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选析》与张燕瑾张燕瑾—— 1939年12月生,河北省辛集市人。 196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筹)理事、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西厢记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关汉卿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学会理事、南京李香君故居陈列馆名誉顾问,兼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语言与文学艺术学科评审组成员、北京市社科联委员、北京市高校职称评委、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张燕瑾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重点尤在戏曲文学。 他的《西厢记浅说》、《中国戏剧史》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他的《中国戏曲史论集》对戏曲史上有争议的问题发表了深思熟虑的意见。 在方法论上,他提出形象体系说、哲理蕴涵说,还对作家风格学进行了探讨,颇受社会好评。与人合著的《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是费十年之功完成的一部大型学术力作,填补了戏曲研究的一项空白,对学术研究有着重大影响,获得了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燕瑾教授还著有《中国俗文学史》、《唐诗选析》、《唐宋词选析》、《中国古代戏曲十九讲》、《十五贯校注》、《西厢记》校注等10余部著作;主编有《中华国粹大辞典》、《中国文学史学习丛书》等多部大型工具书和丛书。其中《唐诗选析》、《中国戏剧史》,被台湾某些大学列为参考教材。 其他方面的论文,也引起了学术界关注,如关于陆游生平事迹的考据,日渐为学术界接受,新出的有关著作多采其说。 张燕瑾教授除行政工作外,还为专科、本科、研究生开过课,培养研究生10余名。 (首都师大科研处) 著述有: 《中国戏剧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版 《中国戏曲史论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3月版 《中国俗文学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版 《西厢记浅说》,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版 《西厢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列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书目”“大学生必读”书目之一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副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版,1998年获北京市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主编,10卷12册600万字),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版,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国古代小说专题》(主编),教育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主编),教育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版 《唐诗选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 《唐宋词选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版 《十五贯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版 《中国古代戏曲十五讲》(合著),北京出版社1986年2月版 《中国历代爱情文学系列赏析词典》(主编),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中华国粹大辞典》(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9月版 《宋词三百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版 《新选元曲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历代名词千首》(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月版 《杨花梦》(校点),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6月版 《刘公案》(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 /bjpopss/xzjs/yywx.htm /mjzt/2006lh/detail.asp?EssayID=349&subid=16。 2.使至塞上读后感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同时又是一位边塞诗人,《使至塞上》便是其边塞诗代表作之一。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自己将奉命出巡边塞,此去征途遥遥。“单车”,即轻车简从,用在这里蕴含着独当重任的自豪感;“问”:聘问、出使;“问边”,即出使视察边塞。“属国”:典出于《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颜师古注:“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在《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颜注又解释“属国”说:“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号属国”。合两注而下一定义则应是:保留国号和本国风俗习惯而归属于汉朝的那些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类似于今天所说的附属国。“居延”:汉朝所置的县名,治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居延县属凉州张掖郡,乃当时之属国。(见《后汉书.郡国志》)这句是承首句而言,说自己“问边”欲往的附属国将超过汉朝居延之外,暗示出任重而道远之意;“过”字应解为“超过”。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此句为倒装句:“经过居延属国”,实误。居延在今内蒙靠外蒙不远的国界了,离王维要去的凉州(甘肃武威县,当时河西节度使幕府驻地)尚远,解为“经过居延”,太实,也不合情理;解为“超过”,是紧扣上句“欲”字,不过是出发前的虚指,借汉朝的典故来表现唐帝国声威远震,超过汉朝,自己使边的任重道远而已;何况诗的尾联也只说走到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并未经过居延。也有人把“属国”解为“典属国”(秦汉时官名,指外交使者),如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的《唐诗选》、张燕瑾的《唐诗选析》就是如此。按“属国”与“典属国”两个词词义完全不同,虽然杜甫《秦州杂诗》:“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是这种简称的例证,但两诗的上下文意完全不同,王诗首句已有“单车”、“问边”,足已表明自己使臣身分,如果下句再特地表明自己是“典属国”,岂不有重复多余之嫌?所以单看下句这样讲,句法固也可通,但联系上句的文章来看,就不免欠妥了。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写由内地赴塞外的漫长征程和疾奔心情。“蓬”:草名,茎高尺余,叶如柳叶,开小白花;秋枯根拔,风卷而飞,故又曰飞蓬。“征蓬”,形容征途疾奔如风卷蓬草翻飞。“归雁”;冬去春来回到北方的大雁;诗人赴边恰值三月季春,故借以自喻。“胡天”:即胡人的天地,指塞外少数民族地区。这一联连用两喻,气势飞动,都很贴切形象:“征蓬”,紧承首句“单车”,轻车简从,自然疾如飞蓬;车轮滚滚,风驰电掣,其状亦如蓬草乘风,翻卷飘飞,本体和喻体之间,既有轻便这一质的相同点,又有翻滚这一态的相似处。“归雁”,不仅扣紧了诗人春天出塞与大雁北归的时令相同,而且妙在下一“归” 字(犹如冬去春回,暂栖南方的大雁归心似箭地飞向塞北草原一样),就把诗人因为王命急宣、十万火急的赴边心情传神地活画出来,堪谓“难写之状如在目前”(梅尧臣语,见《六一诗话》)了。