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和诗歌的故事作文300从小到大,诗伴随着我走过春夏秋冬,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今天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 我与诗相遇在南山脚下。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身影。 那么随意,那么放荡不羁,采一朵路边的野菊,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没有被困难挡住他的步伐,终于悠然的看到了南山的身影。 二 我于是相遇在草原上。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梵高正挥舞着手中的画笔,构筑那幅美丽的向日葵。 也许只有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中,他才会挥舞着手中的画笔,画出他的梦想。 于是,我看到了向日葵一花独秀的风采。 三 我于是相遇在海边。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昔日一统北方的领袖曹操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吟道“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也许,只有大海才能懂得他的雄心壮志,用诗歌才能咏出他的志气。 于是便有了“千里走单骑”的英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风采,才有了那华容道上一抹决然而去的身影。 我与诗的故事,有了陶渊明的步伐,有了梵高的画影,有了曹操的雄心壮志。于是,我与诗的故事不再单调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古诗词的金光。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汇聚了多少文化的清泉。在文化的清泉中,诗人用他们的才学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篇,有的像镜子,反射出历史的光环;有的像春天的溪流,浇灌出心灵的花朵;有的像大河之水,呈现出壮阔的波澜。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了县令,“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归隐田园而不与世争,开荒南野际而守拙归园田。他,低头锄地耕菊花,抬头采菊酿诗酒,对酒当歌,能悠然下千言。此中的真意,也是欲辨已忘言。这就是陶渊明的声音,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自号五柳先生,难怪世人都羡慕五柳,能度过那淡泊的年月。 他,“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领略过直奔入海不复回的黄河水,也想像大鹏鸟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寂寞时会把月亮当做朋友月下独酌却对影成三人,想念朋友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游遍了大江南北和黄河两岸的李白,仕途上经历过严重的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他那奔放的性格,奔流的人生,奔腾的生活,就好似他笔下的江河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豪迈。 她,声声慢,一剪梅…… 淡淡的忧伤,“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饱经战乱,家破人亡,身在无能的宋朝,自愧为何不托生男儿,像岳飞一样去保家卫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生的苦水,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 回眸历史长河,古代诗人词人的声音在耳畔回响。“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虽然没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他们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一生也取之不尽。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永远是秋夜江上的一轮明月,而李煜的春花秋月不会了。啊,古诗古词,美不胜收,“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诗古词若流水,共叹人生皆如此。听,那潺潺的声音,永久,永久…… 无味。 2.以《我和诗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600字左右我和诗的故事我和诗的故事“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是唐代刘长卿《送士元》中的名句,我常常把它挂在口中,它总是能带给我不一样的人声境界.“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妈妈打断了我的朗诵,问我是什么意思.当时我自信满满地说:"细雨打湿了我的衣服,我却看不见;闲花落在地上,我却看不见.”妈妈告诉我说:“恩,好,他其实还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它赞叹的是“细雨”“闲花”润物无声的无私奉献精神,你明白吗?”我似懂非懂,只是眨了眨眼睛,将这首诗再次朗诵.许久后我才明白,妈妈只是想告诉我恬静的人生,默默的耕耘,也如“细雨”“闲花”般.古诗是需要理解感悟的.现在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带上灵魂看自然,细雨湿衣用心感,闲花落地须静观,便会发现,我们周围有许多的人和事都能拨动心弦.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款300万元支助178名贫困学生.当他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的本市工作者,没一个来看望他,被媒体披露后,丛飞却说:“不,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需要治病了.”丛飞身上不是具有来去无息的奉献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些诗句正是他的人生写照.又如陶渊明放弃名利,隐居田园,过着闲适清贫的生活,给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以及许许多多的田园诗歌,当时间的巨轮隆隆辗过,至少在厚重的历史中留一行行车辙.恬静的人生也如“细雨”“闲花”.细雨润物馨香满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恬静的人生避开嘈杂,走进田野,过着温馨纯洁,少污浊的生活,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读唐诗,品人生,每一首诗总能带给人不一样的人生境界。 3.