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革命根据地的诗句

1.描写革命烈士英雄人物的诗

七律·长征1935年2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念奴娇·昆仑 1935年10月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5年10月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37四言诗 1935年10月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暴虎入门,懦夫奋臂.沁园春·雪 1936年2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临江仙·给丁玲同志1936年2月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祭文·祭黄帝陵 1936年12月中华民国26年4月5日,苏维埃政府主席**、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敬派代表林祖涵, 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四言诗·题《中国妇女》之出版1937年3月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竟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42四言诗1939年6月1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延安,快如之何!五 律 ·挽戴安澜将军(1943年3月)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这首诗根据一九四三年戴安澜将军追悼会挽联挽诗登记册刊印.最早非正式地发表在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人民政协报》,是在一篇诠释这首诗典故的文章中提供的. 注释 〔五律〕五言律诗的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五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戴安澜〕(1904——1942)号海鸥,安徽无为人.黄埔军校毕业后,曾参加北伐.在抗击日本侵华战争中,战功卓著.一九三九年任国民党第五军第二○○师师长,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一九四二年三月,率第二○○师出师缅甸,协同英军对日作战.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指挥部队英勇奋战,重创日军,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同年五月,在率师返国途中,遭日军伏击,身受重伤,不幸牺牲.不久,被国民党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一九五六年,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一九八五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证书. 〔将军赋采薇〕赋,朗诵.采薇,《诗·小雅》中有《采薇》篇,其诗描写戍边抗击外族入侵的兵士久历艰苦,在回乡的路上又饱受饥寒. 〔虎罴(pí皮)〕这里比喻凶猛的敌人.罴,见《七律·冬云》〔罴〕注. 〔东瓜〕即同古,缅甸南部重镇. 〔棠吉〕缅甸中部地名.七律·忆重庆谈判 1942年秋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尔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五言韵语 1945年10月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诗词》. 注释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主席和**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即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四月二十三日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的东面.苍黄,同仓皇.本句是说南京。

2.**诗句记录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的有哪些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 红军长征结束的场面七律·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 乌蒙磅礴(páng bó)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卜算子·咏梅 ** 1961年12月 **手书咏梅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3.有没有关于革命的诗词

无题 孙中山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孽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对酒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七律 秋瑾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秋瑾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惯于长夜过春时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梅岭三章 陈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4.描写革命先烈的句子

七律·纪念抗日女英雄 文 / 春光明媚

生逢乱世历风霜,铁马冰河为救亡。

玉手纤纤枪杆握,丹心烁烁我旗扬。

豪情万里驱倭寇,功德千秋忆羽裳。

璧碎山河铭国耻,汗青巾帼字生香。

朗诵诗:

我们尊崇的就是你!

—— 献给中华民族抗日的英雄们

A

从懵懂的孩提时期就知道了你,

你的形象就是小人书、连环画和露天电影片上那样高大无比。

英雄的字眼,从此在我的心头挥抹不去

故事中你的每一个情节,都成了我们童年模仿的游戏

穿梭在大街小巷,抓汉奸、打鬼子,玩一个痛快淋漓

模仿小兵张嘎顶着一支荷叶,拿着一支木头手枪,一头扎进清亮亮的白洋淀水里,去体味你们当年在老区流传的事迹

光着小屁股和“胖墩”摔跤,只为了把胖子摔倒,哪顾得上一身水和一身的黑泥

谁家的门前挂一块“光荣军属”的牌子,他家的孩子在我们中间就有无上的牛气

谁要是有一颗红色的五角星啊,在我们的眼里那是最奢侈的宝贝最神圣最珍奇

我们幸福着大眼睛“潘冬子”的幸福,我们勇敢着“两个小八路”的勇敢,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小块“根据地”

小的时候,不懂思考,只会崇拜,总觉得戴上一顶大人的帽子扎上一根大人的皮带,就扮演了你,就成为了你

英雄啊,你是我幼小心灵中的至爱!

英雄啊,你赋予我茁壮成长的真正涵义!

