁绍,占据邺城为根据地,曹植才过上了安定优裕的生活。可以说,曹植对当时丧乱现实有所了解。

《送应氏》就是诗人笔下感时伤乱的力作。诗中描绘了战乱给社会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悲悯之情。

"忧生之嗟"表现为对生命的忧惧和对内心苦悲的嗟叹:"人生一世间,忽若风吹尘"(《薤露行》),"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日希"(《赠白马王彪》)。像大多数建安诗人一样,曹植希望通过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而"譬如朝露"般短促的生命,尤其是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时时折磨着诗人敏感的心灵,更加激发了诗人对功名的追求;历经生活的磨难,诗人陷入深深的苦闷、悲哀、忧惧、愤懑之中。

特别是建安25年曹操死后,曹植一直受到曹丕父子的打击和迫害,曹植时刻感到"身轻于鸿毛,谤重于泰山"(《黄初六年令》),终日提心吊胆,忧惧生命。生活境遇的巨变直接影响了诗人的创作风格。

曹植诗也从前期的乐观开朗、豪放俊逸变为后期的隐曲深沉、哀怨忧愤,然而那种"慷慨""任气"的风骨却始终充溢侵人。 曹植后期诗作更多地运用比兴手法,间接形象地抒写内心的苦闷悲愤,因而显得隐曲深沉。

如《吁嗟篇》以飞篷比喻自己迁徙飘荡的生活,《七步诗》用豆箕煎比喻骨肉相残;《种葛南山下》、《揽衣出中闺》等,以怨女思妇的口吻托物讽喻,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怨、愤激、无奈。"孤魂翔故城,灵枢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赠白马王彪》),面对骨肉相残,生离死别,诗人则悲惧忧愤,感情的激流似喷泉直涌而上。"自顾非金石,咄咄令心悲"、"仓猝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赠白马王彪》)艰险的经历、复杂的心态,更加重了诗作的沉郁之气。

故而曹植后期诗作更多"忧生之嗟"和愤激不平之气。 (二)建功立业、执著追求的"慷慨之音"。

连年的战乱带来社会乱极思治的普遍要求,"建不世之业,留金石之功"成为"那个时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3),而曹植对功名的追求尤甚。曹植一生忠爱君父,忧国忧民,胸怀大志--"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与杨德祖书》);又因曹植从小受父亲曹操雄才大略的影响,早年就发下"皇佐扬天惠,四海交无兵"(《赠丁仪王粲》)的宏愿。

曹植虽然文学才能卓越,但却不甘心仅做一位文学家。"他的第一志愿是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立'经国之大业'。

其次是在学说上有所贡献,'成一家之言',最后才是做一个文学家,'以翰墨为功绩,辞赋为君子'"(4)。因而,倾吐诗人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和昂扬奋发的豪情,成为曹植前期诗作的重要内容。

《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诗中塑造了一位英姿飒爽、武艺精湛、视死如归的游侠少年形象。

在这个理想的人物形象身上,倾注了诗人"立功立事,尽力为国"(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三)的素志,诗中洋溢着任情使气的豪侠之气。读完全诗,掩卷凝思,你是否直觉一股浩然之气扑面盈怀,令人振奋?你是否感觉到一股强烈的爱国激情荡气回肠,催人奋发向上?"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曹丕《典论·论文》),曹植早期诗作中涌动着的"气"就是这种阳刚之气、浩然正气,他的"慷慨"是积极的、焕发的、昂扬的,这也正是构成曹植诗的"骨气"。

后人推重的"建安风骨"指的就是这种精神。 "曹植后期的诗是他痛苦生活培育出来的,因此更多慷慨之音。

"(5)虽屡遭迫害,曹植并未颓丧,"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名"(《与杨德祖书》)的远大理想始终未变;虽忧谗畏讥,然"更多慷慨之音",而"骨气奇高。"最能代表其平生志业理想的诗篇,当是他作于明帝太和年间的乐府诗《薤露篇》:"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孔氏删诗书,王业璨已分。骋我迳寸翰,流藻垂华芬。

"当时曹植已届中年,经历了种种人生变故,从翩翩佳公子变为了郁郁不得志的待罪藩王,因此,诗中表现的思想追求,尤能反映诗人终身坚持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同时,更充分表现了曹植愿辅佐明君,建立功业,以实现"三不朽"境界的才志抱负。虽处忧患之中,曹植对于功业、荣名的追求却是执著的。

