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的转变时期在

1.唐诗的变化时期是初唐、中唐、盛唐、后唐哪个时期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

诗歌的创作不仅古体、近体等各种形式及艺术技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作家和作品众多。《全唐诗》所收诗歌近5万首,作者2200余人,而且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无法比拟的。

唐代诗歌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也是整个唐代文学的一般划分。 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

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

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 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

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

“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 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

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盛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

盛唐大致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13-765)。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风格独具的诗人。

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比较有名的田园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写作边塞诗的著名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等。

成就最卓著的两位诗人就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达到了浪漫与现实诗歌创作的顶峰。 中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继续繁荣时期。

中唐大致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766-835)。这一时期作家众多,流派林立。

大历至贞元年间出现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元结、顾况等新乐府先驱的诗歌创作,以及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边塞诗创作。 贞元以后出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出现了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

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独具一格。 晚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衰落时期。

晚唐大致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灭亡(836-907年)。晚唐诗歌影响较大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二人有“小李杜”之称。

陆龟蒙、皮日休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但多具闲适淡泊的情调。此外,温庭筠、杜荀鹤、韦庄等都有一定的成就。

纵观唐诗的演化过程,这两个阶段不是完全不同的,具备第一阶段特点的诗歌在第二阶段中也找的到,反之亦然,但这并不能抹杀整体的特点。 唐代诗歌的演化过程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可以细化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1、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①,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②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

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 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

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

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

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③等。

3、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 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 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

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

2.唐诗的发展演变

唐诗的发展演变 唐诗,中国文学史上最绚烂的篇章,它像一颗熠熠生辉的繁星,闪耀在中华文学浩渺的苍穹中。

从它在初唐的产生,盛唐的发展,中唐的繁荣,直至晚唐的衰落,无数位伟大的诗人用他们毕生的心血,为我们奉献出了无法估量的优秀作品。 说到唐诗的发展演变,总体上应该划分为四个时期:初唐阶段,盛唐阶段,中唐阶段,晚唐阶段。

1.初唐 初唐贞观前期的诗歌反对浮靡文风,主张合南北文学之两长,而到了贞观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上官仪,他创作了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称为“上官体”,这些作品多为应制奉和之作,但笔法精细,绮错婉媚,又提出了诗歌对偶形式上的“六对”与“八对”之说,为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高宗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称霸诗坛,号称四杰。

他们的诗作一方面承袭齐梁遗风轻艳绮丽,另一方面力图突破宫体诗呈现出新的倾向和精神。他们热切要求抒写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与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

他们的诗歌创作,从宫廷走向市井和社会人生,由台阁应制扩大到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情感真挚。王、杨的五言诗,卢、骆的七言诗自觉地变革着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之后的初唐诗坛又陆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例如沈佺期和宋之问以及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和杜审言等诗人,他们醉心于诗歌声律的探讨,在南朝沈约、谢眺为代表的“文明体”基础上,发展到讲究平仄,悟出一定的平仄规律,从而完善并推广了律诗的声律,使近体诗成熟而广为流行。初唐期间也兴起了古体诗。

其代表人物陈子昂,张九龄以复古为号召,推崇建安文学,提倡正始文风,与初唐四杰,沈宋之近体诗相对立。他们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新理论,这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陈子昂高举“兴寄”与“风骨”两面大旗,致力于复归风雅。其《登幽州台歌》、《感遇》38首,以及张九龄的《感遇》12首、《望月怀远》等诗篇,语言质朴清刚,充满激越壮伟的气概和深沉忧愤的现实关怀,影响颇为深远。

其后,李白的创作、韩愈的散文、白居易之诗歌,皆承袭陈子昂的思想。初唐还有两位杰出的诗人刘希夷和张若虚,他们以孤篇著称于世。

刘希夷在《代悲白头吟》中写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抒发了对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表达了诗人独特而深刻的人生感悟。2.盛唐 盛唐诗歌大体上可分为四大流派,分别是: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李白为代表的咏怀古诗派;以杜甫为代表的爱国忧民诗派。

这个时期的诗歌风骨声律兼备,既表现了一种蓬勃向上、乐观自信、自由浪漫的精神,又表现了一种追求理想、以天下为己任的风骨。(1)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有孟浩然、储光羲、斐迪、常建、刘长卿、韦应物等著名诗人。

