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诗词的故事(急)苏东坡与苏小妹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个出名的才女,两人常对诗对联取乐。 相传苏小妹是门楼头,即前额突出。苏东坡就说: 未出门前三五步, 额头已至画堂前。 苏东坡脸长的长。苏小妹就回敬道: 去年一滴相思泪, 至今还未流到腮。 苏小妹是窝窝眼,即眼眶深陷。苏东坡就抓住这一点,写诗道: 几次拭泪深难到, 留却汪汪两道泉。 苏东坡是个大胡子,苏小妹自然不肯放过。回诗道: 几回口角无觅处, 忽听毛里有声传。 总之,兄妹俩谁也不让谁,在善意的嘲讽中却是乐趣无穷,相处甚好。 苏小妹三难秦少游 聪明男子做公卿,女子聪明不出身。 若许裙钗应科举,女儿那见逊公卿。 自混沌初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虽则造化无私,却也阴阳分位。 阳动阴静,阳施阴 受,阳外阴内。所以男子主四方之事,女子主一室之事。 主四方之事的,顶冠束带,谓之丈 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博古通今,达权知变。主一室之事的,三绺梳头,两截穿 衣。 一日之计,止无过饔飧井臼;终身之计,止无过生男育女。所以大家闺女,虽曾读书识 字,也只要他识些姓名,记些帐目。 他又不应科举,不求名誉,诗文之事,全不相干。然虽 如此,各人资性不同。 有等愚蠢的女子,教他识两个字,如登天之难。有等聪明的女子,一 般过目成诵,不教而能。 吟诗与李、杜争强,作赋与班、马斗胜。这都是山川秀气,偶然不 钟于男而钟于女。 且如汉有曹大家,他是个班固之妹,代兄续成汉史。又有个蔡琰,制《胡 笳十八拍》,流传后世。 晋时有个谢道韫,与诸兄咏雪,有柳絮随风之句,诸兄都不及他。 唐时有个上官婕妤,中宗皇帝教他品第朝臣之诗,臧否一一不爽。 至于大宋妇人,出色的更 多。就中单表一个叫作李易安,一个叫作朱淑真。 他两个都是闺阁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 才。论起相女配夫,也该对个聪明才子。 争奈月下老错注了婚籍,都嫁了无才无学之人,每 每怨恨之情,形于笔札。有诗为证: 鸥鹭鸳鸯作一池,曾知羽翼不相宜! 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那李易安有《伤秋》一篇,调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正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力!雁过也,总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忄欠〕 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得! 朱淑真时值秋间,丈夫出外,灯下独坐无聊,听得窗外雨声滴点,吟成一绝: 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到又昏黄。 那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 后来刻成诗集一卷,取名《断肠集》。 说话的,为何单表那两个嫁人不着的?只为如今说一个聪明女子,嫁着一个聪明的丈 夫,一唱一和,遂变出若干的话文。 正是: 说来文士添佳兴,道出闺中作美谈。 话说四川眉州,古时谓之蜀郡,又曰嘉州,又曰眉山。 山有蟆顺、峨眉,水有岷江、环 湖,山川之秀,钟于人物。生出个博学名儒来,姓苏,名洵,字允明,别号老泉。 当时称为 老苏。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 大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小苏名辙,字子由, 别号颖滨。二子都有文经武纬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同科及第,名重朝廷,俱拜翰林学士之 职。 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 这也不在话下。更有一桩奇处,那山 川之秀,偏萃于一门。 两个儿子未为希罕,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其聪明绝世无双,真个 闻一知二,问十答十。因他父兄都是个大才子,朝谈夕讲,无非子史经书,目见耳闻,不少 诗词歌赋。 自古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况且小妹资性过人十倍,何事不晓。 十岁上随父 兄居于京师寓中,有绣球花一树,时当春月,其花盛开。老泉赏玩了一回,取纸笔题诗,才 写得四句,报说:“门前客到!”老泉阁笔而起。 小妹闲步到父亲书房之内,看见桌上有诗 四句: 天巧玲珑玉一邱,迎眸烂熳总清幽。白云疑向枝间出,明月应从此处留。 小妹览毕,知是咏绣球花所作,认得父亲笔迹,遂不待思索,续成后四句云: 瓣瓣折开蝴蝶翅,团团围就水晶球。假饶借得香风送,何羡梅花在陇头。 小妹题诗依旧放在桌上,款步归房。老泉送客出门,复转书房,方欲续完前韵,只见八 句已足,读之词意俱美。 疑是女儿小妹之笔,呼而问之,写作果出其手。老泉叹道:“可惜 是个女子!若是个男儿,可不又是制科中一个有名人物!”自此愈加珍爱其女,恣其读书博 学,不复以女工督之。 看看长成一十六岁,立心要妙选天下才子,与之为配。急切难得。 忽 一日,宰相王荆公着堂候官请老泉到府与之叙话。原来王荆公,讳安石,字介甫。 初及第 时,大有贤名。平时常不洗面,不脱衣,身上虱子无数。 老泉恶其不近人情,异日必为奸 臣,曾作《辨奸论》以讥之,荆公怀恨在心。后来见他大苏、小苏连登制科,遂舍怨而修 好。 老泉亦因荆公拜相,恐妨二子进取之路,也不免曲意相交。正是: 古人结交在意气,今人结交为势利。 从来势利不同心,何如意气交情深。 是日,老泉赴荆公之召,无非商量些今古,议论了一番时事,遂取酒对酌,不觉忘怀酩 酊。 荆公偶然夸能:“小儿王〔雨↑方↓〕,读书只一遍,便能背诵。 2.古诗的故事50字左右不要太长哦谢道韫咏雪的故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诗词小故事贾岛因赴考到京(长安)。