民族英雄杨靖宇的抗日诗篇

送战友编歌壮行保国家

穿上征袍擐盔甲,志强男儿保国家。

今日相聚要开怀,共商大计闯天下。

共君一夕话,明日各天涯。

纵然惜别总有时,相约再会在松花。

先建根据地,军民共一家。

同仇敌忾抗日寇,联合义勇把敌杀。

三江出奇兵,辽东跃骏马。

白山黑水齐出动,复兴我中华。

祝君捷报传,盛于五月花。

振臂高呼我必胜,鸭绿江边饮战马。”

《西征歌》

“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

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寇心胆惊。

纪律严明,到处宣传,群众齐欢迎;

创造新区,号召人民,为祖国战争!

南方红军,已到察绥,眼看要出关;

西征大军,夹攻日本,赶快去会面。

日本国内,党派横争,革命风潮涌,

对美对俄,四面楚歌,日寇死不远。

紧握枪刀,向前猛进,同志齐踊跃,

歼灭日寇今田部队,我军战斗好,

摩天高岭,一场大战,惊碎敌人胆,

盔甲枪弹,胜利无算,齐奏凯歌还。

同志们快来高高举起胜利的红旗,

拼着热血誓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铁骑纵横满洲境内,已有十大军,

万众蜂起,勇敢杀敌,中国收复矣

5.有关纪念革命先烈的诗句

《九歌·国殇》先秦: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释义: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的《九歌·国殇》作者不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到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时间长达十六年,在这之间并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九章·悲回风》等。

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这一年大概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当时六十二岁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屈原

6.关于革命根据地的游记作文400字

大城市,我也去过不少,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但没有一个城市能像延安一样给我以震撼、清新的感觉。这或许就是红色城市的魅力所在吧。去一次,一生难忘。

延安,一座闻名遐迩却不张扬的城市,当你走进她的怀抱就会被浓浓的红色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所深深吸引和感染。这里不仅是抗日、抗战时期重要的根据地,更

重要的是这里宣扬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追逐自己的梦想。

而我,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这里。我想,延安之所以被世人称道,不仅是她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和文化。到了延安,宝塔山的确是个好去处。相比

于泰山等名山来讲,宝塔山的确算不上“山”,只能称得上“丘”,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成为了当时红色中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宝塔山,是因宝

塔而命名。相传,这座宝塔是范仲淹时代为抵御外敌而修建的。其实,不用导游介绍,从宝塔的建筑风格和沧桑岁月留下的痕迹,人们也能大概判断出她的年代来。

宝塔山,虽然不高,但十分陡峭,需要弯腰才能上去。攀爬中,需要步步走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否则就有可能摔倒。登山山顶,遥望远处,美景尽收眼底,登

山的惊险和疲劳尽消,一阵微风吹过,真是舒畅无比。

这犹如中国的革命一样,虽然举步维艰,走得十分艰难,但步步都十分扎实有力。胜利后的喜悦,岂是三言两语能道清楚说明白?延安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

惊喜,而延河的存在本身就是惊喜。她没有壶口瀑布的雷霆万钧,万马奔腾,也没有长江那样的恢弘壮观、气势磅礴,可她却孕

育了八千中华优秀儿女组成“抗日军政大学”,奇迹般地构筑起三千辆纺车搞生产。没有名气,不代表没有实力,不代表没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延河就像延安一样朴

实,但她的作用却不可小觑,甚至可以称之为作用巨大、意义深远。望着河里潺潺流动的水流,眺望万亩良田,一种喜获丰收的兴奋感油然而生。无意中想起《陋室

铭》中的一句话,可以来概括她的意义,那就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从自然、生态的山水美景中走出来,来到延安的窑洞,走进延安人中间。在感受窑洞古朴气息的同时,延安人也以他们特有的迎客方式为来客表演起节目。《十送红

军》这首陕北民歌,唱出了人民群众与军队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歌声婉转悠扬、嘹亮动听,让很多前来观光的游客伫足欣赏。延安人的真诚、质朴深深地打动了

每一个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似乎明白了延安为什么能够成为革命根据地的原因。是啊,民风淳朴,忠诚厚道,可以说是延安人民给世人的印象。延安的景点

还有很多,但只要去了宝塔山、延河、窑洞等富有特色的景点以后,你就可以了解和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灵魂。延安的文化就是奉献。

为了全国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奉献了十几年,在后方为前线输送了多少兵员、粮草;延安的灵魂就是奋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延安精神深刻内涵。正是凭

借着一股敢与天斗与地斗的胆识,延安人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开创了一番盛世伟业,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座座耸立林立的高楼,一条条宽