他们承袭东晋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风,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这些诗人或仕途受挫、隐逸以求精神解脱,或走所谓“终南捷径”,隐逸以求入仕。

他们的诗笔寄情山水,心惬田园,自然、宁静、空灵、禅悦、入画的境界成了他们诗歌的最高追求。代表诗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以动衬静使诗歌具有音乐美,以禅入诗、富于禅意与禅趣,这也是山水田园诗派诗歌的主要特点。

(2)以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有高适、李颀、崔颢、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著名诗人。他们采用乐府体裁来描写现实和社会人生,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对战争的反思,诗风雄浑、格调悲凉。

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和《出塞》铿锵悲壮;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崔颢的《黄鹤楼》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和高适的《燕歌行》等边塞诗,也以苍凉悲壮的诗风,铺展盛唐边塞风光与征战场景的长幅画卷,并在建功立业的热忱中反思战争,抒发征夫与少妇之间的离情别恨和相思之苦。他们将高昂的意气与冷峻的现实相结合,慷慨悲壮、哀婉动人。

(3)以李白为代表的咏怀古诗派。李白继陈子昂之后,提倡复古,作《古风》59首,手法多比兴寄托,抒发其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往往以寓言和咏史之形式抨击时政和腐败现象。

他的诗表现对理想的追求和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揭露、抨击朝政的昏暗,表现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自由生活的追求;对劳动者和广大妇女给予了深切的同情;歌颂自然山川之美;歌颂友情和爱情的真挚。他的诗作出神入化,充满瑰玮绚烂的浪漫主义色彩,被誉为“诗仙”。

(4)以杜甫为代表的爱国忧民诗派。杜甫一生处于剧烈动荡的社会之中,生活穷困不堪。

但他以自已的儒学家世传统自励,“穷年忧黎民”“济时肯杀身”表现出顽强的爱国救世的精神,并以仁政爱民的儒家思想从事诗歌创作。他忠实而沉痛地纪录了唐王朝经过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整个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用诗写历史和社会时事的重大事件,把诗和史结合起来,加重诗的沉重感,这是他对中国诗歌的一大贡献。他根据长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出《。

3.唐诗的发展分哪几个时期

人们将唐诗的流变划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

初唐,是指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前后约九十四年。这是唐诗的开创时期,即唐代诗人由最初承袭齐梁余绪到变革诗风,走出新路子的时期。这期间,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等,在转变诗风上起着重要作用;而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则完成了律体的建设,他们从不同方面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出现作了准备。

盛唐,是指玄宗开元至代宗永泰元年,前后五十二年左右。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顶峰。诗坛上百花吐艳,名家如林。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还有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都活动在这个时期。

中唐,是从代宗大历元年至穆宗长庆四年,这五十八年里,前三十年唐王朝处于大乱过后的萧条时期,诗坛上很不景气。而后,诗歌创作又出现活跃的景象,著名的诗人成群涌现:有发扬杜甫写实精神的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有开创奇险生新风格的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还有学习巴楚民歌的刘禹锡和借山水以抒幽愤的柳宗元,他们像夜空的繁星,各以自己的灿烂光辉,互相辉映,组成了一个璀璨美丽的诗坛,形成唐诗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晚唐,是从敬宗宝历元年至唐末,前后长达八十余年。随着国势的衰危动乱,风格面貌也有很大的变化。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在艺术上有一些新发展,但无论写忧国忧民,或写爱情生活,都有相当浓厚的感伤情调。唐末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在黄巢起义前后写的一些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感情激愤,锋芒尖锐,从他们的诗中,我们看见了唐朝国势摇摇欲坠的景象。

4.唐诗的发展分哪几个时期

答:唐诗的发展分四个时期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也是初唐有名的诗人,他是第一个举起诗歌革命大旗的作家。

在文风上,初唐时期的诗人作品中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已经从南北朝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中逐渐走了出来,开辟了新的世界。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田园诗派和高适、岑参代表边塞诗派。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处于低潮,后期则重现繁荣景象。前期代表诗人刘长卿、韦应物(山水诗,王孟余绪)、卢纶、李益(边塞诗,高适、岑参余绪)后期则出现“新乐府诗派”、“韩孟诗派”。

白居易、元稹领导了新乐府运动。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刘禹锡,李贺之诗也颇有成就。

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为夕阳返照时期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其中,李商隐和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5.唐诗的发展演变