一天,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两句道: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自己觉得这两句还不错。可是,又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也就反复地念着:“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觉地随着表演起来:一会儿伸手一推,一会儿举手作敲的姿势。这时,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兼“吏部侍郎”韩愈恰巧从这儿经过,随从仪仗,前呼后拥地过来了。按当时规矩,大官经过,行人必须远远回避让路,否则就要犯罪。贾岛这时正迷在他的那句诗里,竟没有发觉,等到近身,回避也来不及了,当即被差役们扭住,带到韩愈马前。韩愈问明原委,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对于“推”、“敲”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 4.带有古诗的故事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故事: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5.写作→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北宋末期登上词坛的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 她思想开阔,发展全面。诗文都很有气魄和独创性。 对金石研究也很有成绩。十八岁时,她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这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爱侣。李清照在她的《金石录后序》里对当时的情况做过介绍。 她说:“明诚每初一十五出来,带半千钱,到相国寺买些碑文回来。俩人相对展玩,每得到一本书,俩人就共同校勘、整集、签题。 然后,俩人到屋里烹茶,指买来的书,说某件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谁答对了为胜者。 可先饮茶。往往举杯大笑不止。 他们在文学上互相切磋,在艺术上共同砥砺。有一次,过重阳节,李清照填了一首《醉花阴》的词,寄给在外地的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看到这阕词后,自愧不如,可还想超过她。于是,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达三日夜。 填了五十阕词。然后把李清照的词也混在一起,给友人陆德夫看。 德夫再三细看,然后说:“这一堆词我看就三句好!”赵问:“是哪三句?”陆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实际上这三句正是清照所作。 这阕词,也是我喜读的一阕。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 美好的环境。“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里出来的烟。 看烟反使人发愁。觉得白天那样长。 心中忧愁。“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 纱厨是有纱帐的床。下边是写重阳对酒赏菊。 “东篱”是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的诗意。“黄花”也是指菊花。 “暗香”也指菊花。请看: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有对酒赏花,这样的好环境,好光景。 就是没有夫妻团聚。所以引出最后的“人比黄花瘦”的警句。 这“瘦”字,是词眼。我认为这就是画龙点睛。 把感情推向高潮。 6.有关古诗的故事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解】: 1·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 不遇:没有见到。 3· 言:回答说。 4·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评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 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汉族。字浪仙。 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7.有关古诗的故事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经过连年的征战,刘邦后来居上,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可是没几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军势极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在得胜回朝途中,刘邦顺路回了趟故乡沛县,和昔日的朋友、邻里叙旧畅饮了十几天。一次在热闹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刘邦伤感的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风起云飞"喻天下大乱,有时也指触景伤情。 (出自《汉书o高帝纪》) 材料二: 龚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龚自珍的年代,清朝开始急速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丛生,危机四伏。龚自珍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西域置行省议》);给林则徐写信,希望禁绝鸦片。 