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雨花台的诗1 崇岗跋马晚春情,凭览遗台触概情. 便果云光致花雨,可能末路救台城. 闻道文枢问病由,雨花摩诘座无留. 法师便果诚能致,已落人间第二筹.- 乾隆 2 雨花台(七绝) 秋阳斜照雨花台,塑像凝眸望九垓. 烈士英魂堪笑慰,神州今已靖尘埃. 雨花台悼先烈(调寄清平乐) 南征北战,岂惧头颅断.洒血捐躯奔国难,浩气长存碧汉. 迎来解放新天,共和伟业弥坚.欲保红旗不倒,今人莫忘先贤. 3 满江红(雨花台用前韵) 作者:吴潜 玛璃冈头,左酾酒、右持螯食.怀旧处,磨东冶剑,弄清溪笛.望里尚嫌山是障,醉中要卷江无滴.这一堆、心事总成灰,苍波客. 叹俯仰,成今昔.愁易揽,欢难觅.正平芜远树,落霞残日.自笑频招猿鹤怨,相期早混渔樵迹.把是非、得失与荣枯,虚空掷. 4 【作者:梁栋】 【年代:宋朝\代】 【诗文】: 春中景物尚凄然,小立崇台古树边. 潮信不嫌城寂莫,山光似与客留连. 英雄马鬣无余地,气势龙蟠得几年. 眼底兴亡总闲事,不如有酒醉花前. 5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作者:高启 朝代:明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6 卖花声•雨花台 [清] 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2.关于雨花台的诗歌南京雨花台的黄昏 (作者:金祥孔 2005年) 一抹夕阳 洒在雨花台上 投下一道道锐利的阴影 很像当年日军步步进逼南京时 标在作战地图里的那道黑色箭头 在夕阳中 我不觉走进了 黑色箭头的 浓重阴影 转过身来 背对夕阳 我的影子在前方拉得很长 被浓浓的硝烟掩饰 被呛人的腥风封锁 爆竹般的枪声 声嘶力竭的厮杀声 透过紧闭的大门 灌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耳朵 比冬日的刺骨寒风 更使人战栗 雨花台的枪声已渐渐远去 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 想起很多人 想起很多事 想起很多惨烈的场景 想起很多无耻的暴行 想起两个刽子手的杀人比赛 想起许多日本兵的野兽行径 我的眼中早已溢满泪水…… 雨花台在记忆里无法宁静 每走一步 都将踏进悲愤凄凉的往事 南京雨花台的黄昏 一群老人 默默地坐在草坪边空荡的长椅上 掠过落日的余晖 心中系着时代的结 久久无法打开 3.求关于雨花台的歇后语和诗句.越多越好1崇岗跋马晚春情,凭览遗台触概情.便果云光致花雨,可能末路救台城.闻道文枢问病由,雨花摩诘座无留.法师便果诚能致,已落人间第二筹.- 乾隆2雨花台(七绝)2009-08-22秋阳斜照雨花台,塑像凝眸望九垓.烈士英魂堪笑慰,神州今已靖尘埃.雨花台悼先烈(调寄清平乐)南征北战,岂惧头颅断.洒血捐躯奔国难,浩气长存碧汉. 迎来解放新天,共和伟业弥坚.欲保红旗不倒,今人莫忘先贤.3满江红(雨花台用前韵)作者:吴潜玛璃冈头,左酾酒、右持螯食.怀旧处,磨东冶剑,弄清溪笛.望里尚嫌山是障,醉中要卷江无滴.这一堆、心事总成灰,苍波客. 叹俯仰,成今昔.愁易揽,欢难觅.正平芜远树,落霞残日.自笑频招猿鹤怨,相期早混渔樵迹.把是非、得失与荣枯,虚空掷.4【作者:梁栋】 【年代:宋朝\代】 【诗文】:春中景物尚凄然,小立崇台古树边.潮信不嫌城寂莫,山光似与客留连.英雄马鬣无余地,气势龙蟠得几年.眼底兴亡总闲事,不如有酒醉花前. 5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作者:高启 朝代:明 作者:高启 朝代:明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6卖花声•雨花台① [清] 朱彝尊②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7雨花台的石子------五光十色。 4.关于雨花台的古诗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南,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高约100 米、长约3.5公里,顶部呈平台状,由3个山岗组成。 从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雨花台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之一。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关于雨花台的诗词。 《雨花台》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盘互长干有绝陉,并包佳丽入江亭。 新霜浦溆绵绵净,薄晚林峦往往青。 南上欲穷牛渚怪,北寻难忘草堂灵。 箯舆却走垂杨陌,已戴寒云一两星。 游金陵雨花台 诗人:贺铸 朝代:北宋 迢迢朱雀航,飞盖共淩越。 东风石子冈,芳草微径绝。 生公法堂在,清夜贮明月。 回认城郭游,春华烂晴雪。 长烟动江隩,微云泊山胁。 连樯去迟回,白鸟屡明灭。 江山信清丽,人物久销歇。 戍堡定荒凉,投身计何拙。 尘衫与汗马,端为老生设。 李侯朱门俊,许与尽时哲。 俛首就微班,刚肠颇摧折。 人生特眠饭,似是此身切。 岁晚赋归田,非君复谁结。 八声甘州 宋 · 王质 气佳哉、烟紫石头城,云碧雨花台。想东山前后,望春树绿,看晚潮回。自古英雄豪杰,无不待时来。拥鼻微吟处,山静花开。商皓亦常如此,羡苍生皆有,瞻望之怀。