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学者风范的成语饱学之士 【拼音】:bǎo xué zhī shì 【解释】:饱学:学识渊博。 指学识渊博的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胜事乎?” 【示例】:那位老先生也许是个~,一笔字也写得挺好。 ★张天冀《新生》 【近义词】:经纶之才、学富五车 【反义词】:胸无点墨 【语法】:作主语、宾语;指学者学富五车 【拼音】:xué fù wǔ chē 【解释】: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示例】: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了。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六回 【近义词】:博大精深、博学多才、见多识广 【反义词】:目不识丁、胸无点墨、才疏学浅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学识渊博博大精深 【拼音】:bó dà jīng shēn 【解释】: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出处】: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示例】:瑚之为学,~,以经世自任。 ★《清史稿·陆世仪传》 【近义词】:博学多才、经天纬地 【反义词】:才疏学浅、不学无术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思想与知识等博学多才 【拼音】:bó xué duō cái 【解释】: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示例】:贯忠~,也好武艺,有肝胆。★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一回 【近义词】:博学多闻、博古通今 【反义词】:胸无点墨、才疏学浅、不学无术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赞扬别人博古通今 【拼音】:bó gǔ tōng jīn 【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示例】: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 【近义词】:满腹经纶、真才实学、见多识广 【反义词】:不学无术、寡见少闻、孤陋寡闻满腹经纶 【拼音】:mǎn fù jīng lún 【解释】: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出处】:《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示例】:仲老,真佩服,~!这果然是奥妙!★茅盾《子夜》二 【近义词】:才高八斗 【反义词】:胸无点墨、才疏学浅 【歇后语】:春蚕到死丝方尽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有学问才高八斗 【拼音】:cái gāo bā dǒu 【解释】:才:才华。 比喻人极有才华。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示例】:左宗棠这人虽然~,器量却不开阔。★唐浩明《曾国潘》 【近义词】:八斗之才、才识过人、才华横溢 【反义词】:才疏学浅、才疏志浅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人的文才高。 2.形容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句子1.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展现给世人的是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情与风格恫异的宗教信仰不断碰撞、交融、演变后的一部历史巨卷,中国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积后,迸溢出缕缕幽香,味淡而绵长,清洌却醉人。 2.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值得我们骄傲和引以自豪的,然而我们一谈到五千年华夏文明时,往往是“勤劳”、“勇敢”一类的词藻,一说到中国文化时,无不产生“博大精深”的敬仰,其实这种枝离破碎的民族美德抑或是民族传统显然不能与中国文化划上等号。 3. 云南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天也蓝,孕育子民有灵气,26个民族齐聚居,勤劳朴实爱唱歌。最喜苗家服饰有特色,艺术造型显智慧;最爱傣族泼水节,泼水狂欢幸福多。 4. 胡同巷子四合院,阁楼天井马头墙。土坯深深窑洞藏,平顶隔墙睡土炕。飞檐方柱宫殿走廊,园林书阁小亭高楼,青砖红瓦石柱佛房。中华文明在楼房,百式白样各显精良。 5. 封建文明两千年,儒家文化占主导,儒家经典有六经,《诗经》《尚书》与《仪礼》、《乐经》《周易》与《春秋》世人皆尊孔孟道,仁爱思想广流传,中华文明源不断! 6. 最迷古代小青楼,巨树旁栽攀阁楼,楼下紧邻小湖水,潺潺细声润无忧。青砖红瓦养心静,四面碧草滤心情,这种感受它地无,惟我中国盛此景! 7. 中国文化如长河,经典四书指引多,四大名著世代传,四大爱情美名说。四大君子属战国,四大才子在明择,四大曲家有元代,四大俊杰初唐多。 8. 中国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 9. 