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龚自珍不得不弃官离京南行。 龚自珍南行路过镇江时,但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的祭拜。 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位道士马上恳请龚自珍写篇祭文,龚自珍挥笔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大意:中华倚仗风雷般的变革才会有生机,这般死气沉沉确实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赐给我们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出自《己亥杂诗》) 材料三: 经过长期的励精图治和一大批良臣贤相如姚崇、宋景等的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30年之久的开元盛世--天下太平,百姓乐业,八方来朝。 但是进入天宝年间以后,唐玄宗开始安于享乐,不理朝政,重用奸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等,同时由于好大喜功,一意热衷于开疆拓土、穷兵黩武的政策,唐朝在边地设置节度使,屯戍重兵。后来节度使和边地驻军不断增加。 至天宝元年,节度使已增至10个,兵力增至49万,庞大的兵力消耗着国家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社会上隐伏着不安。 杜甫见到"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新兵开赴前线,父母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深深的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他写道: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然而因为人微言轻,没有人听他的。 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几近崩溃,唐朝从此走向衰败。 "擒贼先擒王"比喻做事首先要抓住关键。 (出自《前出塞》之六) 材料四: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利用火攻,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六百多年后,唐朝的杜牧,漫步在这个古战场,已经丝毫感觉不到当年大战来临的紧张。 诗人感叹时光弄人,写下了这首《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销二乔。 "折戟沉沙"形容失败惨重。 (出自杜牧《赤壁》) 材料五: 陆游(公元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 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 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 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 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柳暗花明"指僵持不下的事情忽然出现了转机。 (出自陆游诗《游山西村》) 材料六: 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诗人。由于受王叔文"永贞革新"的牵连,公元805年,他被贬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马。 九年后,四十多的刘禹锡才被召回长安。听说玄都观的千数桃花,开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观赏,并写了首《游玄都观》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播州(贵州遵义)当刺史,后改为连州(广东连县)刺史,又调任夔(音魁)州(四川奉节)、和州(安徽和县),后被解职。 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被召回长安。当年玄都观的热闹已经没有了:千颗桃花荡然无存,只有青苔上几丛菜花在春风中摇曳。 诗人很感慨,又写了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是说人去人又来。 材料七: 乾康和齐己都是唐朝的僧人。齐己在湘西道林寺时,乾康前去拜会。 门人说:"和我师父交往的。 8.宋词全集及解说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赏析】 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芬芳。上片写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五色杂陈,秀美明丽,写足春色之娇娆媚人。下片写人物。撷取烂熳春色中一位年轻村姑之天真形象和幼稚心态进行表现。“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昨宵春梦”和“今朝斗草”的生活细节,惟妙惟肖,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写足,与上片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特写,绾合换头“巧笑”语意,收束全篇春光无限之旨。全词浑成优美,音节浏亮,意境清秀,场面轻快,洋溢着诱人的青春魅力。尤其上下片的构思,景与人对应着写,将春天的生命写活了。其中巧笑的东邻女伴,仿佛春天的女神,给人间带来生气、美丽与活力。 本文章来自 唐诗宋词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