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苏轼的十首宋词代表作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①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②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稼说(送张琥)】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 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 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 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 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 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 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 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 不及也。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 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 也,其亦以是语之。 2.苏轼推崇诗歌的平淡之美,与他的诗歌创作是否一致苏轼提倡诗歌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苏轼在《与侄简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其强调的平淡之美,是由“气象峥嵘,彩色绚烂”的秾艳发展、淡化而来,也是对雄奇、绚丽之美的超越,既是创作上的一种更高境界,更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要想诗作具有平淡的风格,首先要求作者是具有超然、淡泊情怀的人,这可以从其对陶渊明、柳宗元诗歌的评价中感受得到。 在《答谢民师书》中曰:“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①(P.267)诗人崇尚自然之诗风,便要求诗文创作师法自然,如行云流水,无所滞碍,以平易流畅的语言自然流出于胸底笔端,了无人为雕琢痕迹,且意蕴深远。诗人反复以行云流水喻诗言语之道,正反映了其对自然美艺术风格的推崇和喜爱。 苏轼以词出名 3.花间词和南唐词雅俗之辨两宋词坛雅俗之辨 【原文出处】中国韵文学刊 【原刊地名】湘潭 【原刊期号】199601 【原刊页号】59-67 【分 类 号】J2 【分 类 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703 【作 者】聂安福 【责任编辑】刘庆云 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领域中,雅俗这对重要范畴源自先秦儒家乐论。 《论语》中有雅乐、郑声之分,《孟子•梁惠王下》有“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今乐”与“古乐”之说。雅乐、俗乐的划分标准在于乐教,体现出儒家的文艺教化思想。 孔子曾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荀子•乐论》则对先王制《雅》、《颂》的意图有所说明:“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是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 此三者,君子慎之。”这也就是对《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乐德”(“中和•只庸•孝友”)的发明。 历代乐坛上的雅、俗之论多承袭这一传统观念。 汉魏之后,雅俗观念渐入品人谈艺之中。 王充《论衡•四讳》:“夫田婴,俗父;而田文,雅子也。”刘勰《文心雕龙》:“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通变》)“习有雅郑……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体性》)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叙》谓文“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 可见,宋代之前,雅俗观念已流行于音乐、文学领域。正如刘熙载所说:“乐中正为雅,多哇为郑。 词,乐章也,雅郑不分,更何论焉。”(《艺概》卷四)雅俗之辨也自然成为两宋词坛的重要议题。 一 “宋人所称雅词” 晚清沈曾植《全拙庵温故录》说: 宋人所称雅词,亦有二义。此《典雅词》[1],意取大雅。 若张叔夏所谓“雅词协音,一字不放过”者,则以协大晟乐律为雅也。曾端伯盖兼二义。 又按《碧鸡漫志》:“万俟雅言自定其集,分两体,曰雅词,曰侧艳。”又云:“贺方回、周美成时时得《离骚》遗意。 如贺之《六州歌头》、《望乡人》、《吴音子》,周《大酺》、《兰陵王》、《六丑》诸曲最奇(崛)。或谓‘深劲乏韵’,此遭柳氏野狐涎吐不出者也。” [2] 沈氏所提及的《典雅词》、曾慥(端伯)《乐府雅词》以及王灼《碧鸡漫志》、张炎《词源》等都是考察宋人雅词观念的重要依据。然而沈氏据以解释“宋人所称雅词”时却有疏漏之处。 曾慥《乐府雅词引》云: 涉谐谑则去之,名曰《乐府雅词》。九重传出,以冠于篇首;诸公转踏次之。 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幼眇,世所矜式。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今悉删除。 未曾言及协律,更未限定协大晟乐律。清初朱彝尊《乐府雅词跋》说:“卷首冠以《调笑》绝句,云是‘九重传出’,此大晟乐之遗音矣。” 沈氏盖误读朱跋而谓曾慥题名“雅词”兼“意取大雅”及“以协大晟乐律为雅”二义。考《宋史》卷一二九《乐志四》,大晟乐律成于崇宁四年(1105),政和二年(1113)播之教坊,施之宴乐。 《乐府雅词》中所录欧阳修、晁补之等人词作就不可能协大晟乐律。 再说张炎的雅词观。 沈氏所引“雅词协音,一字不放过”见于《词源》卷下“音谱”: 词以协音为先。音者何?谱是也。 ……先人晓畅音律,……每一作词,必使歌者按之,稍有不协,随即改正。曾赋《瑞鹤仙》一词云……此词按之歌谱,声字皆协,惟“扑”字稍不协,改为“守”字乃协。 始知雅词协音,虽一字亦不放过。信乎协音之不易也。 张炎强调协音,这当归属他词学观念中的传统意识。然而词乐分离的客观趋势却使他切实感到“协音之不易”,“旧有刊本六十家词,可歌可诵者,指不多屈”(《词源•序》)便是实证。 因此具体谈到创作时,张炎并非“以协音为先”: 词之作必须合律。然律非易学,得之指授方可。 若词人方始作词,必欲合律,恐无是理。正如方得离俗为僧,便要坐禅守律,未曾见道而病已至,岂能进于道哉。 音律所当参究,词章先宜精思。俟语句妥溜,然后正之音谱,二者得兼,则可造极玄之域。 《词源》卷下“杂论” 这无疑是对不协音律之作的某种程度的肯定。与此相应,在评断词作雅俗时,张炎并非拘于协音与否。 如被他誉为“景中带情,而存骚雅”的陆淞《瑞鹤仙》(脸霞红印枕)[3],词中对应于前引张枢“按之歌谱”而改定的“粉蝶儿、守定花心不去”一句作“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先指”二字与张词字声迥异。 则陆淞之作必不协音,而张炎评为“骚雅”,则其雅词观主要就词章而论。这在《词源》中颇多例证: 美成负一代词名,所作之词,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 而于音谱且间有未谐,可见其难矣。 《词源•序》 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 《词源》卷下“杂论” 故其燕酣之乐,别离之愁,回文题叶之思,岘首西洲之泪,一寓于词,若能屏去浮艳,。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5.苏轼诗词如何推动宋词的发展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传世名作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2.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 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同上】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诗篇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 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吉祥寺赏牡丹】 文篇 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晁错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