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陆游诗的风格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2.陆游诗歌艺术特点及分期首先,陆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此相联系,陆诗中的人民性倾向、人道主义性质,也为学界关注。 如张国光(爱国诗人陆放翁和他的诗》((新建设》1955年第i期)、程千帆《陆游及其创作》(《文学研究)1957年第1期)、朱东润《陆游的思想基础》(《光明日报》1957年7月19日)、喻朝刚《陆游的生平、思想及其创作》(《文学论文集》第2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诸文均不乏这方面的论述。李易在《陆游诗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中说:“陆游诗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反映了南宋一代我国人民坚决反抗侵略的意志和要求。” 作者认为在陆游身上,“对于祖国的热烈的爱和对于人民的深厚感情原是相一致的。”钱钟书的《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将陆游与宋代其他爱国诗人相比,指出陆游“不但写爱国、忧国的情绪,并且声明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A},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击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她的梦境之中去。 其次,陆诗的艺术分析主要集中在创作道路及创作分期的探讨上,这一方面是基于陆诗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以及陆诗的现实主义创作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与当时陆游的基础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就有关。年谱方面有欧小牧的嵘陆游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于北山的《陆游年谱》(中华书局1961年版),传记方面有齐治平《陆游传论》(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年版)、(陆游》(中华书局1961年版)、朱东润《陆游传》(中华书局1960年版)、欧小牧《爱国诗人陆游》(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特别是有关陆游的传记类著作对陆诗的分期研究更为具体、深人。 关于陆游诗歌创作的分期,赵翼《瓯北诗话》早、中、晚的“三分法”向来为研究者普遍接受,程千帆《陆游及其创作》、朱东润《陆游研究·陆游作品的分期》(中华书局1961年版)、齐治平《陆游传论》虽各期起迄不一但均持三期说。欧小牧《爱国诗人陆游》重点就放在对陆游三期创作的描述上:公元1152年一1189年为第一期,是陆游少年至中年时期的创作,主要是留居西蜀及“起知严州”阶段的诗歌创作;公元1190--1201年为第二期,老年时代的前期,主要是奉祠家居时期的诗歌创作;公元1201年一1210为第三期,老年的后期,主要是家居的诗歌创作。 3.陆游的写诗风格陆游诗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 陆游在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之后成为又一位善于集前人之大成的诗人。 他不但能兼采古代优秀诗人的成就,而且善于向当代诗人学习。举凡诗经之风雅,屈原之浪漫,陶渊明之淳朴,王维之静穆,岑参之恣肆,李白之壮浪,杜甫之沉郁,梅尧臣之古淡,苏轼之飘逸,黄庭坚之学力,曾几之规矩,吕本中之流转,都能在陆诗中找到痕迹。 所以人们常用“风致”、“敷腴”、“俊逸”、“浑厚”、“悲壮”、“天成”、“道劲”、“豪迈”、“沉郁”等词来形容他的多种风格。在集大成的同时,陆游也善于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陆游的爱国诗具有高度的抒情性,这主要和在感情的酝酿与艺术的表现上成功地吸取了杜甫的沉郁与李白的浪漫分不开。他善于把这两种风格融为一体,即以杜甫的深沉、雄厚、郁结为体,作为抒发爱国之情的基调;以李白富于激情、富于想象、富于自我色彩,善于夸张、跳跃,善于高度概括等艺术手法为用,作为抒情的表现手段;最终形成自己既沉郁悲壮、又踔厉风发的一家之风。 陆游的经历、抱负与杜甫都有相似之处,这使他学杜能“得其骨”、“得其心”(《宋诗钞》)。如: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但陆游的性格与气质又与李白有相似之处,因而在表现手法上更多有李白浪漫奔放的特点。 如富于想象,特别是善于惜助梦境来抒发北伐复国的激情,变沉郁为高昂。 据《瓯北诗话》统计,全集中记梦者有99首之多。如《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诚,觉而有作》,写梦中大捷景象:“杀气昏昏横塞上,东并黄河开玉帐。 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元无恙。 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 又如很少拘限于某一细微之情,而是高度概括地抒发那些带有社会普遍性的情感,语言凝炼,感情跨度大,富于跳跃性。 篇幅也较短,如《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四句一层,极为凝炼,感情宕荡起伏。 再如语言宏丽恣肆,在语言修辞方面也类似李白,多豪壮语、感慨语、反问语、夸张语。 如《长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螀鸣。 