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江月·秋收起义(诗意)西江月·秋收起义 诗词名:西江月·秋收起义 作者:** 朝代:近代 体裁:词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 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二八年五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才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三三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现在的八一军旗。 匡庐:原为修铜,即修水、铜鼓,江西省县名。 潇湘:原为平浏,即平江、浏阳,湖南省县名。 2.求歌词:秋收起义歌秋收起义 - 军营歌曲(4) - 军歌党歌 拿起武器闹革命, 工友农友真英雄, 秋收起义成了功, 一杆大旗满地红。 工友农友团结一条心哎, 红色政权扎下万年根, 咳!万年根, 咳! 革命永远向前进!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革命要有立脚点, 地是根来枪是胆。 工友农友团结一条心哎, 红色政权扎下万年根, 咳!万年根, 咳! 革命永远向前进!向前进 3.西江月·秋收起义(诗意)西江月·秋收起义 诗词名:西江月·秋收起义 作者:** 朝代:近代 体裁:词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 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二八年五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才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三三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现在的八一军旗。 匡庐:原为修铜,即修水、铜鼓,江西省县名。 潇湘:原为平浏,即平江、浏阳,湖南省县名。 4.秋收起义歌 歌词秋收起义歌(湖南民歌)作词:张士燮作曲:陈杰演唱:霍勇霹雳一声震天响秋收起义举刀枪跟着领袖毛委员砸碎镣铐求解放工友农友团结一条心手中的枪杆要握紧咳 要握紧咳 革命永远向前进 哎一杆大旗迎风扬镰刀斧头闪金光跟着领袖毛委员浩浩荡荡上井冈工友农友团结一条心根据地建立在农村咳 在农村咳 革命永远向前进 哎霹雳一声震天响秋收起义举刀枪跟着领袖毛委员砸碎镣铐求解放工友农友团结一条心手中的枪杆要握紧咳 要握紧咳 革命永远向前进 哎向前进/song/14995889。 5.“军号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指的是秋收起义。 附上百度百科的介绍: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中秋节),由**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另一个是广州起义)。1977年江西省在修水县和铜鼓县建立了秋收起义纪念馆。 1998年在萍乡市建立了秋收起义广场。1993年导演周康渝以秋收起义为题材拍摄了同名电影。 《西江月.秋收暴动》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1986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词选》,根据**的修改抄件重新发表了《西江月·秋收暴动》,诗词中将“修铜”改为“匡庐”,将“便向平浏直进”,改为“要向潇湘直进”,“沉”改为“愁”。率先起了我党的第一面旗帜,正如**同志在诗词中所说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标志着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最后,**同志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转兵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中国**从此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秋收起义的一些历史问题的认识见仁见智,为了更好地纪念秋收起义,笔者以史实为据,就秋收起义几个历史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从新的角度解读秋收起义历史,试图抛砖引玉,以期揭开历史的面纱。 6.赞美“秋收”的诗句有哪些查询到关于"秋收"的诗句一共18条!1、秋收万颗子――唐李绅 《悯农》2、秋收时节暮云愁现代――** 《西江月·秋收起义》3、高秋收画扇唐――杜甫 《伤秋》4、秋收吾无望――唐皮日休 《苦雨中又作四声诗寄鲁望·平声》5、秋收稻*** ――《南中谚》6、连岁秋收皆获美――清乾隆 《免除宿迁县等地部分正赋》7、秋收备百礼――宋陈起 《方晚先生贶以丹剂四种古调谢之》8、秋收其实兮于粲满――宋方回 《王御史野塘图歌》9、山田望稔秋收近――宋方回 《早起》10、多秋收净利来此――宋晃冲之 《行泌水上》11、秋收幸值岁稍丰――宋刘学箕 《插秧歌》12、秋收万种田――宋梅尧臣 《寄题庐陵董氏桂林书斋》13、习字带秋收柿叶――宋释从垣 《句》14、秋收政其时――宋释慧远 《偈颂一百零二首》15、潭净秋收菊――宋王禹偁 《送礼部苏佉郎赴南阳》16、四月麦熟胜秋收――宋谢枋得 《谢麪》17、秋收多少麦――宋赵蕃 《寄胡达孝二首》18、花落是秋收――明李开先 《富村翁》《悯农》作品赏析 【注释】:[1]禾:禾苗。 [2]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3]餐:饭。 [4]皆:都是。[5]秋成万颗子:一作「秋收万颗子」。 这首悯农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在盛夏的正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淌滴在庄稼地里。 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 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 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 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 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水陆罗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和那「船中养犬长食肉」的骄奢。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李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从几十年之后唐末农民起义的「天补平均」的口号中,便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是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悯农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描写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 这对于两首小诗来说,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诗篇却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诗人还用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因此它虽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却无单调浅薄之弊,能使人常读常新。 在声韵方面诗人也很讲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绝形式,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写;另一方面也使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称的简朴厚重的风格。两首诗都选用短促的仄声韵,读来给人一种急切悲。 7.【革命的相关诗歌】西江月.井冈山(1928 秋)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1930.02)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春)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七律 长征(1935.10)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0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西江月 秋收起义 (1927.09)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1930.7)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念奴娇 昆仑(1935.10)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夏)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清平乐.六盘山(1935.10)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