我和诗歌的故事作文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 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 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 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 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 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 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 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 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 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 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 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 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 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 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 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 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 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 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 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 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 穷愁十九年, 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有笳声, 入声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 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 望儿归, 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 拱服汉德威。 4.我与诗歌的故事作文500四岁时就开始背诗,这当然是被大人强迫的,小时候不识字,只能死记硬背,因而十分怕背诗。上学后,识字了,老师也叫了些诗,但仅限于解释诗意。直到升入初中,我才算与诗歌欣赏结识了。 很多诗都只有一个平凡的故事,有时小到不足挂齿,但诗人却能把他它写成千古名句,广为流传,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诗有很多派别,有豪放派,婉约派……,不同派别的诗有着各自独特的一面。 李白很多诗属于与豪放派。有“飞流直下三千丈,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大气,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志得意满,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自信,也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山”的抑郁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更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对权贵的蔑视和傲然…… 李白的诗是多样的,精彩的,每首诗的感情基调都与诗人的经历有关。当他没被重用时他有的是自信;当他位居高位时,他意得自满,豪迈大气;当他看见朝廷的丑恶之面时,他有的是伟岸的性格,蔑视权贵;当他因而遭人排挤而离开时,他也会抑郁、迷茫。 想要品味诗就必须了解诗人生平际遇乃至社会背景。想看懂它并不难,但只会得到一些肤浅的东西,毫无深意。当你真正去了解它,感受它,理解它时,得到的是无穷的感悟,是真谛。你甚至可以感到自己正在和诗人同呼吸,同悲欢,你理解他的感受,乃至会有想去安慰他的冲动。我们在欣赏诗,也在欣赏诗人,更亦在欣赏社会,我们乐在其中。 在读《蜀道难》时,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诗人那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令人入迷。 我被他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所深深吸引,他给我创造了一个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再加上它的浪漫色彩,使我如痴如醉。 想要真切地欣赏一个类别的诗,就必须同时欣赏其他派别的佳妙。 杜浦的《春望》会让人忧伤,战争让人们与至亲分离,背井离乡。孟郊的《游子吟》让人回想起母亲昔日的关怀,一阵暖意涌入心头…… 每一次欣赏都能有不同的感悟和悸动。 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我愿陶醉于这诗的魅力之中! 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朱光潜 5.【我和古诗的故事(作文)】我最早接触到的文章就是古诗文了.记得在我还没上小学的时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就开始教我读古诗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我张口就来.像这样的古诗我那时就能背出几十首了,爸爸妈妈也为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古诗文,直到上学后我才慢慢有了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国古诗文的宝库真是太博大精深,星光灿烂了. 我非常喜欢古诗文.我喜欢它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千古名诗,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能一字不差,十分流利地读下来;我喜欢它词句精练,通俗易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平常人,只要读一遍就能懂;我喜欢它意境优美,含有哲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多么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又使人心胸豁然开朗,思想为之升华.难怪连外国人都赞叹和欣赏. 我十分注意在作文中引用一些好诗好句.在过去的作文中,我曾通过引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雪中的奇丽景色;通过引用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形容人们遇到的困难之大;通过引用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抒发子女对母亲的深情;通过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深刻说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通过引用卖油翁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等等等等.总之,通过引用古诗文,努力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 力,从而深化文章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作文:我和古诗的故事(一件事,600字左右)我与诗的缘分始于一岁多,那个时候我已在懵懂中背诵古诗了.我与诗的早期接触,史料没有记载,只在从母亲口中掏出个大致时间来.最早,我背唐诗仅是为了好玩,并在合辙押韵的四行字里联想出一幕幕情景来:李广将军把石头当作老虎却成全了“没在石棱中”.于是乎,我便也想找块大石头比试比试.读过“千树万树梨花开”后,小小的我便天真地仔细端详冬景,也没见雪与梨花的形态有何相似,只咋一看罢了.感到这位诗人也是不求甚解,不然怎会写出这种比喻来?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便吵着要去见见这桃花潭,还要核实一下,李白送别汪伦,怎有闲情下千尺水下量潭深?既使这样,在没有氧气罩的年代,李白的肺活量一定惊人吧.也许父母不让,那我也想找找“手可摘星辰”的危楼,如果“天上人”愿意,我还可以摘颗星星下来作为收藏,并去找小伙伴们炫耀炫耀……当我与父亲说这些的时候,他的一阵大笑总会把我从梦境中拉回来.“桃花潭与危楼并非如此之深,之高.这只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听了这些,我大为失望,大文豪李白竟对我们小孩子撒这么大的谎,吹这么大的牛,这不是骗人吗?原来夸张便是胡说八道了.从此,我便对浪漫主义诗人置之不理.与他们重归于好,是多年后的语文课堂了.当我懂得了修辞,了解了诗人的时代,经历与心境,才从心底体会到了陶渊明的朵朵菊花点南山,龚自珍的片片落叶成春泥;晏殊的独自徘徊落寞了清香小径,温庭筠的脉脉斜晖笼罩了悠悠碧水……而今,每当我流连于唐诗宋词的优美意境中,陶醉于诗人眼中的美时,想起儿时天真地我与诗人的误会,也只能莞尔一笑.