但淝河洛涧,此事偶然谐。疑是彼、八公草木,得神明、相亮不相猜。西州泪、千年犹湿,回望兴哀。 水调歌头(雨花台) 作者:韩元吉(南宋) 泽国又秋晚,天际有飞鸿。中原何在,极目千里暮云重。今古长干桥下,遗恨都随流水,西去几时东。斜日动歌管,萸菊舞西风。 江南岸,淮南渡,草连空。石城潮落、寂寞烟树锁离宫。且斗尊前酒美,莫问楼头佳丽,往事有无中。却笑东山老,拥鼻与谁同。 卖花声·雨花台 (清)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5.雨花台诗歌雨花台,石头城以血肉之躯 铸就的翠色屏障 坐落在历史的风景线上 是我们必须仰视的风景 ?? 雨花台的烈士群像 依然身陷黎明前的黑暗 依然保持着战斗的姿势 他们凛然的目光 是投向黑暗的最后一件武器 并以献身的坦荡和忠诚 昭示他们期待的日子一定会来 ?? 今日的阳光抚照了历史的血迹 浴火重生的土地 收藏起难以雪洗的仇辱 烈士的音容,腥风血雨的往事 已被石头永恒的语言所镌刻 并以包含无穷的沉默 向我们讲述那些峥嵘岁月里 从容走过的日子 ?? 雨花石,这雨花台的精灵 烈士的鲜血如无焰的烈火 点燃了遍地的石头 烈士的心愿则在这石头上 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朵 当我们以一杯水的清澈 祭奠这石之魂 烈士美丽的心愿就花朵般 盛开在我们的敬意里 6.《卖花声.雨花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2. 醉袖抚危栏. 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1张舜民:字芸叟,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邠县)人.生卒年不详.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徽宗朝官至吏部侍郎,后贬商州.善画,亦能诗文,有《画墁集》. 2阳关:唐朝王维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入乐歌唱,称《阳关三叠》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词的上阕,“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是从屈原的《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转化而来.短短两句呈现的是一幅箫疏的景象:洞庭湖,秋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又名洞庭山,相传虞舜之妃湘君曾游此,故名.作者立于岳阳楼上鸟瞰君山历历在目,但未必能看到片片落叶,这很可能是作者当时正处于失意中的一种感觉,他把自己的处境与落叶联想到一起.如是,这景语也就是情语了. “十分斟酒敛芳颜”,这时作者已从楼前转到了室内.一位歌女正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收敛起笑容,打算为客人唱一曲送别的名曲《阳关三叠》.但是作者没有同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我不是当年王维在渭城送别西出阳关的元二,而是即将南下的迁客,不唱也罢.这看是一句表面话,但其中却饱含着作者的无奈、辛酸和悲痛. 词的下阕,“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这是酒后作者带着几分醉意再次来到楼前,他扶着高楼上的栏杆,放眼远眺,只见淡远的天空,白云在悠闲地飘动.作者的思绪随着这飘动的白云不由猛然惊起:“何人此路得生还?”古时岭南一带素称蛮荒绝域,成了历代贬官的流放之地.唐代宰相李德裕被贬海南时曾有诗:“一去一千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这时的作者一定是想到了前辈文人的命运,也想到了自己的命运,这才发出了如此令人震撼的悲叹.词的末两句,“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这是从白居易的《题岳阳楼》诗:“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的化用.长安是借指宋朝的汴京.作者因回首夕阳而念及家国,这既有难言的愤懑,也有无限的眷恋.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这首词在内容层次上有很大的跳跃,但结构安排自然得体,了无痕迹.全词起伏跌宕,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感情,深沉真切,动人心魄.这是一首格调很高、有较强感染力的好词. 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词中道出了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沈郁悲壮,扣人心弦. 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首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第三句词笔转向楼内.此时词人正楼内饮宴,因为他的身份是谪降官,又将离此南行,所以席上的气氛显得沉闷.“十分斟酒敛芳颜”,说明歌妓给他斟上了满满的一杯酒,表示了深深的情意,但她脸上没有笑容.