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三月的诗句1、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的《春日》宋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的《绝句》唐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明 4、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李白《古风》唐 5、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二》唐 6、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的《春游曲》明 7、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思》 8、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的《绝句》 9、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春望》杜甫 10、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唐杜甫《春运》 1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12、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1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14、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16、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17、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的《晚春》 18、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春日》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作者介绍: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2.描写三四月景色的诗句大林寺桃花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描写春天的古诗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带有三月的诗句1、发阆中 [唐] 杜甫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 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 2、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3、拟行路难 [南北朝] 鲍照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夭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我送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长称意,惆怅徙倚至夜半。 4、落花诗 [明] 唐寅 桃花净尽杏花空,开落年年约略同; 自是节临三月暮,何须人恨五更风? 扑檐直破帘衣碧,上砌如欺地锦红; 拾向砑罗方帕里,鸳鸯一对正当中。 5、题画廿四首 [明] 唐寅 桃花浪暖锦层层,勤尔渔郎莫下罨。 恐有鲤鱼鳞甲变,龙门三月要蜚腾。 6、和石田先生落花诗(二十首) [明] 唐寅 恻恻凄凄忧自秬,花枝零落鬓丝添。 周遮燕语春三月,荡漾波纹日半帘。 病酒不堪朝转剧,听风且喜晚来恬。 绿杨影里苍苔上,为惜残红手自拈。 4.有关三月三的诗词有哪些1、《上巳日忆江南禊事》 唐代:张志和 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 为忆渌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洲。 祓禊,是三月三一个重要的习俗。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 2、《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唐代:徐彦伯 晴风丽日满芳洲,柳色春筵祓锦流。 皆言侍跸横汾宴,暂似乘槎天汉游。 三月三,上巳节,“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如此良辰美景,正是文人雅士集会水滨,流觞取饮,吟诗作文的盛日。 3、《三月三日》 东晋:庾阐 心结湘川渚,目散冲霄外。 清泉吐翠流,渌骿漂素濑。 悠想盼长川,轻澜渺如带。 4、《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 唐代:白居易 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 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 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 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 5、《酬乐天三月三日》 唐代:元稹 旧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时病里销。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三月三,又名踏青节。谚曰:“寻春直须三月三。”今陕西尚有“踏青屐”之说。 6、《三日寻李九庄》 唐代: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7、《三月三日雨中遣闷十绝句》 宋代:杨万里 村落寻花特地无,有花亦自只愁予。 不如卧听春山雨,一阵繁声一阵疏。 5.有没有描写三月的诗句蝶恋花 宋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木兰花 宋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6.有哪些含有“三月”的诗句1、《送孟浩然之广陵》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春望》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满江红·敲碎离愁》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 4、《满江红·敲碎离愁》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 5、《生查子》 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轻轻制舞衣, 小小裁歌扇。 三月柳浓时, 又向津亭见。 垂泪送行人, 湿破红妆面。 玉指袖中弹, 一曲清商怨。 7.描写月的古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1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1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1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17.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18.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念奴娇大江东去>)19.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20.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2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2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2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风飘荷叶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 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见《诗经·陈风·月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咏月诗句。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别名、代称。 最常见的有——月子:“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咏月诗,大都着意描绘月亮的形状。 在诗人们的笔下,新月是弯弯的,其形如玉钩:“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赵嘏:《新月》),“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唐·崔道融:《秋霁》);其状如弯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其样像女子的眉毛:“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而满月则是圆圆的,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盘”、“瑶台镜”状写月圆之形,且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也是用玉盘比喻月亮,描绘颇为形象具体。月亮皎洁明亮,这在咏月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杂诗》),著一 “素”字,直写月之皎洁明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李白的诗句“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都是以“明”字明言月之皎洁明亮。 咏月诗中也有不少是借助于比喻、映衬手法描绘月之皎洁明亮的。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夜月似秋霜”(《玄圃纳凉》),唐代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些都是以白雪比喻月亮的皎洁。 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感怀》),这是以清澈的江水与皎洁的月光相互映衬,突出月明。北朝诗人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这是以雪的洁白、沙的反光映衬月光的皎洁明亮。 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以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明亮,别有一番韵致。一年四季,季季有月。 而在诗人们的笔下,不同季节的月则分别与不同的物象连在一起。春月,往往与梨花等物象、与青春的气息连在一起:“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唐·无名氏:《杂诗》);“日暮归来春困重,秋千闲在月明中”(元·贡性之:《暮春》)。 夏月,常常与荷花等物象、与纳凉相联系:“四顾山光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