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宋词中关于高楼的意象 800字 急用提交者: 张旭炎 (提交时间: 2011-12-3 21:31:41) 答题内容: 宋词中“高楼”意象的文学意味 “意象是人脑对事物的空间形象所作的描绘。 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论家认为,意象是抽象和不可捉摸的,然而不少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象却是形象具体的。现代心理学认为,意象是人对过去感觉和知觉方面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再现,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意象是‘想象力重新建造出来的感性形象’。” ① 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许多词家爱用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词家审美意识通过意象外化。从他们所爱使用的意象中,我们可看出作品的内容、作者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等等。 比如,晏殊作品中的小园香径,秦观词杜鹃声里的斜阳暮,都能显示作品主题、作者情感乃至其人品。虽说意象的捕捉并不都很容易,但是在阅读作品时,用心去体会作品内容,揣摩作者心思,就能很快捕捉到作品中的意象了。 在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把握高楼的意象,利于准确、有效把握作者的感情、了解作品的主旨。 “高楼”应说是我接触的宋代词人作品中印象深刻的一个意象,在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的词作均有所出现,虽然频率不如“夕阳”、“明月”、“杨柳”等高,但它以独特的个性魅力吸引了我。 生活的实际表明,凡是登高望远,尤其是倚楼凭栏,最容易引发离愁别思,易勾起情绪,也最能表达作者的心理情绪。登上高楼,或者临水、或者是悬高,可心旷神怡,但更多的是容易引人生发惆怅和烦恼之感。 所以我觉得词人们是爱登高楼,但又怕登高楼。欧阳修在词中就警告:“楼高莫近危楼倚!”(《踏莎行》),苏轼也深有体会地感叹道:“悔上层楼。 谩惹起新愁压旧愁。”(《沁园春》),还有,吴文英“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 (《高阳台》),张炎“空怀威,有斜阳出,却怕登楼。”(《甘州》)都明确表明了词人对登高楼的态度。 由此也进一步表明“高楼”这一意象耐人寻味而又别具魅力的文学意味。下面,我们就试以两、三个词人的具体作品作例,结合作者生平及思想分析“高楼”这一意象所具有的文学意味是如何令今人与作者产生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的。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是深秋时节伤离怀远之作,生动表现了主人孤守朱户的孤独凄清之感,体现了词人和婉细腻的情思。词的上片即景言怀,下片即由心理刻画转为行为描写,通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表现主人公强烈的难以克制的思念之情。 大部分学者认为,晏殊作为一个太平宰相,生活非常优越,其作品大多是流连光景和表现自己阑珊意绪之作。但是从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晏殊虽然生活安定丰裕,生活态度闲雅容雍,但是在独自登上高楼后,仍不免追思过去,思念故人,感发愁怀,皆因高楼独立,突显当时孤身一人的境况,而顿生愁思。 晏殊一生三次贬官罢职,第三次罢官直至逝世,但是他坚强朴直,如下片中“望尽天涯路”的广远境界一样,具有旷达胸怀,使得这首带有感伤的词中又隐隐透出几许哲理。 如果说晏殊的“高楼”只是透出淡淡的感伤,那么范仲淹的独倚高楼却带来浓浓的秋之寂寥。 我们来看范仲淹的《苏幕遮》: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香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忠直敢言,胸怀豪迈,因而所作词作大多意境开阔,风格爽朗,体现词人广阔胸怀。但就是在这样的开阔之境中,却有作者独倚高楼的黯然身影。 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念伤感离、羁旅相思之情。在万物寂寥的秋夜里,在冰冷如水的月光下,独自一人,独倚高楼,楼是孤立于此,人也孤伶伶的,两者颇有同“病”相怜之感。 而满腹的乡思离愁无人能诉,只能借酒浇愁,却岂料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在这里,“高楼”是游子旅居之地,却也是承载羁旅之人思乡情绪之所。 在这两首词中,“高楼”的孤带来了登楼之人离情别绪,而在苏轼的《水调歌头》里,这天上的“高楼”又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样的情思呢?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的以诗为词大大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更表现了他豪迈奔放的个人性格及超逸的人生态度。 如此一人,却仍还是有《沁园春》中“悔上层楼”的感叹,即使是登上天上的高楼——琼楼玉宇,却还是“高处不胜寒”。“所谓‘归去’,即旧月宫,也就是离开尘世利害纷争、抛却虚名微利之意。 “惟恐”一句,是担心其过于寒寂,决心难下。”这几句解释说明无论多么超凡脱俗,也得面对这个任何宦游者都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如何对待为官与归隐,也说明“琼楼玉宇”所象征的寒寂却正是诗人难下决定的因素之一。 高楼楼高,自然寒寂,因而也怕登楼。 看来,“高楼”确是宋词中令人难以释怀的意象。 对古人来说,登上高楼时所勾起的千般情怀、万般思绪让人“却怕登楼”。而对于今。 2.张晓风《高处何所有》 的象征意义《高处何所有》读后感 这篇《高处何所有》是张晓风的一篇哲理散文。 文章有一个副标题“赠给毕业同学”,可见是为那些在攀登学问这座大山的学子们写的。可是,文章所蕴含的深意,却远远超过了做学问本身,那是一种人生的哲理,是在比较了多种人生境界后对某种至高境界的由衷赞许,是对那种看似平易却难以抵达的真英雄境界的诠释与破译。 散文作者没有用太多语言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她借助一个故事来说明问题。