“出汉塞”、“入胡天”,一出一入,不仅分别紧承首联的“问边”和“居延,显得章法严密;而且使万里征途,顿有一线贯穿之势,则汉胡两地,长路漫漫,气象之辽阔,天地之迥异等等,俱包孕在字里行间,从而窥见出意蕴之深厚。两句看似重复,实各有侧重:上句单用比,而突出行速之疾,侧重于外貌的描绘;下句兼含比兴,而突出心情之疾,着力于神髓的钩摄。上句写大地,令人想见关山迢递,旷野茫茫无边;下句写长空,使人如闻浩浩天宇,雁群声声长鸣。这一下一上,天地万物咸包;俯瞰仰望,平面立体毕现。至于字工句健,对仗精严,则更毋复赘言了。 3.《望庐山暴布》中疑安写出作者“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字确实含有“好像”的意思,但“好像”并不是“疑”字的固有词义,诗人用“疑是”而不用“恰似”之类的词语,是为了表达出当时的心境。如果把诗句单纯看作比喻,把“疑”解释成“好像”则过于直白,传达不出诗句浓浓的情感因素。这大概就是许多老师提出“疑”字应当作何解的原因。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燕瑾教授在《唐诗选析》一书中说: “既知道它是瀑布,又疑心是九天落下来的银河。‘疑是’二字写出了诗人的思想活动,那种惊诧赞叹之情使人如闻如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虽然有比喻的意思,但主要还是表达诗人的心理活动。面对眼前雄奇壮观的景象,诗人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于是产生了“疑”──明知是瀑布,却又似乎觉得像是天上的银河,惊人的相似引发了诗人的“疑心”。因此,可以把“疑是”解释为“疑心是……”,这样解释既可以表现瀑布与银河的相似,体现比喻的修辞效果,又可以表达诗人的直观感受和心理活动。 4.【《望庐山瀑布》中的“疑”字怎么解释好】《望庐山瀑布》中的疑字怎么解释好历 岗问:《古诗两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7课)中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有的老师说是怀疑的意思,还有的说是好像的意思.究竟应该如何解释?答: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字确实含有好像的意思,但好像并不是疑字的固有词义,诗人用疑是而不用恰似之类的词语,是为了表达出当时的心境.如果把诗句单纯看作比喻,把疑解释成好像则过于直白,传达不出诗句浓浓的情感因素.这大概就是许多老师提出疑字应当作何解的原因.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燕瑾教授在《唐诗选析》一书中说:既知道它是瀑布,又疑心是九天落下来的银河.‘疑是’二字写出了诗人的思想活动,那种惊诧赞叹之情使人如闻如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虽然有比喻的意思,但主要还是表达诗人的心理活动.面对眼前雄奇壮观的景象,诗人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于是产生了疑──明知是瀑布,却又似乎觉得像是天上的银河,惊人的相似引发了诗人的疑心.因此,可以把疑是解释为疑心是,这样解释既可以表现瀑布与银河的相似,体现比喻的修辞效果,又可以表达诗人的直观感受和心理活动.。 5.大漠狐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思一、意思: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全诗如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三、《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6.使至塞上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1], 属国过居延[2]. 征蓬出汉塞[3],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4] , 都护在燕然[5]. 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象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象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最后两句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 这首诗虽是纪行,但或抒感慨,或叙异域风光,一路写来,自然天成.“长河”,“落日”一联极其出色,历来被传诵为写景的名句. 注释 [1]问边:慰问边塞将士. [2]属国:典属国的简称,代指使臣,这里是王维自指.居延:东汉有居延属国.据《元和郡县志》:居延海在甘州张掖县东北(今属内蒙). [3]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 [4]萧关:在今甘肃固原东南.候骑(读ji计)骑马的巡逻兵. [5]都护:都护府的最高行政长官,诗中指河西节度使.燕然:山名.后汉车骑将军窦宪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诗中指河西军得胜. 译文: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评析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同时又是一位边塞诗人,《使至塞上》便是其边塞诗代表作之一.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自己将奉命出巡边塞,此去征途遥遥.“单车”,即轻车简从,用在这里蕴含着独当重任的自豪感;“问”:聘问、出使;“问边”,即出使视察边塞.“属国”:典出于《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颜师古注:“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在《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颜注又解释“属国”说:“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号属国”.合两注而下一定义则应是:保留国号和本国风俗习惯而归属于汉朝的那些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类似于今天所说的附属国.“居延”:汉朝所置的县名,治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居延县属凉州张掖郡,乃当时之属国.(见《后汉书.郡国志》)这句是承首句而言,说自己“问边”欲往的附属国将超过汉朝居延之外,暗示出任重而道远之意;“过”字应解为“超过”.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此句为倒装句:“经过居延属国”,实误.居延在今内蒙靠外蒙不远的国界了,离王维要去的凉州(甘肃武威县,当时河西节度使幕府驻地)尚远,解为“经过居延”,太实,也不合情理;解为“超过”,是紧扣上句“欲”字,不过是出发前的虚指,借汉朝的典故来表现唐帝国声威远震,超过汉。 7.《望庐山瀑布》中的“疑”字怎么解释好疑是'二字写出了诗人的思想活动。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燕瑾教授在《唐诗选析》一书中说: 既知道它是瀑布,又可以表达诗人的直观感受和心理活动。面对眼前雄奇壮观的景象,体现比喻的修辞效果,诗人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于是产生了疑──明知是瀑布,却又似乎觉得像是天上的银河,惊人的相似引发了诗人的疑心。 因此。这大概就是许多老师提出疑字应当作何解的原因,传达不出诗句浓浓的情感因素,可以把疑是解释为疑心是:《古诗两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7课)中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有的老师说是怀疑的意思,还有的说是好像的意思,又疑心是九天落下来的银河。 &lsquo,这样解释既可以表现瀑布与银河的相似。究竟应该如何解释?答: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字确实含有好像的意思,但好像并不是疑字的固有词义,诗人用疑是而不用恰似之类的词语,是为了表达出当时的心境。 如果把诗句单纯看作比喻,把疑解释成好像则过于直白,那种惊诧赞叹之情使人如闻如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虽然有比喻的意思,但主要还是表达诗人的心理活动《望庐山瀑布》中的疑字怎么解释好历 岗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