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反映了什么《诗经》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末期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尽情抒发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饥者歌其 食,劳者歌其事”,“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诗》三百篇皆缘情而发, 形成朴素、自然反映现实的风格。 在表现手法上多用赋、比、兴。所谓 “赋”,就是铺叙直言,采用直接叙述描写的手法。 “比”就是以具体形象比较 熟悉易于理解的事物来打比喻。“兴”就是起兴,借助其它事物来作诗歌的发 端,用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这种表现手法不仅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具民 族特色的表现手法,也成了中国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诗经》无论体裁、表 现手法、语言还是内容方面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2.【简述《诗经》中民歌主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现实生活一、宗庙祭歌和民族史诗 1、宗庙祭祀之歌.我国古代特别重视祭祀,保存在“三颂”和“大雅”中的宗庙祭祀之歌,其中心内容是歌颂祖先和在位的君王或诸侯的功德. 2、古老的民族史诗.《大雅》中有五首诗歌,《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叙述了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史迹和传说,是古老的周民族史诗. 二、农事诗 1、农事祈报祭歌.《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等,这些诗歌,大都赞颂田土广大,农夫众多,劳动场面壮观以及喜获丰收的景象. 2、生产劳作之歌. 三、燕飨和祝福诗 《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场面,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之间的脉脉温情.《诗经》中还有一些是为贵族祝福的诗,祝福他们子孙兴旺,福瑞吉祥. 四、怨刺诗.怨刺诗是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诗歌,主要是在风诗和雅诗中 五、战争徭役诗 1、正面歌颂战争:《诗经》中的一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精神. 2、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 3、对繁重徭役、差役之苦的怨愤. 4、思妇的哀歌:是从思妇的角度抒发由于战争、徭役、差役所带来的夫妻离散相思之苦的. 六、婚恋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诗经》中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七、其他内容,如爱国之情,故国之思等. 总之,《诗经》以其现实精神,最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 3.诗经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什么精神《诗经》内容非常丰富,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500多年间的社会生活.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记叙了自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灭商的许多传说和历史.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就是用韵文写的历史.② 反映社会丧乱、描写战争苦难、指责现实.周厉王和周幽王两代政治腐朽,外患严重,因此产生了不少反映统治阶级腐朽、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矛盾的诗歌.如大雅中的《桑柔》揭示了动乱之中人民流离失所死伤离散的悲惨情景.大雅中的《抑》.则对统治者倒行逆施、百事俱废、只知饮洒作乐的腐朽生活进行无情指责.《小雅·十月之交》列举了周幽王的侫臣皇父等七人的名字,对他们和幽王的“艳妻”褒姒内外勾结、炙手可热的腐败进行了揭露.《小雅·正月》描写了社会不平等现象,诗中指出统治阶级拥有财产,能安逸地生活,一般人却在社会动乱中沦于悲惨境地.《小雅·采薇》描写了周宣王时军士离乡远戍,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③ 反剥削、反压迫.代表作有魏风中的《伐檀》《硕鼠》,唐风中的《鸨羽》,邶风中的《北风》等.如《伐檀》写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木者整天在河边劳动,却一无所有,而那些“君子”不耕不猎,却是稻谷满仓,猎物满庭.他们对此发出了质问,质问中蕴藏怒火,这种愤怒在《硕鼠》中表现更为强烈.④ 描写爱情和婚姻.这是风诗中占很大比重的部分,其中大多数是歌谣.这些诗歌大多是率真大胆的表白,感情诚挚、热烈、纯朴、健康,反映了恋爱生活里所有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内容很少重复.代表作有《郑风·兮》《郑风·将仲子》《邶风·静女》《召南·野有死》《郑风·溱洧》《陈风·泽陂》《唐风·葛生》《周南·卷耳》《卫风·伯兮》《秦风·晨风》《王风·君子于役》等,有的表达了男女相会的自由纯真,有的描写了失恋、单恋、相思的痛苦,有的则表现了反抗父母的束缚.如《静女》写道:“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悦)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首诗描写一对情人约在城隅幽会,男子来到时,他的爱人却故意躲了起来.他久等不见,急得“搔首踟蹰”.等到他发现爱人已依约来了,而且满怀深情送给他一把红嫩的草儿,就欣喜异常.他觉得那草儿“洵美且异”,因为那是心爱的人所赠,诗里的人活泼天真,诗里的情缠绵深厚,用自然纯朴的语言表达了男女恋爱的情趣.⑤描写劳动情景.《诗经》里很多作品是描写劳动人民劳动情景的诗.如《庸阝风·桑中》、《唐风·采芩》、《邶风·谷风》、《豳风·伐柯》、《周南·芣苢》等.有些诗是劳动时所唱的歌谣,能使读者感受到劳动的欢乐,引起丰富的想象;有的也写到了劳动的艰苦和繁忙;还有的记叙了贵族强迫奴隶干繁重劳动的情形.《诗经》里还有许多贵族阶级的作品. 《诗经》在艺术创作上很有特色.首先,《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层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受,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这是它的一大特色.后世作家每当反对诗歌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时就会以《诗经》作榜样.其次,《诗经》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比”是比喻和比拟,诗中用“柔荑”比手,用“玉”比美人,都是明喻,《魏风·硕鼠》比剥削者为鼠,是以人拟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它是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发端.如《秦风·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秋萧瑟景象为起兴,引起下文,使诗歌更加曲折委婉.比兴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境界,这种表现手法一直被我国古代诗歌创作所继承和发展.其三,《诗经》在结构形式上也很有特色,最突出的是重章叠句.重章有时表示事物进展的程度和顺序.如《王风·采葛》第一章是“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第二、三章“采葛”改为“采萧”、“采艾”,“三月”改为“三秋”、“三岁”.重章叠句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使人读之余味无穷.其四,《诗经》在体裁上也颇具特色.《诗经》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且富于变化.后世的赋就多受《诗经》影响.除赋以外、颂、赞、碑、谏、箴、铭等韵文,一般都用四言句,也多受到《诗经》影响.إ。 4.诗经大体上反映的是什么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nbsp;编集nbsp;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nbsp;。”《诗经》305nbsp;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nbsp;8nbsp;岁nbsp;。nbsp;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nbsp;。 