奇怪的是,这个看来似曾相识的故事并没有曲折离奇的地方,却在平淡从容中缓缓透出一种无法回避的魅力。 那是真实的魅力,是带着悲剧色彩的人生真谛的魅力。 与过去读过的三兄弟探宝,付出愈多收获愈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叙述模式相比,张晓风的故事要严酷得多也煞风景得多。 第三个年轻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并没有得到鲜花和掌声,也没有看到无限风光。他看到的,只是“高风悲旋,蓝天四垂”;他感到的,只是孤独和渺小。 是的,这才是人生的真实,这才是人们到达某种人生境界后必然的感受。也许这种感受带着浓重的悲剧意味,从来也没有到达或接近这一境界的人意识不到这种孤独和渺小,但并不等于孤独和渺小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识不到的悲哀是更加深重的悲哀。 所以,明知前路的艰险,明知顶峰的荒凉,明知个体的渺小,他仍然奋力前行,为的是探究真理,寻找梦想,这,才是真英雄。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 张晓风在散文的最后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是这个观点的真实和冷峻震撼了我们,也吸引了我们。 做个真英雄吧,纵然高处一无所有! 2. 高处一无所有——张晓风《高处何所有》解读 《高处何所有》是一篇谈做学问和学术发展的哲理散文。 关于这个话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三首宋词原文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而《高处何所有》对做学问的境界有新的理解、开拓和升华。 它和王国维先生的意境描绘,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有着时代的色彩和现代感。整篇文章就是一个象征性故事,渗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内涵。 他所叙述的三个年轻人的经历,实际上讲的也是做学问的三个境界。作品中所谓“神圣的大山”,就是做学问的所要学习、探索的目标,而“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应该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 那么作者是如何理解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的呢?应该说这一切都已经蕴涵在作品的艺术形象之中,即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整个故事就是作者立意的承载媒介。 做学问的第一境界。这就是第一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 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笑生双靥,衣履光鲜”,并且自己声称“我到达山顶了”。“笑生双靥”,似乎没有损耗多少人体精力;“衣履光鲜”说明没有遭受到路途坎坷。 他所描绘的所谓“山顶”景色是:“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正如老酋长所说,这个“鸟语花香”的地方是“山麓”,离山顶远得很呢。 第一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繁花、流泉、鸟鸣,是每一个做学问的人所首先要接触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它常常可以使人觉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个学生刚刚接触或进入某一学科,其学科信息浩如烟海,往往有某种新奇、喜悦、惊叹的感受。 这是攀登学术高峰的必经阶段。它比较接近于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境界。 做学问的第二境界。这就是第二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 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神情疲倦,满脸风霜”,并且也声称“我到达了山顶了”。与第一个年轻人相比,“神情疲倦”说明已经损耗了一定的人体精力;“满脸风霜”说明经受了一定的路途坎坷。 他所描绘的所谓“山顶”景色是:“高大肃穆的松树林”和“秃鹰盘旋”。他已经比第一个年轻人攀登到更高的地方。 事实如何呢?正如老酋长所说,“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第二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高大肃穆的松树林”,象征着一个学科中的比较权威的学者和著述。 一个学生只有经过了一定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以后,才有能力判断出一个学科中的佼佼者和学术巅峰。 3.宋词中的恬静的句子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红窗迥 柳永 小园东,花共柳,红紫又一齐开了。引将蜂蝶燕和莺,成阵价,忙忙走。 花心偏向蜂儿有,莺共燕,吃他拖逗。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胡蝶儿,你且退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如梦令·春景 秦观 门外绿荫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弄一枝花影。 以上供参考,望采纳~ 4.对高处的认识和看法《高处何所有》读后感这篇《高处何所有》是张晓风的一篇哲理散文。 文章有一个副标题“赠给毕业同学”,可见是为那些在攀登学问这座大山的学子们写的。可是,文章所蕴含的深意,却远远超过了做学问本身,那是一种人生的哲理,是在比较了多种人生境界后对某种至高境界的由衷赞许,是对那种看似平易却难以抵达的真英雄境界的诠释与破译。 散文作者没有用太多语言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她借助一个故事来说明问题。奇怪的是,这个看来似曾相识的故事并没有曲折离奇的地方,却在平淡从容中缓缓透出一种无法回避的魅力。 那是真实的魅力,是带着悲剧色彩的人生真谛的魅力。 与过去读过的三兄弟探宝,付出愈多收获愈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叙述模式相比,张晓风的故事要严酷得多也煞风景得多。 