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诗感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诗歌赏析。 作为一个新时期的诗人,海子无疑是颇引人关注的。读他的诗歌,可以于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寻觅到一处供我们疲惫的心灵暂时休憩的静谧港湾。 勿庸置疑,现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滋生出一代又一代被强自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人们只是为了自己活着,为了今天活着,为了一些仿佛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有关的理由而虚伪的活着。甚至人们为了“坚强”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还要不得不戴上一张张形态各异的面具。在这样的方式下,很多正常的现象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人与人之间的本该纯洁无暇的坦诚,被金钱和权利腐蚀后变得坚如磐石无“孔”可入;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破坏自然为代价;人与动物之间也早已摒弃了“一脉相承”的情结。人作为一种至高无上无出其左的高等动物恣意的践踏着人性的原有的那分本真。 或许诗人真的多是多愁善感的,于是海子也概莫能外。当长期的压抑情绪积累到一定浓度的时候,诗人于是爆发了: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直接感触到诗人内心里所迸发出的那份对现有生活方式的厌倦与无奈,以及对那种形似“原始”生活的美好向往与渴求。平平淡淡才是真,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重新勾发了诗人无限的遐思。关注身边的每一处场景,从大自然中撷取一点一滴的快乐之源。而诗人所期望居住的“房子”面朝大海,只有淡雅的花香环顾在房子周围,自然是想超凡脱俗远离尘嚣。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人们追求幸福而最终导致人与人的关系趋于冷漠,诗人对所谓的“幸福”重新赋予了崭新的内涵:亲情的滋润,快乐的分享,才应该是世间最为真切的幸福。当陌生的人成为相知的朋友,当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被我们呼喊出带有情感的名字,那么这个世界还会有什么能阻隔人们之间的那分原始的本真? 可以说海子给了我们太多的美丽遐思。遗憾的是,他的这个心愿很难达到,起码在短时期内只能作为一种奢望存在。因为作为生存在某种社会形态里的个体,人们的意识形态便绝定了某种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那种单纯如水的交往方式,似乎也只能恍然于梦中了。 逝者已去,唯有魂灵依旧在期待。作为依旧苦苦于尘嚣奔波中的世人,究竟又能有几人会感悟到诗人的用心良苦呢? 2.作文 《现代诗》读后感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3.好的现代诗以及感悟对诗歌的感受<;参考> 一首好诗总要有所突破,有所发现,有所独创,给人以新意,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向上的精神,让读者享受到一种新鲜的、独特的美感。而一首诗的成功与失败则有其诸多的因素,如诗的创作者是否有生活基础,是否捕捉到美的形象,是否让思想展开翅膀,是否有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但是,愚认为,诗的创作者是否能从生活中获得独特的艺术感受,这是一首诗是否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条件。 正因为艺术感受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本领,那么,真正的诗歌创作者总是很善于掌握这把金钥匙去开启谬斯的大门。著名文艺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赞扬海涅,说他具备任何艺术家所有的三个基本特征,而第一个特征就是“对于周围环境的特殊敏感,特殊强烈的感受性。”华兹华斯也强调“凡有价值的诗,不论题材如何不同,都是由于作者具有非常的感受性。而且又深思了很久。”既然艺术感受是诗歌作者必备的一种本领,是一首诗成与败的关键,那么,弄清艺术感受的定义及其性质便是很重要的问题了。 不可否认,诗,来源于生活,然而,又高于生活。可是。并不一定他了生活,就一定能够写出诗来。诗并不是现实生活照相式的复制品。它是现实生活在诗歌创作者心中所激起的情感的浪花,它需要创作者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才能通向彼岸——诗的国土。而艺术感受便是这座桥梁。诗人能以诗的方式接受现实印象,并且能借助幻想活动,在诗的形象中把那印象又复印出来。高明的诗歌创作者总是善于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去摄取生活中那些诗的元素,并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那些元素进行发酵,进行化学处理,进而酿造出诗来。 从诗歌创作者本身的角度来看,艺术感受是诗歌创作中头脑应该具备的一种功能,从创作过程来看,艺术感受是作者对生活进行艺术认识、艺术体验、艺术发现的构思过程。这样,愚认为,艺术感受的定义应该是:作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从而能独自发现形象化的饱含感情的思想的构思过程。把这个定义伸展开来,便是艺术感受的性质。 4.一篇现代诗 关于生活和感悟(成长)20行1十六岁 想说的话语 在我渐渐缄默的唇边 我开始思索 开始三思而行 梦想的事情 在我渐渐成熟的脑海 我开始前进 开始努力实现 细细的扁担 在我渐渐变宽的肩膀上 我开始埋头 开始独自前行 这是我开始背负的责任 这是我开始萌发的成长 这是我人生的发端 这是我梦想的起点 一鼓作气 扬帆永航 让我们共同乘着成长之舟 直到到达梦想的彼岸 2成长 是从哪天起 爸爸的肩膀不再那么宽阔 背影不再那么高大 妈妈告诉我 我长大了 我的个头越来越高 我的书包越来越重 我的度数越来越深 我的想法越来越多 成长是一段神奇的旅程 我像一棵树 不停地生长着 头上是蓝天 脚下是泥土 阳光和雨露催促着我成长 就让那欢唱着的百灵 那奔腾着的溪水 陪伴我一起成长 播撒希望 收获明天 5.要一首现代诗,最好带感受汪国真的《让我怎么感谢你》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 ?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这个感受就多了啊 母爱 父爱 爱情 友情 都可以啊 感谢xx对我的关怀 给我的温暖 你给我的一切就是一个世界。。。等 6.现代诗歌加赏析很感悟 不要太长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赏析】 最喜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我也喜欢这首《雪花的快乐》。 这首诗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所提倡的三美原则:建筑美,绘画美,音韵美。 首先看建筑美。诗分四节,每一节五行,每到第四行时都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飞扬,飞扬,飞扬”“消溶,消溶,消溶”体现出了雪花的快乐。 再看绘画美。那洁白的雪花,好像是一个精灵,或者是一个白马王子,他飞啊飞,他一直有自己的追求,最终落到了心仪的女孩的怀中,“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它在苦苦寻觅以后,终于获得了快乐! 最后看音韵美。第一节压“a”“ang”韵,第二、三节压“u”“ang”韵,第四节压“ong”韵,读起来音韵和谐,生动形象,有柔和的美感。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 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 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 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 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 步入“假如”建筑的世界,人们往往不仅受到美的沐浴,还要萌发美的守护。简单 地理解纯诗,“象牙塔”这个词仍不过时,只是我们需有宽容的气度。《康桥》便是《雪花》之后徐诗又一首杰出的纯诗。在大自然的美色、人类的精神之乡前,我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守护之情完全是诗意情怀。而这又是与《雪花》中灵魂的选择完全相承。只当追求和守护的梦幻终被现实的锐利刺破之时,《风》才最后敞开了“不知道”的真相以及“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的无限留恋和惆怅。 因此我们说,《雪花》、《康桥》和《风》之成为徐志摩诗风的代表作,不仅是表面语言风格的一致,更重要的是内在灵魂气韵的相吸相连。茅盾在三十年代即说:“我觉得新诗人中间的志摩最可以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们研究。”(《徐志摩论》《雪花的快乐》是徐志摩诗第一集《志摩的诗》首篇。诗人自己这样的编排决非随意。顺着《雪花》→《康桥》→《风》的顺序,我们可以看到纯诗能够抵达的境界,也可以感悟纯诗的极限。如是,对徐志摩的全景观或许有另一个视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