童年的我与诗的故事仍贮存在心灵深处,寂寞时便拿出来晾一晾,晒一晒,嘴角也会向上扬一扬,发出“呵呵”的声响.。 7.我与诗歌的故事作文500四岁时就开始背诗,这当然是被大人强迫的,小时候不识字,只能死记硬背,因而十分怕背诗。上学后,识字了,老师也叫了些诗,但仅限于解释诗意。直到升入初中,我才算与诗歌欣赏结识了。 很多诗都只有一个平凡的故事,有时小到不足挂齿,但诗人却能把他它写成千古名句,广为流传,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诗有很多派别,有豪放派,婉约派……,不同派别的诗有着各自独特的一面。 李白很多诗属于与豪放派。有“飞流直下三千丈,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大气,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志得意满,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自信,也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山”的抑郁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更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对权贵的蔑视和傲然…… 李白的诗是多样的,精彩的,每首诗的感情基调都与诗人的经历有关。当他没被重用时他有的是自信;当他位居高位时,他意得自满,豪迈大气;当他看见朝廷的丑恶之面时,他有的是伟岸的性格,蔑视权贵;当他因而遭人排挤而离开时,他也会抑郁、迷茫。 想要品味诗就必须了解诗人生平际遇乃至社会背景。想看懂它并不难,但只会得到一些肤浅的东西,毫无深意。当你真正去了解它,感受它,理解它时,得到的是无穷的感悟,是真谛。你甚至可以感到自己正在和诗人同呼吸,同悲欢,你理解他的感受,乃至会有想去安慰他的冲动。我们在欣赏诗,也在欣赏诗人,更亦在欣赏社会,我们乐在其中。 在读《蜀道难》时,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诗人那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令人入迷。 我被他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所深深吸引,他给我创造了一个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再加上它的浪漫色彩,使我如痴如醉。 想要真切地欣赏一个类别的诗,就必须同时欣赏其他派别的佳妙。 杜浦的《春望》会让人忧伤,战争让人们与至亲分离,背井离乡。孟郊的《游子吟》让人回想起母亲昔日的关怀,一阵暖意涌入心头…… 每一次欣赏都能有不同的感悟和悸动。 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我愿陶醉于这诗的魅力之中! 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朱光潜 8.写我与古诗之间的故事作文600字聆听诗人的声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古诗词的金光.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汇聚了多少文化的清泉.在文化的清泉中,诗人用他们的才学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篇,有的像镜子,反射出历史的光环;有的像春天的溪流,浇灌出心灵的花朵;有的像大河之水,呈现出壮阔的波澜.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了县令,“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归隐田园而不与世争,开荒南野际而守拙归园田.他,低头锄地耕菊花,抬头采菊酿诗酒,对酒当歌,能悠然下千言.此中的真意,也是欲辨已忘言.这就是陶渊明的声音,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自号五柳先生,难怪世人都羡慕五柳,能度过那淡泊的年月. 他,“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领略过直奔入海不复回的黄河水,也想像大鹏鸟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寂寞时会把月亮当做朋友月下独酌却对影成三人,想念朋友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游遍了大江南北和黄河两岸的李白,仕途上经历过严重的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他那奔放的性格,奔流的人生,奔腾的生活,就好似他笔下的江河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豪迈. 她,声声慢,一剪梅……淡淡的忧伤,“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饱经战乱,家破人亡,身在无能的宋朝,自愧为何不托生男儿,像岳飞一样去保家卫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生的苦水,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 回眸历史长河,古代诗人词人的声音在耳畔回响.“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虽然没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他们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一生也取之不尽.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永远是秋夜江上的一轮明月,而李煜的春花秋月不会了.啊,古诗古词,美不胜收,“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诗古词若流水,共叹人生皆如此.听,那潺潺的声音,永久,永久……。 9.以《我和诗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我和诗的故事我和诗的故事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这是唐代刘长卿《送士元》中的名句,我常常把它挂在口中,它总是能带给我不一样的人声境界。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妈妈打断了我的朗诵,问我是什么意思。当时我自信满满地说:"细雨打湿了我的衣服,我却看不见;闲花落在地上,我却看不见。”妈妈告诉我说:“恩,好,他其实还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它赞叹的是“细雨”“闲花”润物无声的无私奉献精神,你明白吗?”我似懂非懂,只是眨了眨眼睛,将这首诗再次朗诵。许久后我才明白,妈妈只是想告诉我恬静的人生,默默的耕耘,也如“细雨”“闲花”般。古诗是需要理解感悟的。 现在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带上灵魂看自然,细雨湿衣用心感,闲花落地须静观,便会发现,我们周围有许多的人和事都能拨动心弦。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款300万元支助178名贫困学生。当他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的本市工作者,没一个来看望他,被媒体披露后,丛飞却说:“不,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需要治病了。”丛飞身上不是具有来去无息的奉献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些诗句正是他的人生写照。 又如陶渊明放弃名利,隐居田园,过着闲适清贫的生活,给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以及许许多多的田园诗歌,当时间的巨轮隆隆辗过,至少在厚重的历史中留一行行车辙。恬静的人生也如“细雨”“闲花”。细雨润物馨香满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恬静的人生避开嘈杂,走进田野,过着温馨纯洁,少污浊的生活,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读唐诗,品人生,每一首诗总能带给人不一样的人生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