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安石著名诗句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2、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 斜矗。彩 舟云淡,星河 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 《桂枝香》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 《泊船瓜洲》 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见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 5、良禽相木而栖,良臣相主而佐 ——王安石 6、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王安石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8、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 ——王安石 9、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1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2.关于王安石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原文: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赏析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3.王安石贾岛推敲诗句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这样一下子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推”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4.王安石的诗句和卢纶的诗句都让我们感受到远离故土,漂泊在外所游子泊船瓜洲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七绝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长安春望朝代:唐代作者:卢纶原文: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 一作:春来)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译文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