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时候勉是什么意思(形声。从力,免声。本义:力所不及而强作) 同本义 [force sb. to do sth.] 勉,强也。——《说文》 丧事不敢不勉。——《论语·子罕》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楚辞·离骚》 勉力不时。——《荀子·天论》 又如:勉意(勉强;勉为其难) 尽力,用尽所有力量 [make great efforts;do all one can] 尔其勉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注:“谓努力。” 愿子勉为寡人治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史记·魏公子列传》 知力耕可以得谷,勉贸可以得货。——《论衡》 又如:勉勉(努力的样子);勉旃(努力);勉农(努力从事农务);勉厉(努力) 勉励,鼓励 [encourage;exhort] 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商君书·垦令》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国语·越语》 不加勉,而民自尽竭。——《管子》 又如:勉学;勉勖(勉励);勉劳(勉励慰劳);勉厉(劝勉鼓励);勉慰(勉励安慰);勉喻,勉谕(晓谕,劝说) 通“免”。除去,脱掉 [get rid of] 乃厚其外交而勉之。——《国语·晋语八》 七十而无德,虽有微过,亦可以勉矣。——《大戴礼·曾子立事篇》 2.关于两首《诗经·邶风·谷风》一个是在变风,一个在小雅。题目都是谷风,开篇都是习习谷风,不过是以谷风起兴而已,不足为奇怪。秦风和小雅还都有黄鸟篇呢…… 按照毛诗的说法,邶风中的谷风是刺卫国失政,后一篇则是刺幽王失政。前者地方性,后者是周天子。 另外关于风雅颂的划分说法很多,其中一种说是按照音乐划分的,这么说来两篇的音乐也是不同的。即使是按照无产阶级的说法都是弃妇诗,也许两篇也足以区分了吧。 以上,先秦古籍无法准确解释的很多,自己选一个说法就好了,没有那么确切的答案的。 3.诗经汝坟的翻译汝坟 遵彼汝坟①,伐其条枚②;未见君子③,惄如调饥④。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⑤;既见君子,不我遐弃⑥。 鲂鱼赬尾⑦,王室如毁⑧;虽则如毁,父母孔迩⑨。 ---《诗经 · 国风 · 周南 · 汝坟》 题解:妻子对远役丈夫的怀念。 【注释】 沿着汝河大堤走, 采伐山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 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 采伐山楸那余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 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 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然有事急如火, 父母穷困谁养活! 1.遵:循,沿。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坟(fén坟):水涯,大堤。 2.条:山楸树。 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3.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4.惄(nì逆):饥,一说忧愁。 调(zhōu周):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5.肄(yì异):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6.遐(xiá狭):远。 7.鲂(fáng房)鱼:鳊鱼。 赬(chēng撑):浅红色。 8.毁(huǐ毁):火,齐人谓火为毁。 如火焚一样。 9.孔:甚。 迩(ěr尔):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赏析】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 《韩诗章句》则以为,此乃妇人“以父母迫近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之作,显然并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近人大多不取毛、韩之说,而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笔者以为似更切近诗意。 【译文】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赏析】 妻子劝勉逃难回家的丈夫。 沿着汝水河边走,砍下树上的枝条,不见我的男人,饥肠辘辘般难受。 沿着汝水河边走,砍下树上的残枝,见到我的男人,不要不要再远离。 望着鲜红的鱼尾,想起王室的惨境。王室虽已焚毁,父母却近在眼前。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韩诗章句》则以为,此乃妇人“以父母迫近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之作,显然并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 近人大多不取毛、韩之说,而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笔者以为似更切近诗意。 这在诗之首章,其实已透露了消息。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现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 读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缘由:原来,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又靠谁来肩起?“惄”者忧也,“调饥”者朝食未进也。满腹的忧愁用朝“饥”作比,自然只有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们,方有的真切感受。 