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19首由汉无名氏作《古诗十九首》 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诗。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无 这是一道供材料的命题作文。 写作时应注意如下几点:一、吃透四句诗的内涵。“甘瓜抱苦蒂”等诗句字面上不难读懂,而且提示语“……说明甘与苦、好与坏、利与害等大都是相生相伴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已经对它们作了解释(“贪人还自贼”说的是贪图利益的人会伤害到自身,也属于“利与害相生相伴”)。 二、精选自己体会最深刻、积累素材最丰富、最利于展示个性的一句作为题目并构思成文。三、如果不用原有的诗句作为标题,还是依照写话题作文的老习惯,把题目自定为“甘苦浅说”“甘与苦”“好与坏”“苦尽甘来”“做出正确的选择”“利与害同在”等,就明明白白地违反了作文的要求,无疑是要扣分的。 如果画蛇添足,在规定的题目后又加上其他字词,如“甘瓜抱苦蒂,有你也有我”“甘瓜抱苦蒂的真谤”,同样不合要求。四、可以自拟一个副标题,以揭示文章的对象或主旨。 例如“甘瓜抱苦蒂——人生际遇的苦与甘”“甘瓜抱苦蒂——成全你也成全我”“贪人还自贼——琵琶女自述”。还可以在题目下自拟一则切题的题记。 比如“利旁有倚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美枣生荆棘——利刺与香花,是玫瑰冷傲于群花中的本钱”。例文引航: (得分:40+20=60)美枣生荆棘“我掉在荆棘丛上,我流血了。” 这是雪莱忧伤的低吟。卧薪尝胆,越甲吞吴。 这是勾践的豪言。“阳光总在风雨后。” 这是女排姑娘漾着的幸福的笑脸。生活中有太多的苦与乐,悲恨交织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 美枣生荆棘相依相存,甜美还是刺痛只在于你怎么看。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 聪明的人从荆棘中走出来,擦拭伤口,然后自省。聪明的人的高超之处在于善于解脱,面对伤痛与失败,他们能很快整理行装迅速上路。 挫折成为教训,成为路标,成为防护墙,为下次掉入荆丛减少了概率。爱迪生寻找灯丝,居里夫人提炼镭,伽俐略一次次的实验,哪一个不经历磨难,哪一个不付出艰辛?失败哪怕化作倾盆大雨也浇不灭智慧的火焰。 你看到了吗?这火焰就那么燃着,轰轰烈烈,映红了天空,燃着信念。忧伤的人将身子用荆棘掩盖,任血流淌,沉沦下去。 他们羞于面对伤口,无力修补,进而丧失了希望。他们的灵魂睡去了,生命的灯塔也因此失去了光辉。 惆怅,怨愤,还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可奈何将他们包裹地密密实实。其实他们完全可以突出重围,要知道蝶儿若不破茧而出也会成为干瘪地蛹。 但他们选择的并不是勇敢地敞开心扉,而是呻吟,一遍遍无力而消沉地呻吟。这呻吟终化成了生命的丧钟。 他们来到天国,向上帝哭诉不幸与悲伤。可上帝只是挥了挥手,他说:“我已经给了你橄榄枝,你却将它扔掉了。” 勇敢的人看到了荆棘外湛蓝的天空,他站起来,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忘记疼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开始奋斗。” 勾践是这么做的,于是成就了显赫的霸业;司马迁是这么做的,于是史家有了千古流芳的绝唱;曹雪芹是这么做的,于是有了红楼一梦的咏叹。勇者无敌,他们都是精神上的巨人,肩上有千斤的巨石,心上有无数的伤痕,他们都是那么勇敢地站着,让我们看到一个个不屈的灵魂。 荆棘有刺但能生美枣,生命之路虽艰辛但能达到幸福的终点。痛与乐谁也离不开谁。 我们的信仰是前路的太阳。点评指要:文章开头大胆创新,用名言实例的铺排起笔,一破那种司空见惯、一览无余的“开门见山”的开头。 在语言与材料的使用上,语言诗化、散文化,富有意蕴。材料丰富但选取的材料并不新颖,其不同寻常之处在于陈述材料的言说方式,如“爱迪生寻找灯丝,居里夫人提炼镭,伽俐略一次次的实验,哪一个不经历磨难,哪一个不付出艰辛?失败哪怕化作倾盆大雨也浇不灭智慧的火焰。 你看到了吗?这火焰就那么燃着,轰轰烈烈,映红了天空,燃着信念”,“勾践是这么做的,于是成就了显赫的霸业;司马迁是这么做的,于是史家有了千古流芳的绝唱;曹雪芹是这么做的,于是有了红楼一梦的咏叹”。以诗化的语言来解读陈旧的材料。 在结构上,文章没有明显的模式的痕迹,但层次段落依然非常清晰。文章结尾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尽情挥洒情感,语言精辟凝练,结束段犹如诗化的箴言。 策略解说:高考优秀生要突破平庸,写出个性。