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柳溪唐诗

1.游子吟 古诗

【诗词原文】 游子吟 (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编辑本段]引【注释译文】 注解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2、吟:吟诵。

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3、临:将要。

4、意恐:担心。 5、寸草:小草,比喻子女。

6、寸草心:子女的孝心。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

在这里“心”字双关。 7、三春晖:比喻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8、归:回来,回家。 译文 游子吟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 为及将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她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 担心孩子一走很久才会回来。 谁能明白母亲无私的爱? 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 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英文版 A TRAVELER'S SONG The thread in the hands of a fond-hearted mother Makes clothes for the body of her wayward boy; 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But how much love has the inch-long grass For 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 另外的一个英文版 A thread is in my fond mother's hand moving. For her son to wear the clothes ere leaving. With her whole heart she's sewing and sewing. For fear I'll e'er be roving and roving. Who says the little soul of grass waving. Could for the warmth repay the sun of spring.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

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计划反对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

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

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表达了感谢母亲的思想感情. 乐府诗的体名 "乐府"一词,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合乐曲的采集。

作为诗体名的“乐府”最早即指后者,后。

2.猜成语:9 9 9( )

猜成语:9 9 9( 万无一失)

柳暗花明又一村

绿柳才黄半未匀

更无柳絮因风起

绝胜烟柳满皇都

汉水初绿柳叶青

吹面不寒杨柳风

太液芙蓉未央柳

柳 —— —— —— —— —— ——

—— 柳 —— —— —— —— ——

—— —— 柳 —— —— —— ——

—— —— —— 柳 —— —— ——

—— —— —— —— 柳 —— ——

—— —— —— —— —— 柳 ——

—— —— —— —— —— —— 柳

3.孟郊的所有古诗

孟郊【诗人小传】游子吟 登科后 登科居 列女操 怨诗 秋怀 劝学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有所思 杂曲歌辞·出门行二首 旅次湘沅有怀灵均 巫山曲 古怨别 杂曲歌辞·古离别二首 杂曲歌辞·伤歌行 琴曲歌辞·湘妃怨 古薄命妾 杂曲歌辞·游侠行 看花 洛桥晚望 立德新居 泛黄河 游终南山 游韦七洞庭别业 戏赠无本 杂曲歌辞·车遥遥 横吹曲辞·折杨柳 相和歌辞·杂怨三首 杂曲歌辞·乐府三首 杂曲歌辞·灞上轻薄行 和宣州钱判官使院厅前石楠树 送淡公 连州吟 赠别崔纯亮 劝善吟 杂曲歌辞·羽林行 横吹曲辞·长安道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二首 吊卢殷 忽不贫,喜卢仝书船归洛 峡哀 吊元鲁山 擢第后东归书怀,献座主吕侍御 寒溪 济源寒食 石淙 结爱 静女吟 登华岩寺楼望终南山赠林校书兄弟 