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建德唐诗

1.古诗宿建德江

诗词名: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体裁:五绝 类型:羁旅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注解】: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2、移舟:靠岸.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韵译】: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评析】: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出处]唐诗三百首,孟浩然诗集校注,全唐诗:卷160_194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2.【《宿建德江》的诗词大意最好详细一点的】

注释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2、移舟:漂浮的小船.孟浩然《宿建德江》诗意图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4、泊:停船靠岸.5、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6、旷:空阔远大.7、近:亲近.8、客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9,客:指作者自己译文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亮与人意合情投……主旨:《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写了羁旅夜泊、叙了日暮添愁、写到宇宙的广袤宁静、相对于此明月伴人显得更亲些,意境便全然生出.诗中虽只一个“愁”字,然而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3.古诗宿建德江及诗意

宿建德江【标题】: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朝代】:唐【体裁】:五言绝句【写作背景】:作者漫游吴越时所作。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 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 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卒。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诗虽冲淡而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孟浩然集》。【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本作的韵脚是:十一真;可"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押。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2.移舟:靠岸。

3.烟渚:烟岚笼罩的江边。渚:水中小块陆地。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译文】: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鉴赏】:??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而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自然而然给人一种淡淡的离愁。

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

“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

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然而,言虽止,意未尽。

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

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我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

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是的,这“宿”而“未宿”,不正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

4.《宿建德江》古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出自《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

5.关于新安江古诗有哪些

1、《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约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

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2、《送杜越江佐觐省往新安江》

年代: 唐 作者: 刘长卿

去帆楚天外,望远愁复积。想见新安江,扁舟一行客。

清流数千丈,底下看白石。色混元气深,波连洞庭碧。

鸣桹去未已,前路行可觌。猿鸟悲啾啾,杉松雨声夕。

送君东赴归宁期,新安江水远相随。见说江中孤屿在,

此行应赋谢公诗。

3、《新安江上寄处士》

年代: 唐 作者: 孟云卿

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人远禽鱼静,山空水木寒。

啸起青苹末,吟瞩白云端。即事遂幽赏,何必挂儒冠。

4、《宿新安江深渡馆寄郑州王使君》

年代: 唐 作者: 朱长文

霜飞十月中,摇落众山空。孤馆闭寒木,大江生夜风。

赋诗忙有意,沈约在关东。

5、《新安江行》

年代: 唐 作者: 章八元

江源南去永,野渡暂维梢。古戍悬鱼网,空林露鸟巢。

雪晴山脊见,沙浅浪痕交。自笑无媒者,逢人作解嘲。

6.宿建德江 古诗

《宿建德江》是一首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作品原文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径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4、泊:停船靠岸。 5、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6、旷:空阔远大。 7、近:亲近。

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黄昏时旅人又增加了新哀愁。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清澈,映照得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 引诗抒写客旅中淡淡的愁思,客愁本来存在于诗人心中,当日落黄昏,江岸烟霭迷离时,思乡的感情更切,所以说“客愁新”。后两句写景绝妙,平野空旷,远树好像反比天高,江水澄清,水中月影更加分明,旅人也更加亲切,一方面写出了客中的孤独,同时又不无少许慰藉。语言清新,造景自然。

7.宿建德江古诗怎么解释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作品赏析【注解】: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韵译】: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评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

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

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

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

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

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

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我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

是的,这“宿”而“未宿”,不正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8.古诗宿建德江

诗词名: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体裁:五绝 类型:羁旅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注解】: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韵译】: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评析】:??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

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出处]唐诗三百首,孟浩然诗集校注,全唐诗:卷160_194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9.宿建德江古诗的凡体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注释】 ①宿建德江——夜晚住宿在建德江上。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浙江省建德附近的一段江水。 ②泊——船靠岸,停船。

③渚——水中间的一小块陆地,洲或者岛。 ④暮——傍晚,天色将要暗的时候。

⑤旷——空而且宽敞。 【译文】 把船停靠在烟雾笼罩的小洲旁, 暮色苍茫给离家的游子增添了新的忧愁。

原野广阔远处的天空似乎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空中的明月好像离人更近。 【赏析】 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是诗人应进士而不第的第二年。

这一年,作者带着仕途失意的痛苦,漫游了吴越一带,在暮江景色的描写中寄寓了旅愁。这是一首写游子在外,满腹愁思的小诗,是五言绝句中的写景名篇。

此诗着重写泊舟,写暮宿,不写旦法测盒爻谷诧贪超楷行人出发,也不写途中,寥寥二十个字,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秋江夜泊图。首句点题,又为下文写景抒情作准备。

第二句写景写情,后两句描绘出一幅野旷天低,江清月近的图画,诗人举目远望,孤独之感异常强烈,而当诗人俯视时,江中明月似乎能给人以抚慰,这是一种化静为动的拟人手法,在寂寞中获得亲切,诗人要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羁旅之愁。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