阔平坦的大道,一张张面带笑容的脸庞,一片片绿意幽幽的树林,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延安的变化和发展。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生态的视角,抑或是从文化的

层面来审视延安,她都是完美的。因为,她是一个革命圣地,是一个生态城市,更是一个幸福城市。

7.** 诗词 《清平乐 会昌》及《菩萨蛮 大柏地》详解

清平乐·会昌 **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早在一九二九年,**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

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 〔东溟(míng明)〕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清平乐 会昌》背景介绍 一、会昌与会昌山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在今江西省赣州市东部,东接福建,南临广东,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自古有“三省通衢”之称。全县大多数是山林丘陵地带。

会昌县城三面环水,绵水河绕城而过。 一九二九年二月**等人率领红四军进入会昌,一九三○年四月,**再次率领红军进入会昌,不久打进会昌县城,从此,会昌县成为的中央根据地的一部分。

随着红军不断胜利,红色根据地在会昌的地域也一天天扩大,终于红遍了全县,会昌也就成为中央根据地的“全红县”。以后**常途经和居住在会昌。

会昌南面不远处,是广东筠门岭——中央根据地的南大门。为了更好向西南扩大根据地,在南方战线上作战,开发钨矿和发展出入口贸易,一九三三年八月,中央根据地政府决定在根据地南部江西(简称“赣”)广东(简称“粤”)两省交界一带设立粤赣省,省政府即设在会昌。

会昌县人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为红色根据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全县青壮年男子大多参加了红军。 会昌山,又名岚山岭,横卧在会昌城西北,是武夷山脉的一部分。

站在上头,眺望过去,山峰逶迤起伏向东南延伸。会昌山虽只海拔四百多米,由于与会昌县城仅一水之隔,从山上向下望去,会昌城似乎就偎依在会昌山下。

相衬之下,会昌山就显得高峻挺拔了。 二、写作背景 1933年10月,**亲自指挥约一百万国民党军队开始了第五次“围剿”。

当时极左路线控制中央领导权,他们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为宗旨,否定了前几次反“围剿”采用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让装备简陋的几万红军与优势敌人打正规战、阵地战,与敌人对攻。

结果红军人数急剧下降,根据地日益缩小。而此时**已经被调离红军领导岗位,被排除在党内决策权外。

在中央根据地北大门——广昌、南大门——筠门岭先后失守之际,**从瑞金赶到会昌,发动群众,激励部队。在当地民众支持下,**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身份指挥当地红军连打几个胜仗,终于扭转南线的被动局面。

以后中央根据地只有南部战线比较稳定,其余三面都是节节败退,损人失地。 在这种情况下,心急如焚的**多次向极左路线领导人提出改变打法,结果反而受到留党察看的处分。

眼看自己一手创立、无数先烈鲜血换来的根据地越打越小,自己又有力无法使,**心境可想而知。 1934年7月,敌军重兵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地区进攻,形势十分严峻,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

**建国后回忆此时:“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此时,**正在会昌县城东门外的文武坝参加粤赣省委扩大会议。

会议期间的一天拂晓,**会同中共粤赣省委几位干部,从文武坝出发,渡过绵水,登上会昌山。 夏日的会昌山满目葱笼,生机勃勃。

极目远眺,宏伟壮丽的江山引人遐想。在会昌城外的高峰,眼见红军战士守卫在各个山头,与战士们交谈后,目睹眼前群山晨景,想到当前危急形势,**顿生感慨,于是吟诵《清平乐 会昌》的初稿,回到文武坝住处挥笔写下了《清平乐 会昌》。

《清平乐 会昌》赏析 《清平乐 会昌》一词通过登临会昌山的所见所想,表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但也流露出一种忧郁之情。 由于极左路线的错误领导,当时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形势十分严峻。

但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激情充盈着作者之心,所以本词写得轻松随意,所涉时空似乎只是登上山巅的片刻和眼中有限的景物,但作者以心驭景,以景写心,却在短短的词中写出了深远博大的内涵。 上阕写登山的时间和感受。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欲”渲染出破晓时的特征——夜色即尽而未尽,天色将亮而未亮。

“君”这里是指作者,因为红军战士早已守卫在山上,和他们比起来,早起的作者还不能算早。 “踏迫青山人未老”一句既指作者又指红军。

是作者忆起在以往征战岁月转战南北时踏遍的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