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 赠万年陆郎中 寄陕府邓给事 寄义兴小女子 吊国殇 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 品松 答友人赠炭 离思 越中山水 古意赠梁肃补阙 赠郑夫子鲂 大隐坊·崔从事郧以直隳职 寄张籍 上达奚舍人 赠主人 赠文应上人 归信吟 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 塘下行 古别曲 清东曲 寒江吟 百忧 衰松 求仙曲 婵娟篇 赠道月上人 过彭泽 赠建业契公 献襄阳于大夫 上包祭酒 靖安寄居 雪 春日有感 伤时 夷门雪赠主人 尧歌 谢李輈再到 杏殇 悼亡 送卢汀侍御归天德幕 送柳淳 寄洺州李大夫 寄卢虔使君 汴州离乱后忆韩愈、李翱 酬友人见寄新文 寄张籍 寄崔纯亮 寄院中诸公 大隐坊·赵记室俶在职无事 赠韩郎中愈 送无怀道士游富春山水 送豆卢策归别墅 感别送从叔校书简再登科东归 送玄亮师 奉同朝贤送新罗使 同溧阳宰送孙秀才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 汴州留别韩愈 春日同韦郎中使君送邹儒立少府扶侍赴云阳 送韩愈从军 送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归山 和薛先辈送独孤秀才上都赴嘉会得青字 送崔爽之湖南 送超上人归天台 张徐州席送岑秀才 有所思联句 悼幼子 哭卢贞国 吊房十五次卿少府 读经 溧阳秋霁 子庆诗 夏日谒智远禅师 借车 上昭成阁不得,于从侄僧悟空院叹嗟 晓鹤 邀人赏蔷薇 春雨后 感怀 将见故人 罪松 闻砧 自叹 酒德 冬日 春愁 与二三友秋宵会话清上人院 喜与长文上人宿李秀才小山池亭 邀花伴 伤春 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 失意归吴因寄东台刘复侍御 商州客舍 教坊歌儿 乙酉岁舍弟扶侍归兴义庄居后独止舍待替人 赠转运陆中丞 赠城郭道士 桐庐山中赠李明府 赠黔府王中丞楚 过分水岭 赠李观 赠苏州韦郎中使君 游枋口 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 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昭成寺 北郭贫居 济源春 和皇甫判官游琅琊溪 汝州陆中丞席喜张从事至同赋十韵 旅次洛城东水亭 苏州昆山惠聚寺僧房 蓝溪元居士草堂 新卜清罗幽居奉献陆大夫 题韦少保静恭宅藏书洞 鸦路溪行,呈陆中丞 独宿岘首忆长安故人 梦泽中行 苦寒吟 山老吟 长安羁旅行 南浦篇 征妇怨 闲怨 古意 贫女词寄从叔先辈简 边城吟 巫山高 楚怨 杀气不在边 覆巢行 卧病 隐士 审交 怨别 望远曲 望夫石 织妇辞 古意 和丁助教塞上吟 路病 独愁 遣兴 退居 新平歌送许问 弦歌行 黄雀吟 临池曲 送远吟 杂怨 小隐吟 猛将吟 湘弦怨 远愁曲 京山行 自商行谒复州卢使君虔 往河阳宿峡陵,寄李侍御 西上经灵宝观 生生亭 题从叔述灵岩山壁 题林校书花严寺书窗 夜集汝州郡斋听陆僧辩弹琴 同年春燕 罗氏花下奉招陈侍御 游石龙涡 浮石亭 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 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 题韦承总吴王故城下幽居 嵩少 上张徐州 严河南 吴安西馆赠从弟楚客 赠章仇将军 抒情因上郎中二十二叔监察十五叔,兼呈李益 分水岭别夜示从弟寂 旅行 上河阳李大夫 投赠张端公 大隐坊·章仇将军良弃功守贫 忆周秀才、素上人,时闻各在一方 舟中喜遇从叔简别后寄上,时从叔初擢第归江 怀南岳隐士 春夜忆萧子真 献汉南樊尚书 西斋养病夜怀多感因呈上从叔子云 访疾 长安旅情 长安羁旅 渭上思归 初于洛中选 下第东南行 叹命 远游 择友 夜忧 惜苦 寒地百姓吟 出东门 招文士饮 陪侍御叔游城南山墅 春集越州皇甫秀才山亭 懊恼 游城南韩氏庄 游终南龙池寺 南阳公请东樱桃亭子春宴 游华山云台观 饥雪吟 偷诗 晚雪吟 自惜 老恨 湖州取解述情 落第 咏怀 病起言怀 秋夕贫居述怀 夜感自遣 再下第 求友 投所知 病客吟 感怀 游子 结交 感兴 赠农人 长安早春 寓言 偶作 达士 暮秋感思 古兴 劝友 乱离 劝酒 去妇 酬郑毗踯躅咏 和蔷薇花歌 宇文秀才斋中海柳咏 摇柳 答李员外小榼味 井上枸杞架 蜘蛛讽 蚊 烛蛾 和钱侍郎甘露 和令狐侍郎、郭郎中题项羽庙 读张碧集 听琴 闻夜啼赠刘正元 喜雨 终南山下作 观种树 魏博田兴尚书听嫂命不立非夫人诗 喜符郎诗有天纵 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 访嵩阳道士不遇 听蓝溪僧为元居士说维摩经 憩淮上观公法堂 江邑春霖奉赠陈侍御 列仙文·方诸青童君 列仙文·清虚真人 列仙文·金母飞空歌 列仙文·安度明 烂柯石 寻言上人 喷玉布 姑蔑城 峥嵘岭 吊比干墓 哭李观 李少府厅吊李元宾遗字 悼吴兴汤衡评事 哀孟云卿嵩阳荒居 逢江南故昼上人会中郑方回 哭秘书包大监 伤旧游 吊江南老家人春梅 哭李丹员外,并寄杜中丞 哭刘言史 吊李元宾坟 览崔爽遗文,因纾幽怀 送黄构擢第后归江南 送道士 送孟寂赴举 同李益、崔放送王炼师还楼观,兼为群公先营 送从舅端适楚地 同茅郎中使君送河南裴文学 送李翱。