所谓平庸主要有这样一些表现:思想上,官样文章,空话套话,政治说教,结论口号;语言上千腔一调,平板苍白;内容上,或缺乏一以当十的典型材料,或堆砌材料、或选例低幼,一味在生活小事上兜圈,器识狭小;结构上,过分模式化,或“考八股”式的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正面论据反面论据),或平面运思,文章内容只在一个“平面”展开,看不出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运思踪迹。 文章单薄,面目可憎。那么,如何写出个性呢?首先要大胆创新,打破固有模式,张扬个性,表现真我。 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尽情挥洒情感,品味生活,力戒空话大话套话。其次材料要典型,一以当十。 材料丰富不等于材料堆砌。努力揭示事物的原因,探究事物发展趋势和结果,这样可以治疗“平面”运思的毛病。 同时要关注社会,关注改革,感受时代气息,把握时代脉。 3.古诗十九首(其一)[东汉]无名氏1、原诗: 古诗十九首·其一: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2、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杂诗无名氏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不用陈述语气,而以设问作结,一唱三叹,意味无穷。(1分)此句问得何等伤心、苦涩!溪月梨花即便再美,已不属于“我”了,充分表现出游子归程无计的苦闷忧思。 (2分)或答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以酸苦的问句从“无情翻出有情”。(2分)2。 同:两诗都表达了落第后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愁苦。(1分)异:常建的《落第长安》更多的表达出落第后的沮丧和羞愧,视野狭窄,境界狭小。 (1分)而无名氏的《杂诗》只将思乡之情抒写得深情动人,含蓄蕴藉。(1分)3。 《落地长安》属实做。 使人感到诗人的心情主要集中于落第的沮丧,而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够。 (2分)《杂诗》则避开了切实具体的事情,而把篇幅让给故乡空灵美景的刻画,将故园之思表现得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2分)1。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诗歌结句的妙处。诗歌的结句会有如下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设问、用典、修辞等等。 知道技巧之后,紧跟着联系诗句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情感。联系上一句“一树梨花一溪月”,这里所写的美景,只是游子对旧山片断的记忆,而非现实身历之境。 眼下又是暮春时节,旧山的梨花怕又开了吧,她沐浴着月光,静听溪小潺湲,就象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这一切都“虽在不关身”了,“不知今夜属何人?”总之,是不属于“我”了。这是何等苦涩难堪的心情啊!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从“无情翻出有情”。 这一句写的是想象回忆之境,境界空灵;诗人不用陈述语气,而出以设问,有一唱三叹之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比较两首诗歌感情的异同。首先答题要规范:同是什么,异分别是什么。 情感的呈现方式有:直接体现,借助景物或事件来体现。 “且向长安过暮春”与“且向长安过一春”,意思差不多,都是有家难回。 常诗却用一句“耻作明时失路人”把那原委一古脑儿和盘托出,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丧;《杂诗》作法正好相对。诗人割舍了那切实的原委,而把篇幅让给那种较空灵的思相情绪的刻画。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诗歌的技巧。 题干中给出提示“实做”与“虚做”,首先学生要先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答题。 “实做”是具体实在是什么写什么,而“虚做”则是委婉含蓄地来表现情感。 两首诗歌同是落第逗留他乡而做,但所落足的点不同。常诗“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把落第后的沮丧怕见乡人的心情表露出来;而无名氏的“杂诗”中一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通过想象之景来体现自己的苦涩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