第三个年轻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并没有得到鲜花和掌声,也没有看到无限风光。他看到的,只是“高风悲旋,蓝天四垂”;他感到的,只是孤独和渺小。 是的,这才是人生的真实,这才是人们到达某种人生境界后必然的感受。也许这种感受带着浓重的悲剧意味,从来也没有到达或接近这一境界的人意识不到这种孤独和渺小,但并不等于孤独和渺小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识不到的悲哀是更加深重的悲哀。 所以,明知前路的艰险,明知顶峰的荒凉,明知个体的渺小,他仍然奋力前行,为的是探究真理,寻找梦想,这,才是真英雄。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 张晓风在散文的最后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是这个观点的真实和冷峻震撼了我们,也吸引了我们。 做个真英雄吧,纵然高处一无所有! 2.高处一无所有——张晓风《高处何所有》解读 《高处何所有》是一篇谈做学问和学术发展的哲理散文。 关于这个话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三首宋词原文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而《高处何所有》对做学问的境界有新的理解、开拓和升华。 它和王国维先生的意境描绘,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有着时代的色彩和现代感。整篇文章就是一个象征性故事,渗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内涵。 他所叙述的三个年轻人的经历,实际上讲的也是做学问的三个境界。作品中所谓“神圣的大山”,就是做学问的所要学习、探索的目标,而“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应该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 那么作者是如何理解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的呢?应该说这一切都已经蕴涵在作品的艺术形象之中,即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整个故事就是作者立意的承载媒介。 做学问的第一境界。这就是第一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 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笑生双靥,衣履光鲜”,并且自己声称“我到达山顶了”。“笑生双靥”,似乎没有损耗多少人体精力;“衣履光鲜”说明没有遭受到路途坎坷。 他所描绘的所谓“山顶”景色是:“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正如老酋长所说,这个“鸟语花香”的地方是“山麓”,离山顶远得很呢。 第一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繁花、流泉、鸟鸣,是每一个做学问的人所首先要接触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它常常可以使人觉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个学生刚刚接触或进入某一学科,其学科信息浩如烟海,往往有某种新奇、喜悦、惊叹的感受。 这是攀登学术高峰的必经阶段。它比较接近于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境界。 做学问的第二境界。这就是第二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 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神情疲倦,满脸风霜”,并且也声称“我到达了山顶了”。与第一个年轻人相比,“神情疲倦”说明已经损耗了一定的人体精力;“满脸风霜”说明经受了一定的路途坎坷。 他所描绘的所谓“山顶”景色是:“高大肃穆的松树林”和“秃鹰盘旋”。他已经比第一个年轻人攀登到更高的地方。 事实如何呢?正如老酋长所说,“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第二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高大肃穆的松树林”,象征着一个学科中的比较权威的学者和著述。 一个学生只有经过了一定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以后,才有能力判断出一个学科中的佼佼者和学术巅峰。山上“秃鹰盘旋”。 5.宋词中人生的三大境界人生的三大境界 (1) 立志: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蝶恋花》 第一重境界: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 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 在“一叶”的飘零中觉察到秋的到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仿佛看到了秋后的冬以及紧接着的烂漫的春。 (2)追求过程之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钉骸齿缴佼剂酬烯揣楼 ————柳永的《凤栖梧》 第二境重界:这是一种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可以“不悔”到“牺牲其一生之福祉”。 (3)获得:“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 第三重境界: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鲜花如潮,就在这样的情景千百度地寻觅,可怎么也找不到,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却发现佳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换言之,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辛万苦,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入真理之长河中,这是何等的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