4.唐诗解说

游子吟 唐乐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1)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2)迟迟归。 谁言寸草(3)心,报得三春晖(4)。

【注解】: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说。

2、意恐:担心。 3、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4、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5、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担心孩子一走很晚才会回来。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作者】:孟郊 (751~814) 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

早年生活贫困,曾漫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屡试不第。46岁始登进士第,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阳尉。

元和初年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4岁时贫病而死。

孟郊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于流俗。他在《赠郑大了鲂》中写道:“天地人胸臆,吁嗟生风雷。

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充分表现出他的创作思想。

他的诗以五言古体见长,不蹈袭陈言,不滥用典故辞藻,擅长白描手法而又不显浅薄平庸,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其代表作如反映时代现实的《征妇怨》、《感怀》、《伤春》等;表现人民疾苦的《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表现人伦之情、骨肉之爱的《游子吟》、《杏殇》等;描绘自然景色的《与王十二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

虽然角度不同,却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孟郊诗的特色。历代诗坛对孟郊的作品褒贬不一。

孟诗多苦语,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因此后世论者把他们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孟郊诗为“元和体”一种,唐人李肇《唐国史补》有“学矫激于孟郊”说。

宋代江西诗派瘦硬生新的风格,也受其影响。宋人宋敏求编录《孟东野诗集》,10卷,存诗511首,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

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末附孟郊年谱、遗事辑录。 【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

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

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

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

5.孟郊 古诗

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没有律诗。

艺术上不蹈袭陈言,或擅长用白描手法,不用典故词藻,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钩章棘句,掐擢胃肾”(《墓志》),精思苦炼,雕刻其险;如韩愈所说“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答孟郊》),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其中有的诗篇反映时代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生活、愤慨贫富不平,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

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虽然社会生活内容不同,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孟诗的特色。有些作品如《秋怀》等,则情调不免低沉;“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句,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狭窄的心情。

孟郊[7] 专写古诗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

有的写仕途失意,抨击浇薄世风,如《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等,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如《秋怀》、《叹命》、《老恨》等。而“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作者偏激的心情。

孟诗艺术风格,或长于白描,不用词藻典故,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这两种风格的诗,都有许多思深意远、造语新奇的佳作。

但也有些诗过于艰涩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苏轼则称“郊寒岛瘦”。

后来论者把孟、贾二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有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夏敬观、华忱之均著有其年谱。

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

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选录1.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与母亲别离孟郊与母亲别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2.结爱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3.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4.列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孟郊图片(选)孟郊图片(选)(20张)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注释】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殉:以死相从。

【简析】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

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嫁。此诗内容或以为有所寄托,借赞颂贞妇烈女,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

然而,就全诗看,从题目到内容的全部,都是为了明确的主题的。就诗论诗,不能节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糟粕的,应予批判。

5.怨诗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韩愈称赞孟郊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

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贞曜先生墓志铭》)。

说得直截点,就是孟郊爱挖空心思做诗;说得好听点,就是讲究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很重要的,有时竟是创作成败的关键,比方说写女子相思的痴情,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不同诗人写来就各有一种面貌。

薛维翰《闺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笑不复语,珠泪纷纷落。”

从落泪见怨情之苦,构思未免太平,不够味儿。李白笔下的女子就不同了:“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也写掉泪,却以“代言”形式说希望丈夫回来看一看,以验证自己相思的情深(全不想到那人果能回时,“我”得破涕为笑,岂复有泪如泉?),可这傻话正表现出十分的情痴,够意思的。

但据说李白的夫人看了这首诗,说:“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使“太白爽然若失”(见《柳亭诗话》)。

何以要“爽然若失”?因为武后已有同样的构思在先,李白自觉其诗句尚未能翻出她的手心哩。孟郊似乎存心要与前人争胜毫厘,写下了这首构思堪称奇特的“怨诗”。

他也写了落泪,但却不是独自下泪了;也写了验证相思深情的意思,但却不是唤丈夫归来“看取”或“验取”泪痕了。诗也是代言体,诗中女子的话却比武诗、李诗说得更痴心、更傻气。

她要求与丈夫(她认定他一样在苦苦相思)来一个两地比试,以测定谁的相思之情更深。相思之情,是看不见,摸不着,没大小,没体积,不具形象的东西,测定起来还真不容易。

可女子想出的比试法儿是多么奇妙。她天真地说: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各自滴在莲花(芙蓉)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莲。

6.谁能给我韩愈[柳溪] 刘禹锡[视刀环歌] 王勃[春望] 高适[田家春望] 孟郊[劝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

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

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已运,

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

岂能长少年。

【译文】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会冒出。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