我们国家的文化成果灿烂辉煌,对于这些我们都应该有所了解,例如孔子、老子、屈原、李白、曹雪芹。他们都是文化名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他们所编的书籍以及做的诗句,都是有深远的意义的,其中的寓意以及想表达的情感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语录里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句子,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礼之用,和为贵',都指明了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做人的基本礼数。 10. 传承国学这个无价之宝,让国学这中国的灵魂继续传承下去,让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我们心里永存! 3.请以“学者的风范”为对象写一段文字,嵌入人物蔡元培蔡元培在任教育总长期间,以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择善如流的民主作风,打破党派门户之见, 不拘一格,广泛延揽各类人才,组建起一支高效廉洁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为实现由封建旧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化做了大量革故鼎新的工作。他一方面下令废除清末“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禁止使用清末学部颁布的旧教科书,废止中小学读经,废除旧时代奖励科举出身的办法,同时提出以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作为民国的教育方针,组织制订和颁布一系列新的教育法令和法规,主持召开首次全国教育会议,确立中华民国新学制,有力地配合了民初民主共和政治的建设。他领导下的教育部在当时即备受舆论的赞许,称“教育部新旧杂用,分司办事,……俨然有建设气象。”因邀出任教育次长的范源濂回忆与蔡元培一道主持民初教育部的情景时这样说道:“在我们的合作期间,部里的人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讨论很多,却没有久悬不决的事;一经决定,立刻执行。所以期间很短,办的事很多。” 香港相对平静的生活,给蔡元培的精神世界予无穷的慰藉。他与在香港主持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先后任袁世凯、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及徐世昌内阁教育部长张一尘等作诗唱和,时相过从。蔡元培一生虽有较多时间参与政治,但始终是一名儒雅的学人,在人们的印象中绝少有政治家的痕迹,而更多的则是学者风范。及至晚年,读书几乎成了他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这一时期,他读书的篇目有: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傅东华译《比较文学史》,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张元济《校史随笔》,李玄伯译《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以及《王阳明全集》、《陆放翁全集》、《游志汇编》等。尽管有书籍做伴,极大地充实了蔡元培的晚年生活,他徜徉其间,自得其乐。然而,在蔡元培的大视野里,港岛毕竟僻居一隅,远远不能满足他那阔大的需求,他不时发出:“耐劳嗜学尚依然”、“岛居颇恨图书少”的感慨。 4.形容学者的成语鸿儒硕学——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 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绩学之士——指学问渊博的人;学者。 经师人师——经师:研究或传授儒家经典的学者;人师:教人如何做人的师表。指教授经典学术的学者和培养人才品德的老师。 口传耳受——教者言语相传,学者倾听接受。指教和学。 老手宿儒——宿儒:长期研究儒家经典的人。指年辈大的老师或知识渊博的学者。 名士夙儒——名士:有名的人;夙儒:有学问的人。知名人士和老学者。 诗人墨客——墨客:文人。指单纯从事文学创作的学者。 硕学通儒——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硕彦名儒——硕:大;彦:有才学的人;名:有名声的;儒:读书人。指非常有名气的大学者。 斯文一脉——斯文:指文人或儒者。指文人学者或学问归属同一流派。 斯文一派——斯文:指文人或儒者。指文人学者或学问归属同一流派。 谈笑有鸿儒——鸿儒:大儒,有名的学者。与学问渊博的人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谈笑。 指交游的人不同一般。通儒达识——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同“通儒达士”。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通儒硕学——犹言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推贤进士——推荐贤人,引进学者。穴见小儒——穴见:一孔之见。 比喻见识狭小的学者。一代儒宗——儒宗:儒家学者的宗师。 指一个时代的城学大师。以莛撞钟——莛:草茎。 用草茎打钟,毫无声响。比喻才识浅陋的人向高明的学者发问,得不到回答。 望采纳。 5.