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采葛》赏析采葛 先秦 佚名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此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2.《诗经 硕人》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写的是哪位古代人物《硕人》写春秋时代卫庄公夫人庄姜从齐国嫁到卫国时的盛况。这七句诗集中描述庄姜美丽的容貌。七句中有五句用比喻,有六句用排比。通过一连串的比喻和排比,使形象更为逼真传神,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美人图。吴闿生《诗义会通》集旧评云:“手如五句状其貌,末二句并及性情,生动处《洛神》之蓝本也。”后来诗词中描写美女常用这些比喻,即源于此。 原作 :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帏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罘岁岁,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竭。 3.吴字是什么来历在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吴字很象一个歪着脑袋奔跑的猎人形象,上边一个圆圆的“口”,下面一个挥舞双臂奔跑的四肢健全的躯体,也很象我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吴字的解释为:“吴”大言也,从矢口,就是“矢”字上面加一个“口”。何谓大言,即大声也,又解释说“吴”倾头也,即歪着脑袋。 《诗经·丝衣》对吴字的解释有“不吴不敖”之说,即不出声,又不傲慢。 康熙字典引用《释义》注释,吴字上“口”下“大”象鱼张着大口。 到了秦汉时期,文字趋于规范,至今写成了上“口”下“天”了。在先秦时期,“吴”与“虞”不分,两个字可以通用,所谓“虞人”,也就是“吴人”,“吴人”也就是“虞人”。 以“虞”为国名的只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吴周章的弟弟仲武被周武王册封的虞国。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国借道伐虢,回军途中灭虞,虞国一支大部分改为吴姓。 4.《诗经秦风无衣》描述了什么感情☆鹏管管☆m76 :你好。 《诗经 秦风 无衣》: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