那么,这倚徙“汝坟”的妻子,想必又是忍着饥饿来此伐薪的了,此为文面之意。“朝饥”还有一层意思,它在先秦时代往又被用来作男欢女爱的隐语。 而今丈夫常年行役,他那可怜的妻子,又何曾能享受到丝毫的眷顾和关爱?这便是首章展示的女主人公境况:她孤苦无依、忍饥挨饿,大清早便强撑衰弱之身采樵伐薪。当凄凉的秋风吹得她衣衫飘飘,大堤上传送来一声声“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的怆然叹息时,能不令你闻之而酸鼻? 第二章诗情发生了意外的转折。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二句,不宜视为简单的重复:“肄”指树木砍伐后新长的枝条,它岂不点示了女主人公的劳瘁和等待,秋往春来又捱过了一年?忧愁悲苦在岁月漫漫中延续,期待也许早已化作绝望,此刻却意外发现了“君子”归来的身影!于是“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二句,便带着女主人公突发的欢呼涌出诗行。不过它们所包含的情感,似乎又远比“欢呼”要丰富和复杂:久役的丈夫终于归来,他毕竟思我、爱我而未将我远弃,这正是悲伤中汹涌升腾的欣慰和喜悦;但归来的丈夫还会不会外出,他是否还会将我抛在家中远去?这疑虑和猜思,难免又会在喜悦之余萌生;然而此次是再不能让丈夫外出的了,你怎能将可怜的妻子再次远弃!这又是喜悦、疑虑中发出的深情叮咛了。 如此种种,实难以一语写尽,却又全为“不我遐弃”四字所涵容——《国风》对复杂情感的抒写,正是如此淳朴而又婉曲! 女主人公的疑虑并非多余。第三章开首两句,即以踌躇难决的丈夫口吻,无情地宣告了他还得弃家远役:正如劳瘁的鳊鱼曳着赤尾而游,在王朝多难、事急如火之秋,她丈夫又怎能耽搁、恋家?形象的比喻,将丈夫远役的事势渲染得如此窘急,可怜的妻子。 4.《诗经原文] [译文] 习习谷风, 山谷狂风呼啸, 维风及雨。 风恶雨势凶暴。 将恐将惧, 祸患惊惧飘摇日, 维予与女。 唯我为你分忧劳。 将安将乐, 眼看时光乐逍遥, 女转弃予! 你竟将我抛弃掉! 习习谷风, 山谷狂风怒号, 维风及颓。 风旋地动山摇。 将恐将惧, 忧患恐惧飘摇日, 置予于怀。 你把我紧搂怀抱。 将安将乐, 眼看时光乐逍遥, 弃予如遗! 将我遗忘脑后抛! 习习谷风, 山谷狂风不停, 维山崔嵬。 袭击崇山峻岭。 无草不死, 百草槁伏无幸存, 无木不萎。 林木摧折尽凋零。 忘我大德, 不念如海恩爱情, 思我小怨。 专把小错记在心。 5.诗经 大雅 棫朴 解释⑴芃(péng)芃:植物茂盛貌。棫(yù)朴:棫,白桵(ruǐ);朴,枹(bāo)木,二者均为灌木名。 ⑵槱(yǒu):聚积木柴以备燃烧。 ⑶济(jǐ)济:美好貌。或音qí,庄敬貌。辟(bì)王:君王。 ⑷趣(qū):趋向,归向。 ⑸奉:通“捧”。璋:即“璋瓒”,祭祀时盛酒的玉器。 ⑹峨峨:盛装壮美的样子。 ⑺髦士:俊士,优秀之士。攸:所。宜:适合。 ⑻淠(pì):船行貌。泾:泾河。 ⑼烝徒:众人。楫之:举桨划船。 ⑽于迈:于征,出征。 ⑾师:军队,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⑿倬(zhuō):广大。云汉:银河。 ⒀章:文章,文彩。 ⒁倏:长寿。 ⒂遐:通“何”。作人:培育、造就人。 ⒃追(duī):通“雕”。追琢,即雕琢。 ⒄相:内质,质地。 ⒅勉勉:勤勉不已。 ⒆纲纪:治理,管理。 译文 棫树朴树多茂盛,砍作木柴祭天神。周王气度美无伦,群臣簇拥左右跟。 周王气度美无伦,左右群臣璋瓒捧。手捧璋瓒仪容壮,国士得体是贤俊。 船行泾河波声碎,众人举桨齐划水。周王出发去远征,六军前进紧相随。 宽广银河漫无边,光带灿烂贯高天。万寿无疆我周王,培养人材谋虑全。 琢磨良材刻纹花,如金如玉品质佳。勤勉不已我周王,统治天下理国家。 6.给《诗经》中《汝坟》注音《汝坟》是《诗经· 国风》中的一篇,全诗用语简洁,比喻奇特,思念和哀怨化作缕缕青丝,弥漫于字里行间,纯情感人。风土人情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汝坟》在展示民族文化,促进我国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毛诗序》以为这首诗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1.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坟(fén):水涯,大堤。 2.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3.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4.惄(nì):饥,一说忧愁。 调(zhōu):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5.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6.遐(xiá):远。 7.鲂(fáng)鱼:鳊鱼。 赬(chēng):浅红色。 8.毁(huǐ):火,齐人谓火为毁。如火焚一样的颜色。 7.《诗经》谷风第一章的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谷风》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对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劝说,希望他不要遗弃自己;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和熙东风轻轻吹, 阴云到来雨凄凄。同心协力苦相处, 不该动辄就发怒。 采摘蔓菁和萝卜, 怎能抛弃其根部。相约誓言不能忘, 与你相伴直到死。 《诗经》中“赋”“比”“兴”运用较多,诗中主要有四处用比,不仅比喻贴切,而且富有变化。“采葑采菲,无以**?”比喻丈夫只重外貌而不重内在品质,“葑”和“菲”这两种植物主要食用长在地下的根茎,“**”比喻人内在的品质,只重容颜而不重品质的前夫的嘴脸活脱脱地勾勒出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弃妇自比其苦,朱熹说:“言荼虽甚苦,反甘如荠,以比己之见弃,其苦有甚于荼。”(《诗经集传》) 表现出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巨大痛苦。这两个句子都用借喻,形象与事物结合隐约而密切。只不过第二个借喻中又用了“其甘如荠”的明喻,同样用比,同中有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