诗经·卫风中有篇描写君子风度的诗,名曰:淇奥,历史上真有其人,这是卫风的一首歌儿叫做《淇奥》,在淇水汤汤,曲岸回环的岸边沙洲,有一片竹林绿得青青翠翠。 想必那是一个阳光碎金,微风明丽的傍晚,这淙淙流水边的竹林啊,修长幽静,映水和鸣,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心旷高远的心思。而这样悠长的心思啊,又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起了一个绝世优秀的男子。 人的思维感觉真是奇怪,完全不相干的人和风景,竟然会在感动的灵犀间由此及彼,奇妙的联系起来。就如看这个竹林的猗猗青青,就联想到了那个男子的优秀其华。 这个不相干的联想啊,是思维里最微妙最幽深的感觉,在诗歌里,这个感觉就叫做“兴”。 诗歌的美,在于感觉上的美。 卫风里的《淇奥》,就是在描述一个优秀的男子给人的美好感觉。这个男子,容光绝世,优雅从容,气度沉稳,深藏如水。 每每读之,心里总是忍不住的惊叹,心里不尽的想象那高华的风采如玉如圭。男儿若有相貌堂堂,却并不就此算得好男儿。 男儿的好,在于气度,在于性情,在于其人格的魅力。若是徒只相貌好,那便是流于男色,成了T台上的走秀。 而《淇奥》里的卫武公,却是一个丰华绝代的好男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指其性情稳重尔雅,而“如金如锡,如圭如壁”则是指举止庸容高华。 古人治骨曰“切”,治象牙曰“磋”, 治玉曰“琢”, 治石曰“磨”,一个男人的性情竟然如骨般硬朗,如象牙般高贵,如玉般光洁,如石般坚定不移。举手投足之间,丰神俊朗,如金锡圭玉白璧般流光溢彩,那该是如何的灼灼其华,照人眼目?这样的男儿,既便是远远的看见,不曾交得一语半句,也会是照耀得女心女意都亮敞起来了。 更何况这个男子气度竟然如琴瑟的声音那样悠远不凡:“瑟兮僩兮”。威仪棣棣,赞叹不已:“赫兮”和“晅兮”。 古人炼句,直如妙手偶得的天籁,今人无论如何的竭尽文采的翻译,都是难以企及原句的优美。“如切如磋,如啄如磨” “如金如锡,如圭如壁”这样的句子,朗郎读之,只如吞珠嚼玉般,顿觉齿颊生香,美不可言。 而诗中对这个绝世男子华贵衣饰的描写“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更是让人艳羡那恰到好处的精炼美好,只觉是无可替代的好字。其实,男儿注重衣饰,并非是坏事。 男子的衣装,也需与个性搭配讲究。衣冠不整,穿衣看不出风格者,在性情举止上一定拖泥带水,甚而邋塌。 而华美的衣饰,于优秀的男子,往往是恰到好处的锦上添花。而内涵空洞无物的男子,无论穿得再是如何的个性轩昂,总透着一股子掩不住的脂粉浓墨走秀的嫌疑,要令人忍不住的觉得其面目可憎,避而远之了。 可见得男儿衣饰华美的程度,还要与性情品质相得益彰才是好。如同名剑佩雅士,红粉只合赠佳人般,衣与人,彼此都要相谐才是美。 而这个歌儿里其质如圭如壁的男子啊,耳垂宝玉,帽饰璀灿,“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真是衣与人相互映衬,照耀彼此的容光,如同好水泡好茶,其味更是绵长醇厚,令人回味不已。“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风华绝代的容光是内敛深沉的,如夜色无边暗暗,而星星月儿都亮了起来,映照在深潭里。这个绝世的男儿,幽默而风趣,如天上的星星一般,一闪一闪的调皮,好玩而喜欢捉弄人。 奇怪的是,被捉弄的人却也心甘情愿,同喜同乐,“不为虐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格的魅力。 性格上的幽默是花枝上的晨露,使得花儿更真更艳,也更和人亲近。直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性情渲染得生姿摇曳,有万千道也道不尽风采在里头。 一个好性情好气度的男子,如果不善“戏谑”,未免呆板无味,与人不亲,便不会让人心生喜悦。甚而有点象大堂之上的华贵摆设,好则好矣,但是冰冷冷的透着一股拒人千里之外的漠然。 如此男儿,安意如说是“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要使人恋爱得一塌糊涂。好男儿世本有之,然只有卫风描述得如此直接大胆。 春秋时期的卫国之地,是原来商纣的朝歌所在。那卫国虽是地处于一个好地方,但历代君主却是大都荒庸腐化,只《淇奥》里的卫武公是那少有的例外,所以就如黑暗里北极星般的闪亮耀眼,要歌以咏之。 试想若是代代君主俱是贤明,那满天的星辰都闪亮起来,反倒显不出这颗北极星耀眼的华彩了。由此,武公遂成了中国诗歌文化里的第一位奇男子也。 而那歌中用于起“兴”的青青翠竹,也从此成了中国几千年文明里君子的象征。 6.形容人的诗句不是成语眉如远山黛,眼如秋波横.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一顾 倾人国,再顾倾人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 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其形 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 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 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襛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 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 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 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