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中出律和不律是什么意思出律:诗词格律术语,多用作诗词对联的平仄上。对仗工整,不得出律犯拗。 不律:不守规范,不守法理。应该和出律意思相近,就是触犯了诗词的格律。 其实,我们现在所谓的诗词格律,是唐宋以后发展起来的。最初的古诗并没有所谓的“格律”,只有声调和节奏,大家只要读一读《诗经》就很清楚了。也就是说,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兼顾到听觉上的美和视觉上的美(中国的文字是有视觉上的美感的),也就可以了,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到了近体诗,声调和节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最初和格律应该还是两码事,我就怀疑李白在写诗的时候还要讲究什么平仄,而是他写的诗,声调和节奏让人觉得很美,于是便从中总结出了“格律”,这本应是作为参考的,后人却把它搞成了教条。 有人会说,唐代那么多的诗人,“格律”就那么几种,难道不遵守格律自由创作会那么整齐划一?这要分两句话说。一是美是有时代性的。比如流行歌曲,也许在后人看来调子就都差不多。二是事实上唐人诗“出律”的比比皆是,只不过后人有什么所谓的“拗救”为其曲意解说罢了。 词又与诗不同。最初词叫“曲子词”,表明它是为曲子填写的歌词,这就必须要有严格的格律,否则没法唱了。但到了“曲子词”变成“长短句”的时候,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那是因为近体诗那千篇一律的五、七句型严重地限制了形式美的发展,文人渴望找到新的形式美,于是曲子词的参差的句型成了他们创新所借鉴的对象。但这种创新一开始就是有偏差的,即过于重视原曲子的“格律”,即使在后来创“新声”时也是如此。这一点在很早就有人批评,王安石说:“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2.《诗经》:“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作品内容 年代:先秦作者:诗经作品:蓼莪内容: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作品注释 人民苦于兵役不得终养父母。 蓼(音陆):长大貌。莪(音俄):莪蒿。 蔚(音卫):牡蒿。花如胡麻花,紫赤;实象角,锐而长。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瓶小而尽,罍大而盈。言罍耻者,刺王不使贫富均。 怙(音护):依靠。 昊天罔极:指父母之恩如天,大而无穷。 烈烈:艰阻貌。发发(音拨):疾貌。 榖:养。律律:同烈烈。 弗弗:风声。卒:终。 指终养父母。 【赏析】 这一首是儿子悼念父母的诗。 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遗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报恩德于万一。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这是我国人民的美德之一,直至今日,仍然是一项必须提倡的公德,人人都应尽这个责任。 这首诗前两章用比,表现“父母劬劳”;后两章用兴,象征自己遭遇不幸,首尾遥遥相对。中间两章一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一写父母对儿子的深爱。 全诗情真意切,表现了作者对父母的深厚感情。 译文: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青蒿。 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受尽劳苦。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牡菣,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积劳成疾。 小瓶的酒倒光了,是大酒坛的耻辱。孤苦伶仃的人活著,还不如早些死去的好。 没了父亲,我依靠谁?没了母亲,我仰赖谁?出门在外,心怀忧伤;踏进家门,魂不守舍。 父母双亲啊!您生养了我,抚慰我、养育我、拉拔我、庇护我,不厌其烦地照顾我,无时无刻怀抱著我。 想要报答您的恩德,而您的恩德就像天一样的浩瀚无边! 南山高耸耸,暴风阵阵起,人们没有不过好日子的,为何只有我遭受不幸!南山高巍巍,暴风呼呼吹。人们没有不幸福的,为何只有我不得终养父母!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很细腻地传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痴情眷恋。 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 诗经·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注释】:人民苦于兵役不得终养父母。 蓼(音陆):长大貌。 莪(音俄):莪蒿。 蔚(音卫):牡蒿。 花如胡麻花,紫赤;实象角,锐而长。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瓶小而尽,罍大而盈。言罍耻者,刺王不使贫富均。 怙(音护):依靠。 昊天罔极:指父母之恩如天,大而无穷。 烈烈:艰阻貌。 发发(音拨):疾貌。 榖:养。 律律:同烈烈。 弗弗:风声。 卒:终。 指终养父母。 