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诗歌语言的张力所谓“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所主张和实践的一个批评术语。 通俗点说,可看作是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驰的辨证关系。一首诗歌,总体上必须是有机的,具各整体性的,但内部却允许并且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张力。 充满“张力”的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歌才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的。 打个比方,满张的弓虽是静止不动的,但却蕴满饱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 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2."诗歌语言的张力"指的是什么所谓诗歌语言“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所主张和实践的一个批评术语。 通俗点说,可看作是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驰的辨证关系。一首诗歌,总体上必须是有机的,具各整体性的,但内部却允许并且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张力。 充满“张力”的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歌才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的。 打个比方,满张的弓虽是静止不动的,但却蕴满饱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 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3.什么是诗歌语言的张力1.Money is a great traveler in the world.-金钱是世界上伟大的旅行家.2.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3.With money a donkey was obtained a priest.有了钱,驴子也能当牧师.4.Where money talks arguments are of no avail.-钱说话的地方,讲理是没有用的.5.Money buys everything except brain.除了智慧以外,金钱什么都能买到.6.Money isn't everything.金钱并非一切(意为:金钱并非万能的).7.Money is a good servant but a bad master.-要做金钱的主人,莫做金钱的奴隶.8.Money does not grow on tree.金钱不长在树上(意为:钱不容易挣).9.Time is money.一寸光阴一寸金.10.Money is round,and rolls away.金钱圆溜溜,一有就滚走。 4.谈谈穆旦诗歌中的“张力”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 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 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 “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 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三位一体,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的和思想的敞荡,它们共同等待新的组合的出现。 穆旦的诗可谓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诗篇。 隐喻、意象的设置,使他的诗不可能像徐志摩的诗读起来那样流畅,而理解起来比古典语言形式的唐诗宋词还难懂。穆旦的诗读起来吃力的时候让人联想起唐朝的李贺。 5.除了余秀华.还有谁的诗歌很有张力一首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 结构就有一个张力问题。诗歌中的张力,是借用物理学名词,其原意是;“液体表面相邻两个部分间,单位长度的相互牵引力”。 转借到诗歌创作,张力就成了表现诗意、结构诗歌的一项重要技巧。美国新批评派的阿伦·泰特说:“诗的意义,全在于诗的张力;诗的张力就是我们在诗中所能找到的一切外延力和内涵力的完整的有机体。”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也说:“如果没有内在的张力,诗就流于内在的铺陈,一泻无余,当没有所谓生长与完成。”这些话,不仅阐明了所谓张力,是指诗歌的内敛与外射在冲突对抗中达到的平衡态,这种矛盾的统一,成为诗意的综合与浑结,发散与升腾,也强调了张力对诗歌的生成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现代诗不能没有张力,没有张力成不了好诗。张力在诗歌中的表现多种多样:语言、表现、架构,内在的、外在的,等等。 这里,只就表现技巧层面,结合诗性意义的传达,探讨一下诗歌的张力。张力,是矛盾的表现,凡有矛盾的地方,就有张力存在。 现试举几种张力形态:反常关系构成张力。在现实世界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都属于常规逻辑范畴。 诗歌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打破这种现世常规,利用反常逻辑,创造一个假定性的艺术世界,从而形成诗歌的张力。例如,《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怨, 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 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观, 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 且待三更见日头。青山烂,秤锤浮,白日现参辰,北斗回南面,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而夜半见日更属无稽。 但这些不可能在诗中就成为可能,这种可能是反常的假定的可能。意思是:只是到了那个时候,你才能把我休弃。 这就构成了诗歌的张力:从艺术上的假定变为对生活的肯定,而此种转换的审美动力源是这个妇女强烈的带悲剧色彩的忠贞不渝的感情。异质意象构成张力。 诗歌由一系列意象组合而成,意象的性质不同,它们的关系也各种各样:或相对,或矛盾,或映衬……凡是异质性意象组合在一起,它们之间排斥、否定、对抗,以及替代、转化,形成既对峙又依存的紧张状态,这就构成诗歌的张力。例如,张健的《鹰》: 站着,增加了山的高度 飞着,谷才有了内容这是鹰的形象两个侧面:站着,飞着;一静一动,两者相对,彼此生发,不仅塑造了鹰的雄健的完整形象,而且赋予了它坚毅博大的灵魂和精神。 这比单方面的描写,内蕴要丰富、深厚得多。这就是张力效应。 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明与暗构成矛盾,矛盾的双方互相对照,互相映衬,在一片浓云之外,江火明灭可见。 这不仅造成了深远的意境,而且迷朦有味。再如,《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诗中的环境与人是陪衬关系,人去的时候,是春风杨柳,回来的时候,却是雨雪满天。 这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就构成了一种张力,其效果是“一倍曾其哀乐”。具象与抽象构成张力。 关于新诗写作,胡适曾说:“须要用具体的做法”。诗当然要有具象,甚至以具象为主,因为隐蔽的感情要用具象才能表现。 但也不能一味的具象,具象在某种情况下要上升为理念,做到情理交融。特别是现代诗,由于大量智性的介入,更要求诗中具象与抽象有机结合。 这种结合也造成诗歌的张力。例如,魏氓的《纪念碑》: 在心的位置 一株以热血浇灌的植物 生长中国的骄傲这首诗以植物象征着纪念碑。 “植物”是具象,“中国的骄傲”是抽象。具象之所以能够联系到抽象,是因为“在心中的位置”和“以热血浇灌”。 正由于具象与抽象的这种对峙中的和谐,使纪念碑意蕴庄严而深切。又如,李白的《拟古》: 长绳难系日, 自古共悲辛。 诗人设想用长绳系住太阳的办法留住时光,但这是办不到的事。时光难留,这是自古以来人类的悲哀。 “长绳系日”是具象,“悲辛”是抽象。两者联系在一起,就透射出了一种悲慨的智性之光。 类矛盾构成张力。类矛盾,是表面好象是矛盾,然而导向统一的真理。 外在的矛盾使人惊奇、不解,但当我们深入下去,弄清它的条件和情况之后,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种情况,正是诗的张力。 例如,罗·拉法雷斯的《出征,赠鲁卡斯特》: 亲爱的,你不要说我残忍, 撇开你纯洁的胸膛, 宁静的心窝,贞节的庵院, 拿起武器上战场。 是的,我现在追求着新欢, 那是战场的敌人, 我守护一把剑、一匹马、一个盾 用更加无邪的纯贞。 然而今天我虽然变了心, 会使你对我更崇拜, 亲爱的,我要是不更爱荣誉, 怎能说对你是真爱!这首诗张力的形成,来自类矛盾。本来是很爱的人,突然说要抛下她去追求新欢,这显然是一种矛盾,但这是假象,诗歌进一步发展,最后就点明题旨:“亲爱的,我要是不更爱荣誉,怎能说对你是真爱!”这不仅增加了诗的曲折,也使感情深刻化:从爱到不爱(类矛盾),再到真正的爱(导向实质)。 好的诗都存在张力。诗的张力,一方面使诗人确切给出一种意念,或者经验;一方面使读者能够有所感受、领悟,或者重建诗中世界。 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