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意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 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2分)。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2分) 小题2: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2分),抒发了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情感(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首先描绘画面,然后再概括图景特点。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 小题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态度的鉴赏能力。结合注释,知人论世解读诗句,我们不难发现:首联寂静、清冷的乡村图景,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怀亲之情;颔联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颈联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尾联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芯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深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像是宕开一层的自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6.①颈联写舟中所见江上的景物,远近结合。 “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写景富于层次。②结构上承上启下。 “娟娟戏蝶”承上句“看花”,“闲幔”回应首联中“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蹁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引出下文作者困居舟中、空望长安的忧思,过渡自然,使诗歌结构紧凑。③对比反衬。 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与年迈多病、困居舟中的作者形成对比,更反衬出诗人的失意和困窘。④对仗工整,并且使用叠音词“娟娟”“片片”,既形象生动,又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 (每点2分,其中手法和分析各1分。答出任意三点可得5分。) 17.①飘泊江湖的羁旅之愁。节日佳辰,作者却身在舟中,淹留潭州,倍觉孤寂无聊。 ②年迈多病、穷愁潦倒的老病之愁。“隐几”“天上坐”“雾中看”等,可见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暗自伤老。 ③不为朝廷所用的失意之愁。“鹖冠”突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身不在官而依然心系国事,这是无能无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 ④感叹时局多难的忧国伤时之愁。时局的动荡不安、变乱无常,如同雾里看花,真相难明,而作者心系国家,长安空望,只能徒自伤怀。 (每点2分,其中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6.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 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 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 "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 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用朱翰的话,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最后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绾,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 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意思基本吻合即可。 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2分)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 (2分)小题1:意思基本吻合即可。象征手法,作者借渔翁形象表达心志。 (1分)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表现作者身处晚唐乱世而渴望超脱的心态。(3分) 小题1:概述诗人在诗中描绘的两幅画景,既要描绘出景物形象,又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前两句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后两句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也可答为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平易,但景物鲜明,画意很浓。 文字虽然很短,却高度凝炼,寓意深长。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么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小题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横征暴敛,便是这首诗的主题。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第(1)题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辨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意思的,给1分。第(2)题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两题意思答对即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1)侧重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2)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注意:读懂古典诗歌内容是理解诗歌的第一步。读懂古典诗歌的内容,要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入手,微观上,从具体诗句入手,将每句的意思分别叠加,方可构成画面;宏观上要结合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做深入思考。读懂了诗歌内容,就可以进而把握古典诗歌的情感。诗歌情感往往附着在诗人所选定的的具象上,这样具象加上了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就成为了意象。因此把握意向就成为了分析概括诗人情感的关键和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