nbsp;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nbsp;,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nbsp;体例分类nbsp;《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nbsp;,nbsp;分为风nbsp;、nbsp;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nbsp;。共160篇nbsp;。 大部分是民歌nbsp;。②雅nbsp;。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nbsp;,nbsp;即所谓正声雅乐nbsp;。《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nbsp;。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nbsp;,《商颂》5篇nbsp;,共40篇nbsp;。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nbsp;;nbsp;《nbsp;国风nbsp;》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nbsp;思想内容nbsp;《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nbsp;》、《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nbsp;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 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nbsp;》、《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 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nbsp;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nbsp;》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 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nbsp;艺术成就及其影响nbsp;《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 5.怎样理解《诗经》体现了中国人的诗性到灿烂的中华文化,说到中国的艺术,人们不得不想到诗歌。 诗歌在中华文化里成就较高,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在整个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各个名族,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性、文化特征。 西方文化以哲学为代表,而诗歌,便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的一部分,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在他们的哲学中,那么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在诗歌的陪伴下长大的,我们开始学背书便是从背诗开始,孩提时,我们背唐诗;稍大一点了,我们便背《诗经》,背宋词,背《楚辞》、《离骚》……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背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从“天街小雨润如酥”背到“无边落木萧萧下”;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背“杨柳岸晓风残月”;背“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不管理不理解,先背下来,以后的日子里,漫漫人生路上再慢慢体会,细细品味,品读诗里的春夏秋冬,体会词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愁……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常用“诗性民族”来形容中华民族,说中华文化是“泛美文化”。 虽然我们对这些习而不察、用而不知,但这些评断确已形成,自有它的依据,并非凭空产生。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首先是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 从“诗经”到战国的“楚辞”,再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诗的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提诗,无论何时,都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由于传统中,人们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诗词更重意境,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其次,是因为诗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 凡有人烟处,皆有诗歌:喝酒、行酒令,说的是诗;奏乐、起舞处,唱的是诗;挥刀、舞剑时,吟的是诗。不管是水面上的渔歌互答,还是林樾中的樵夫高歌;是山坡上采茶女的放声清歌,还是草地上牧童的低吟浅唱,他们所唱的,所歌的都是诗。 如果说,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生”做基础,总是激励人们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导生活的,那么诗歌便指导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追求诗中的理想境界,感悟诗里的人生哲理,不论是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我们都会从中体悟到另外一种境界。 这些优秀的诗歌往往触及到人们的心灵深处,使我们的情感为之震颤,精神为之提升,思想为之开阔。这样的好诗,我们百读不厌,每次读诗都会获得新的感悟,我们从诗词中领悟生命、从诗词里关照人生。 第三,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西方语系相比,汉语的精炼美妙是不言而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也会因声调不同而带来不同的色彩。 更何况诗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诗歌具有音韵美,和谐美。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 诗词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辜鸿铭说:“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的中国人的一封散文体短信,读起来也像一首诗的缘故。” 第四,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艺术创作,还是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也没有使艺术沦为科学或体育。在雕塑、绘画、书法、小说、戏曲,甚至园林艺术方面,中国人一开始就不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中国人一开始就懂得如何“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懂得如何孕育自己的情感,不去追求时空的真实幻觉;懂得如何利用程式化的规则和虚拟化的手段将舞台和道具都变成表演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人不追求简单的对称和机械的构图,而是懂得如何处理阴阳、动静、虚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于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小说或书法,总有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都达到了一种“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的精神境界。而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总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实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 中国没有“掷铁饼者”,没有《圣经》,没有《哈姆雷特》,没有凡尔赛宫……但中国有《诗经》,有《离骚》,有《红楼梦》,有紫禁城,有苏州园林……我们只要将它们拿来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谁更讲究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谁更在乎天人合一,谁更懂得和谐美。中国的文章里有诗,小说里有诗,戏里有诗,歌里有诗,画里也有诗;就连园林的山石上,亭子的匾额上,高墙、院门上都是诗。 中国古代的士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