【赏析】: 《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 诗以丛丛莪蒿摇曳兴起心中苦涩的悲悼之情, 或正是悼念之情景,其中连用“生”、“鞠”、“拊”、“蓄”、“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直颂父母恩德。充分表达“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孝子之思,而一旦失去,“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失落油然而生,终于发生“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天怆地呼号。 末两章又是景象描绘,南山高大,正示父母的恩德,飘风的吹拂,又写孝子的悲苦,情与景交融,虚与实相衬,充分表达了诗人一片至真至性的情咸,却又给人无比想象的空间。 /sicijianshang/tangqian/shijing/0673003364846316.htm。 3.带育律两字的诗词1、昔育恐育鞫先秦诗经 《谷风》 2、既生既育先秦诗经 《谷风》 3、死则又育先秦屈原 《天问》 4、长我育我先秦诗经 《蓼莪》 5、载生载育先秦诗经 《生民》 6、鞠之育之兮不羞耻魏晋蔡琰 《胡笳十八拍》 7、育火养中央宋陈朴 《望江南/忆江南》 8、四方争颂育莪诗宋晁端礼 《鹧鸪天·壁水溶溶漾碧漪》 9、此时嘉梦重育宋赵长卿 《念奴娇·桂华蟾魄》 10、育群生宋无名氏 《十二时/忆少年》 《唐明堂乐章•商音》武则天 律中夷则,序应收成。 功宣建武,义表惟明。 爰申礼奠,庶展翘诚。 九秋是式,百谷斯盈。 《郊庙歌辞•祀风师乐章•迎神》包佶 太皞御气,句芒肇功。 苍龙青旗,爰候祥风。 律以和应,神以感通。 鼎俎修蚃,时惟礼崇。 《祀风师乐章•迎神》包佶 太皞御气,句芒肇功。 苍龙青旗,爰候祥风。 律以和应,神以感通。 鼎俎修蚃,时惟礼崇。 4.诗经中的一首四言律诗宋学:是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 宋学不满汉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集中批判毛诗序。苏辙《诗集传》、郑樵《诗辨妄》、王质《诗总闻》,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诗集传》,废序言诗,自由讨论。 跳出汉学的窠臼,而讲出了宋学的特色。宋学以理说诗,主性情、主义理。 “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四书集注》)这样《诗经》有汉学家的政治教科书变成了宋学家的“理学教科书”。 宋学的功劳在于指出了《诗经》中存在着大量的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凡诗之所谓风者,所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诗集传》序)宋学的弊端在于指责这些民间歌谣是“恶为可诫”的淫奔之诗。宋学还有脱离训诂、随意穿凿的毛病。 5.1.简单理解《诗经》2.律诗有什么特点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 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6.古诗中几律是啥意思五律 句式——每句五言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每首8句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绝句是4句的) 例如 (五律)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作者:唐玄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作者: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7律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 长征 》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诗名里带律字的诗词有哪些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 唐 · 贺知章《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 —— 宋 · 柳永《黄莺儿·园林晴昼春谁主》 正气才随灰律变,残寒便被柳条欺 —— 唐 · 方干《早春》 清商应律金风至,砧声断续,笳音幽怨,雁阵惊寒 —— 明 · 朱栴《青杏儿·秋》 独携玉律丹诀,闲踏青莎碧苔 —— 唐 · 吕岩《六言》 律底春回寒谷暖,堂间夜会德星贤 —— 宋 · 姚勉《新婚致语》 8.治《诗经》之法有哪几种治《诗》之法,凡有数种:(一)以《诗》作史读者。 此当横考列国 之风俗,纵考当时之政治。〈汉书•地理志》末卷及郑〈诗谱>,最为可 贵。 按《汉志〉此节本刘饮。饮及父向,皆治《鲁诗〉。 班氏世治《齐 诗〉。郑玄初治 与 ,训诂多合,实为吾国最 古之训诂书。 最初言古韵者,本自 人;今日言古韵,可据之书,固 犹莫如 也。 (一)以为文学而研究之者。 当先读疏注,明其字句。 次考〈诗》义,观《诗》人发愤之由(司马迁云:《诗》三百篇,大抵贤 圣发愤之所由作),及其作《诗》之法。 本文学,经学家专以义理 说之,诚或不免迂腐。然 之作者,距今几三千年;作 之意, 断非吾挤臆测可得。 通其所可通,而阙其所不可通者,是为善读书。若如 今人所云:"月出皎兮,明明是一首情诗"之类,羌无证据,而言之断 然,甚非疑事无质之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