他继承了屈原坚持理想、缱绻忠怀、至死不渝的执著精神。"。

5.曹植诗歌的代表作有哪些,其风格特征是怎样的

他是建安文坛上留下诗、赋最丰富的诗人和辞赋家。诗、赋的创作不仅体现了时代的风格,而且具有浓郁的个性特点。钟嵘《诗品》评论其创作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诚然,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父兄之长,达到风骨文采的完美结合。不但具有阴柔美、婉约美、雄奇美,同时充满慷慨悲凉的悲剧性的生命意识。

历代关于曹植的评论很多,不少史学家(如陈寿、沈约)、文学家(如左思、谢灵运、庾信)都提到他的创作,赞扬“植之华采,思若有神”、“陈思文才富艳”、“东阿擒翰则华纵春葩”;肯定其作品内容充实:“颇有忧生之嗟”、“辞义慷慨,旨在其中”;感情饱满:“书翰伤切,文词哀痛,千悲万恨,何可胜言”……

文学史上以曹丕称帝为界,把曹植的一生分作前后两期。由于社会、个人、家庭等原因,使其作品在前后期创作中,有迥然不同的风格。其前期创作贯穿着强烈的慷慨激昂的格调,充满建功立业的热情,与整个建安风格一脉相承;但现实的险恶使他后期的创作,不得不插入一种委婉曲折的抒情笔法,传达无奈失落的情调,感慨人生无常,生命短暂。

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前一类作品如《斗鸡》、《公宴》、《侍太子坐》等,描写游乐宴享之事,内容比较空虚浮泛。另一类作品有《泰山梁甫行》、《送应氏》等。《泰山梁甫行》描写了滨海地区人民的困苦生活,"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从这些朴素而真实的描写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对下层百姓所怀有的同情。《送应氏》二首,送别好友应□,作于建安十六年随军西征途经洛阳时。诗中除叙述友情外,着重写了东汉皇都洛阳在战乱以后"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的残破荒凉景象以及诗人的内心激动,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诗中写到"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同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王粲"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之一)等描写相一致。

此外,《名都篇》写京洛少年的"骑射之妙,游骋之乐",前人以为有讥刺之意,但从内容看,当是作者生活的自我写照。他的《白马篇》则写"幽并游侠儿"的高强武艺和报国立功的壮志,以"寄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等句作结,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抱负。诗风雄健刚劲,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其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怨歌行》、《□□篇》、《杂诗》等 6首。《野田黄雀行》大约作于曹丕继位之初,诗中以黄雀上遇鹞鹰、下逢罗网,来比喻他的好友丁仪、丁□被曹丕所杀。《赠白马王彪》是一篇力作。诗作于黄初四年,其年五月,诸藩王俱朝京师洛阳,任城王曹彰在洛突然死去,七月诸王还国,曹植与曹彪(白马王)同路,又被监国使者所禁止,诗人"意毒恨之",愤而成篇,以赠别曹耄

6.论述曹植诗歌的特色

曹植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遭遇,是与他和曹丕的争为太子的经历密切相关的。他少时以才思敏捷而深得曹操的宠爱,一度曾被立为太子,但由于他放纵不羁,缺乏政治家的成熟与老练,最终在与曹丕的明争暗斗中失败。由于有这样一段经历,所以在曹操死后,他的日子便很不好过。曹丕继位后,他位为藩侯,但曹丕对他颇多猜忌,屡屡更换封地,加上曹丕的部下多方谗毁,他受到了严厉的迫害,名为侯王,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得咎,行同囚徒。魏明帝即位后,他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多次上书,力图得到任用,但仍得不到信任,最终郁郁而终,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就其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由于受到曹操的宠爱,显得志满意得,昂扬乐观,充满自信,富于浪漫情调。《白马篇》可说是前期作品的代表,诗中所写慷慨赴国难的侠少年,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化身。其他作品如《鰕 篇》等也都充满豪迈气慨,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后期的创作,由于是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所以其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中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没有了,代之出现的则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作品集中抒写的是对个人命运、前途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自己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赠白马王彪》可说后期作品的代表。