兴来买进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钜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总之,陆游将杜甫与李白的长处兼收并蓄,并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下融进了强烈的自我情感,因而“其声情气象自是放翁,正不必摹仿李杜”(李兆元《十二笔舫杂录》)。 陆游的农村诗既善于吸收陶源明的平淡真纯、王维的静谥幽雅、梅尧臣的古朴自然,又能继承学习中晚唐、北宋以来白居易、张籍、王建、欧阳修、以至范成大等人关切现实的精神,形成既幽美纯静,又富有生活气息的一家之风。 陆游的闲适诗也能集白居易的和平粹美,苏轼的才情横溢,江西诗派的注重工力、流转圆活的各种特点,构成自己精工绵密的风格。 各体皆工,七言犹工,是陆游诗集大成的另一重要体现。 陆游的律诗善于属对,几乎每首都有一联佳对,既流利,又奇健;既出人意表,又绝无生涩造作之感,以致有“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村诗话》)之赞,比起那些“杂博者堆队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费搜索,缚律者少变化”(《赵翼《瓯北诗话》)的诗人在记问、力量、才思各方面都高出一筹。如云:“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云归时带雨数点,木落又添山一峰”,“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瓯北诗话》引)等,不一而足。 陆游的绝句、尤其是七绝标志着宋代最高水平。有的继承唐人之风致,如《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有的不沿袭唐人旧调,如《追感往事》: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这类绝句“纯以劲直激昂为主,然忠义之色,使人起敬,未尝非诗之正声矣。”(《养一斋诗话》) 陆游的古诗“工丽更深于近体”,更适合表达陆游深沉而奔放的感情,所以写起来“浑灏流转,更觉沛然有余。” (《瓯北诗话》) 讲究工力,注重锤炼,是陆游诗集大成的又一表现。 陆游诗不以数典为能事,但一旦使用则驱使如意、妥帖通畅。 陆游诗的语言能使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得到和谐地表现。讴歌北伐多雄豪语,描写自然多平淡语,吟咏闲适多精美语。 总之,“名章俊句,层见叠出,今人应接不暇。使事必切,属对必工。 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而不事涂择。”(《瓯北诗话》) 陆游诗也有诗意重复,草率成篇,有句无篇的缺点。 试论陆游词的风格 陆游的词比起他的诗来数量较少,共计143首,另外还有两句断句。其词成就不如其诗, 。 4.【陆游的写诗风格】试论陆游词的风格陆游的词比起他的诗来数量较少,共计143首,另外还有两句断句.其词成就不如其诗, 自谓:"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放翁词自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并性情所铄,陶然所凝.各师成心,各异如面".作家的创作与他的知识才学、思想性格有着其大的关系.当然风格的形成不仅与作家本身的个性有关,与作家的民族、所处时代和文体本身特点等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了解陆游词的风格,就要了解他的思想性格.陆游出生在一个笃好道教的仕宦之家,因此他伸手到、儒思想的影响.他又生逢南渡之时,从小就看到父亲及其朋友们在一起时议论国事、流涕扼腕、食不下咽的情景,这在陆游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他家藏书极富,因而陆游从小就饱览群书,除经书和道书外,他还看兵书和各家的诗集.陆游很爱读书,他说自己:"生无他长,不幸束发有文字之愚,自上世遗文、先秦古书,昼读夜思.譬于农夫之辨菽麦,盖亦专且久矣"(《上执政书》)童年时代不同的思想对他的影响,决定了他日后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儒家入世的思想和道家出世的思想形成了他矛盾的人生观.? 陆游的词比起他的诗来数量较少,共计143首,另外还有两句断句.其词成就不如其诗, 自谓:"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放翁词自序》)?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并性情所铄,陶然所凝.各师成心,各异如面".作家的创作与他的知识才学、思想性格有着其大的关系.当然风格的形成不仅与作家本身的个性有关,与作家的民族、所处时代和文体本身特点等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了解陆游词的风格,就要了解他的思想性格.? 陆游出生在一个笃好道教的仕宦之家,因此他伸手到、儒思想的影响.他又生逢南渡之时,从小就看到父亲及其朋友们在一起时议论国事、流涕扼腕、食不下咽的情景,这在陆游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他家藏书极富,因而陆游从小就饱览群书,除经书和道书外,他还看兵书和各家的诗集.陆游很爱读书,他说自己:"生无他长,不幸束发有文字之愚,自上世遗文、先秦古书,昼读夜思.譬于农夫之辨菽麦,盖亦专且久矣"(《上执政书》)童年时代不同的思想对他的影响,决定了他日后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儒家入世的思想和道家出世的思想形成了他矛盾的人生观.? 陆游的思想也是丰富多变的.他天资聪颖、博学多才,有时自命不凡,却又常常自暴自弃;他喜交友,但是总觉得孤独;他感情强烈,却又一味标榜自己"冷淡";他自视清高、不耻贫贱,却又谦卑地请求官职俸禄.当然他还有不变的东西,即他那强烈的爱国之心.复杂的性格必然形成思想内容复杂的作品.