“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杯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深得其妙. 四、五两句,凄怆之情,溢于言外;百端愁绪,纷至沓来.《阳关曲》本是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时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送别时歌唱.其辞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他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被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了下来;如今他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这两句熔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 过片承“酒”而来,将视界再度收回楼前,写词人带着醉意凭栏独立.仰望天空,只见天淡云闲;回首长安,又觉情牵意萦.浓烈的抒情中插入这笔写景,使感情更为顿宕,深得回旋纡回之妙.“醉袖”二字,用得极工.不言醉脸、醉眼、醉手,而言醉袖,以衣饰代人,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修辞方法.看到衣着的局部,比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更易引起人们的想象,更易产生美感.从结构来讲,“醉袖”也与前面的“十分斟酒”紧相呼应,针线亦甚绵密.“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使全词做到了有张有弛,疾徐有致.由于感情上如此一松,下面一句突然扬起,便能激动人心.“何人此路得生还”,完全是口语,但却比人工锻炼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它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这里的结句用的是宋人独创的脱胎换骨法.费衮《梁溪漫志》卷七曾评论说:“白乐天《题岳阳楼》诗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芸叟用此换骨也.“所谓换骨,就是”以妙意取其骨而换之“(释惠洪《天厨禁脔》).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 这首词,写得层次分明,情意厚重,深挚含蓄,悲壮凄凉,将作者对无端遭贬谪的迁。 7.有关雨花台诗词雨花台还是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吟咏之地,从李白、王安石、陆游、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鲁迅、田汉、郭沫若、刘海粟,都留下了吟咏雨花台的优美诗篇。由于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晋豫章太守梅颐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南宋金兵入侵,抗金名将岳飞在此痛击金兵;此后的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辛亥革命讨伐清兵,抗日战争“首都保卫战”,都曾在此掀起连天烽火,雨花台也因此逐渐荒芜。 在雨花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从西周太伯兴修水利起,便有了先人的遗迹,至明、清,更是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雪映山眉紫,烟消树顶圆”,这些美妙的诗句,正是历史上雨花台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栩栩如生的写照。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8.描写雨花台的诗句有哪些南京雨花台的黄昏 (作者:金祥孔 2005年) 一抹夕阳 洒在雨花台上 投下一道道锐利的阴影 很像当年日军步步进逼南京时 标在作战地图里的那道黑色箭头 在夕阳中 我不觉走进了 黑色箭头的 浓重阴影 转过身来 背对夕阳 我的影子在前方拉得很长 被浓浓的硝烟掩饰 被呛人的腥风封锁 爆竹般的枪声 声嘶力竭的厮杀声 透过紧闭的大门 灌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耳朵 比冬日的刺骨寒风 更使人战栗 雨花台的枪声已渐渐远去 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 想起很多人 想起很多事 想起很多惨烈的场景 想起很多无耻的暴行 想起两个刽子手的杀人比赛 想起许多日本兵的野兽行径 我的眼中早已溢满泪水…… 雨花台在记忆里无法宁静 每走一步 都将踏进悲愤凄凉的往事 南京雨花台的黄昏 一群老人 默默地坐在草坪边空荡的长椅上 掠过落日的余晖 心中系着时代的结 久久无法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