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

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的单纯模仿民歌胜出一筹,因为曹丕的诗好象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自己的个性。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如他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的流逝之速;《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构其波。”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

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这一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的开始,而曹植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诗人。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缘池。”(《公宴》),“阊阖启丹扉,双阙耀朱光”(《五游》),再如炼字的句如“清风飘飞阁”(《赠丁仪》),“明月澄清影”(《公宴》),“清激长流”(《公宴》)等,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便达到了十分警醒的效果。这为后来南北朝文人诗歌注重修辞技巧开了先河。

7.中国文学史 论述题 曹植诗歌风格和成因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为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徙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等。他的诗又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他有些诗句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于音乐性。此外曹植的诗还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8.论述曹植的诗歌艺术

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 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的单纯模仿民歌胜出一筹,因为曹丕的诗好象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自己的个性。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如他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的流逝之速;《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构其波。”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

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这一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的开始,而曹植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诗人。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缘池。”(《公宴》),“阊阖启丹扉,双阙耀朱光”(《五游》),再如炼字的句如“清风飘飞阁”(《赠丁仪》),“明月澄清影”(《公宴》),“清激长流”(《公宴》)等,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便达到了十分警醒的效果。这为后来南北朝文人诗歌注重修辞技巧开了先河。

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了效多的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诗的面貌。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上几点,是曹植诗歌在艺术上的特殊之处,也是他最具创造性的地方。

9.中国文学史论述题曹植诗歌风格和成因

植是建安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其诗歌题材广阔、抒情真挚、风格绮丽,创作既体现时代风采又别具一格。

形成这种诗歌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一、诗人本身生活多变,命运多舛;二、诗人的个性和文人气质;三、民歌的熏陶和自身的开拓;四、文化的发展,时代的变迁。 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

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前一类作品如《斗鸡》、《公宴》、《侍太子坐》等,描写游乐宴享之事,内容比较空虚浮泛。

另一类作品有《泰山梁甫行》、《送应氏》等。 《泰山梁甫行》描写了滨海地区人民的困苦生活,"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从这些朴素而真实的描写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对下层百姓所怀有的同情。

《送应氏》二首,送别好友应□,作于建安十六年随军西征途经洛阳时。 诗中除叙述友情外,着重写了东汉皇都洛阳在战乱以后"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的残破荒凉景象以及诗人的内心激动,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诗中写到"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同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王粲"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之一)等描写相一致。 此外,《名都篇》写京洛少年的"骑射之妙,游骋之乐",前人以为有讥刺之意,但从内容看,当是作者生活的自我写照。

他的《白马篇》则写"幽并游侠儿"的高强武艺和报国立功的壮志,以"寄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等句作结,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抱负。 诗风雄健刚劲,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其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怨歌行》、《□□篇》、《杂诗》等 6首。

《野田黄雀行》大约作于曹丕继位之初,诗中以黄雀上遇鹞鹰、下逢罗网,来比喻他的好友丁仪、丁□被曹丕所杀。 《赠白马王彪》是一篇力作。

诗作于黄初四年,其年五月,诸藩王俱朝京师洛阳,任城王曹彰在洛突然死去,七月诸王还国,曹植与曹彪(白马王)同路,又被监国使者所禁止,诗人"意毒恨之",愤而成篇,以赠别曹耄?章,先写离开洛阳返回封地时途中情状,又写对已故曹彰的怀念和对即将分离的曹彪的惜别之情。 诗中愤怒斥责监国使者是"鸱枭"、"豺狼"、"苍蝇",实际上矛头指向了曹丕。

诗中安慰曹彪不要过于悲伤,"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整篇作品既表现了深沉的悲痛,又不流于悲伤绝望,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七哀诗》使用以夫妇比君臣的手法,诉说自己被长时间弃置勿用的愁思。 《杂诗》六首,非一时一地之作。

除第一、六首("高台多悲风","飞观百余尺")外,其余四首大抵是后期作品。其中第二、三、四首,内容与《七哀诗》相类,多抒写时光流逝而自己无所作为的悲哀。

第五首("仆夫早严驾")则跳出了感叹个人命运的圈子,把注意力转向国家大事,对当时政治形势表示关切,并发出了"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呼声,显示了身处逆境而志意不衰的精神状态。 。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