对于陆游的词风,前人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明代杨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南宋刘克庄:"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而歌之者绝少."陆游的词兼具"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但纵观他143首词,其主要风格还是豪放而非婉约,他更为接近苏、辛,而不是秦观和其他词人.苏轼是北宋诗坛的盟主,又是词坛豪放一派的开山之祖,他对于陆游的影响很深.陆词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新传统.在苏轼以前,词坛是一片靡靡之音,这与词的题材限于男女恋情是紧密相关的,自从苏轼突破"词为艳科"的局限后,词的内容就开始丰富,词的境界才开始变得广阔.南宋前期以辛弃疾为首的豪放派诗人在词中增加了"家国之恨"这一社会政治内容,使词获得了与诗完全同等的文学地位.陆游是辛派成员之一,他的词内容丰富、主题鲜明.从题材上来说,既有人生的失意颓唐、羁旅行役的感伤、席间方外的酬唱赠答、玩世不恭的自我解嘲、深挚动人的爱情、清高孤傲的咏梅之作,也有游仙学道、闲适自得、纵酒狎妓的无聊篇什.? 爱国主义是陆游作品中最为鲜明的主题,这一主题也同样鲜明地表现在他的词中.但是它不像是中表现得那么直接,而是通过理想破灭的悲哀表现出来.陆游的理想有"驱逐逆胡、恢复中原"——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一面,也有追求"千秋事业、青史功名"——属于个人利益荣誉的一面.但在当时的情境之下,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陆游在诗中多次表明了他杀敌立功的愿望和决心,如:"戈船破浪飞,铁骑射日光.胡来即送死,讵能犯金汤?汴洛我旧都,燕赵我旧疆,请书一尺檄,为国平胡羌."(《江上对酒歌》)而在陆词中,除了少数表达了他的这种期待外,更多的表现了他的叹息和失望.陆词不像陆诗那样高昂激越,而是低沉抑郁的如:《诉钟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桃源忆故人?题华山图》中原当日山川震,关铺回头煨尽.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 秋风霜满青青鬓,老却新丰英俊.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陆游的"以词为诗"还体现在语言的自由平易,不受音。 5.陆游诗的风格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 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 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6.陆游的诗艺术风格是陆游爱祖国、爱人民,也热爱生活。 他热烈地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出亲切淳厚而又真挚的感情,他的诗作题材也十分广泛,一草一木、一虫一鱼,无不剪裁入诗,真是所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如《过灵石三峰》:"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 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陆游对民俗民风的热情礼赞,是陆游诗中人文精神的表现。 《游山西村》诗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稽山行》诗又云:"禹庙争奉牲,兰亭共流觞。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 写民俗民风的还有《社日》中的社戏,《赛神曲》中的祭神等。淳朴的民俗民风开拓了陆游美好的心境,同时,也丰富了陆游诗歌的精神内涵。 如果没有伟大的爱国情怀和人文修养,又如何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呢。 7.陆游诗歌的主要特点陆游的诗主要有两类,一类表现民族意识和爱国感情,一类写景物和日常生活。这两类作品在艺术上也有不同的特色。 民族意识和爱国感情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这类作品主要由两方面的主题构成,一方面是表现许身报国、恢复中原、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一方面是表现壮志难酬的苦闷、报国无门的悲愤。这两方面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这一类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借助于梦境的描写来表达恢复中原的愿望。不对某一事物作静态细致的描绘,而是注重自我情感的宣泄。第三,语多豪壮。这些特点构成了陆游诗豪放浪漫的风格,接近唐代诗人李白,陆游也因此有了“小李白”之称。 描写日常生活及景物的诗歌往往从平常的景象中体悟出特别的意味,因此写得意境优美,耐人寻味,在平淡自然的风格中,时常可见对语言的精心锤炼。 扩展资料: 陆游著名诗歌: 1、《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原本来知道人死之后就万事成空了;唯独使我痛心的是我没能看到祖国统一。等到朝廷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举行家祭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直上青天。金兵占领区的百姓把眼泪都快流尽,他们在企盼王师北伐中又熬过一年。 赏析: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 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陆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