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什么之未阴雨海星1219是麫SB :你好。 《诗经 豳风 鸱鸮》第二章: 【迨(dài)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该章之译文:趁着雨下不来云不起,桑树根上剥些儿皮,门儿窗儿都得修理。下面的人们,谁会把我欺。 题解:这是一首禽言诗。全篇作一只母鸟的哀诉,诉说她过去遭受的迫害,经营巢窠(棵kē)的辛劳和目前处境的艰苦危殆。这诗止于描写鸟的生活还是别有寄托,很难断言。旧说以为是周公贻成王的诗,不足信。全诗都用兴法,为我国比兴诗之祖。 2.谁知道诗经里的《无邪》啊《诗经》中没有《无邪》之篇呀,思无邪,原是《诗经.鲁颂.炯(其非火字旁,马字旁也)》中的一句诗:“思无邪,思马斯徂。”你说的是是不是 汉乐府民歌中的《上邪》。我将两篇的分析都引用如下。 《上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⑤ 【注释】 ①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 ②上:指天。上邪: 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 ③相知:相亲。 ④命:令,使。从“长 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 ⑤除 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 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品评】 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 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3.谁告诉我《诗经》中关于“东方未明”那段的原文和注释【原文】 东方未明, 颠倒衣裳①。 颠之倒之, 自公召之②。 东方朱晞③, 颠倒裳衣。 倒之颠之, 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4), 狂夫瞿瞿⑤。 不能辰夜(6), 不夙则莫(7)。 【注释】 ①衣:上身穿的衣服。裳:下身穿的衣服。②公:指王公贵族。③晞(xT):破晓。④樊:篱笆。圃:菜园。⑤瞿瞿:瞪着眼睛看的样子。(6)不能:不能分辨。辰:白天。(7)夙(su):早。莫:同“暮”,晚。 【译文】 东方黑暗天没亮, 急忙穿衣搞颠倒。 颠来倒去穿不好, 只因国君命令到。 东方黑暗天没亮, 慌忙颠倒穿衣裳。 颠来倒去穿不好, 只因国君召唤忙。 折柳编篱围菜园, 狂夫监工瞪着眼。 不分白天和夜晚, 不是起早就睡晚。 【读解】 国君一句话,小民累趴下。心慌意乱之中,竟连衣服怎么穿都闲不清楚了,更不用说其它。这种身不由己地服劳役,自然不是件愉快的差事。它的驱动力是内心的畏惧,而不是现实的利益或自我的意志。 由畏惧到丧失自我意志,是一个从人变为工具和机器的过程。机已只是一个物件,没有生命,不能思考,只能供人操纵,使唤。照此看来,同样是干活儿,在本质上却有天壤之别。 一种活儿是为生存必需,比如种田打猎,这是不得不如此的迫不得已,不劳动就不得食。虽然带有某种被迫的意味,却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一种活儿是为他人做嫁衣,比如为官方服苦役,这也是不得不如此的迫不得已,不去就会危及自己的生存,乃至丢掉生存所必需的一切。这虽是为了生存,却是被恐惧所驱使。一种活儿是为干活儿而干活儿,比如园中种花,种花既可劳动四肢,又可赏心悦目。这不是为了生存的必需,而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证明和赏识。 谁会愿意在恐惧的驱使下为他人做嫁衣裳呢?谁会愿意做没有意志和 4.《诗经》全文亲,诗经有很多篇。例如风篇、雅篇、颂篇,每篇又有很多,是没有全文的,或者你只想有某一篇,像以下之类的。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5.孔子是否删过《诗经》《诗经》(也称《诗》、《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但是,关于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由于年代久远,至今在许多方面依然众说纷纭,无法作出定论。孔子是否删过《诗》就是一个悬案。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文学价值,所以对它的作者、编定者、编著年代等问题,不大可能进行探讨。直到汉代,司马迁为了写《史记》才对《诗经》及孔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孔子删《诗》的观点,这种观点就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不断得以补充、发展。主张这种说法的理由主要有三点:第一,汉代距离春秋、战国不远,司马迁所依据的材料自然比后人要多,也更加可靠。第二,古代大小国家有1800多个,一国献一诗,也有1800多篇,可见古诗本来是很多的。孔子从前人已收录的3000多篇诗中选取305篇编为集子,作为教科书,是可能的。第三,对照书传中所引可知《诗经》中有全篇未录的或录有章句等情形,这种情况也与删《诗》吻合。 最早对孔子“删诗说”提出异议的是唐代的孔颖达。他在为“五经”作疏时,发现司马迁《史记》中的叙述与先秦典籍对《诗》运用情况不相符合。于是,到宋代就形成了及时“删诗说”之风。近代的顾颌刚、钱玄同、范文澜等都基本上持这种观点。归结起来,反对孔子删《诗》说的主要理由是: 第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礼到鲁国观周乐,演奏十五国风和雅颂各部分,其中的编排顺序与今天的《诗经》大体相同,而据现存的资料看,孔子当时只有8岁,根本不可能删《诗》,可见孔子之前就有和今天《诗经》的编次、篇目基本相同的集子。第二,孔子自己只是说“正乐”,并没有说删《诗》。再说孔子返鲁“正乐”时已经69岁,如果删《诗》该在这个时候,为什么在这之前他一直是说“《诗》三百”呢?第三,《诗经》中有不少“淫诗”,这些不符合孔子礼乐仁政思想的诗为什么没有被删掉?第四,先秦各种史籍所引的诗,大多数见于今天的《诗经》,据王士侦《古诗选》、沈德潜《古诗源》所辑逸诗,不过50首。这说明《诗》在当时只有300篇,即使孔子删诗,由于他在当时只是诸子中的一家,影响不是很大,更不可能影响到他以前的著作。 上述两种观点唇枪舌剑,论战了1000多年,至今仍争论不休。看来,孔子是否删过《诗》的确是一个难解的谜。 6.诗经里有“山无棱,水无崖,上邪!》原文: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翻译: 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上邪》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7.《诗经》全集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小雅·鹿鸣之什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小雅·鸿雁之什 小雅·节南山之什 小雅·谷风之什 小雅·甫田之什 小雅·鱼藻之什 小雅·都人士之什 大雅·荡之什 大雅·文王之什 大雅·生民之什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周颂·清庙之什 周颂·臣工之什 商颂 鲁颂·駉之什 《诗经》中的代表作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8.“不夙则莫”《诗经》是什么意思这是出自《诗经·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不夙则莫的意思是:报时辰不是提前就是太晚。 这诗是讽刺国君号令不准的诗,而国君的‘不时’,又在于司时的官吏不负责任。古时无准确的钟表,故而司时的官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司时的官吏每天搞错一点点,积年累月,经过一定时间,就可能出现巨大的误差。司时官吏失职,当然朝廷秩序也会一片混乱。 本诗在于讽刺司时官吏不准确报时,以致群臣见国君的时间混乱,官员手忙脚乱,心中忐忑不安,唯恐误时,遭到国君责怪。 此意乃是根据我收藏的中华书局出版的诗经注解来的,望能帮助楼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