唐诗的发展演变唐诗,中国文学史上最绚烂的篇章,它像一颗熠熠生辉的繁星,闪耀在中华文学浩渺的苍穹中。

从它在初唐的产生,盛唐的发展,中唐的繁荣,直至晚唐的衰落,无数位伟大的诗人用他们毕生的心血,为我们奉献出了无法估量的优秀作品。 说到唐诗的发展演变,总体上应该划分为四个时期:初唐阶段,盛唐阶段,中唐阶段,晚唐阶段。

1.初唐初唐贞观前期的诗歌反对浮靡文风,主张合南北文学之两长,而到了贞观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上官仪,他创作了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称为“上官体”,这些作品多为应制奉和之作,但笔法精细,绮错婉媚,又提出了诗歌对偶形式上的“六对”与“八对”之说,为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高宗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称霸诗坛,号称四杰。

他们的诗作一方面承袭齐梁遗风轻艳绮丽,另一方面力图突破宫体诗呈现出新的倾向和精神。他们热切要求抒写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与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

他们的诗歌创作,从宫廷走向市井和社会人生,由台阁应制扩大到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情感真挚。王、杨的五言诗,卢、骆的七言诗自觉地变革着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之后的初唐诗坛又陆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例如沈佺期和宋之问以及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和杜审言等诗人,他们醉心于诗歌声律的探讨,在南朝沈约、谢眺为代表的“文明体”基础上,发展到讲究平仄,悟出一定的平仄规律,从而完善并推广了律诗的声律,使近体诗成熟而广为流行。初唐期间也兴起了古体诗。

其代表人物陈子昂,张九龄以复古为号召,推崇建安文学,提倡正始文风,与初唐四杰,沈宋之近体诗相对立。他们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新理论,这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陈子昂高举“兴寄”与“风骨”两面大旗,致力于复归风雅。其《登幽州台歌》、《感遇》38首,以及张九龄的《感遇》12首、《望月怀远》等诗篇,语言质朴清刚,充满激越壮伟的气概和深沉忧愤的现实关怀,影响颇为深远。

其后,李白的创作、韩愈的散文、白居易之诗歌,皆承袭陈子昂的思想。初唐还有两位杰出的诗人刘希夷和张若虚,他们以孤篇著称于世。

刘希夷在《代悲白头吟》中写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抒发了对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表达了诗人独特而深刻的人生感悟。2.盛唐盛唐诗歌大体上可分为四大流派,分别是: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李白为代表的咏怀古诗派;以杜甫为代表的爱国忧民诗派。

这个时期的诗歌风骨声律兼备,既表现了一种蓬勃向上、乐观自信、自由浪漫的精神,又表现了一种追求理想、以天下为己任的风骨。(1)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有孟浩然、储光羲、斐迪、常建、刘长卿、韦应物等著名诗人。

他们承袭东晋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风,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这些诗人或仕途受挫、隐逸以求精神解脱,或走所谓“终南捷径”,隐逸以求入仕。

他们的诗笔寄情山水,心惬田园,自然、宁静、空灵、禅悦、入画的境界成了他们诗歌的最高追求。代表诗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以动衬静使诗歌具有音乐美,以禅入诗、富于禅意与禅趣,这也是山水田园诗派诗歌的主要特点。

(2)以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有高适、李颀、崔颢、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著名诗人。他们采用乐府体裁来描写现实和社会人生,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对战争的反思,诗风雄浑、格调悲凉。

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和《出塞》铿锵悲壮;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崔颢的《黄鹤楼》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和高适的《燕歌行》等边塞诗,也以苍凉悲壮的诗风,铺展盛唐边塞风光与征战场景的长幅画卷,并在建功立业的热忱中反思战争,抒发征夫与少妇之间的离情别恨和相思之苦。他们将高昂的意气与冷峻的现实相结合,慷慨悲壮、哀婉动人。

(3)以李白为代表的咏怀古诗派。李白继陈子昂之后,提倡复古,作《古风》59首,手法多比兴寄托,抒发其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往往以寓言和咏史之形式抨击时政和腐败现象。

他的诗表现对理想的追求和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揭露、抨击朝政的昏暗,表现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自由生活的追求;对劳动者和广大妇女给予了深切的同情;歌颂自然山川之美;歌颂友情和爱情的真挚。他的诗作出神入化,充满瑰玮绚烂的浪漫主义色彩,被誉为“诗仙”。

(4)以杜甫为代表的爱国忧民诗派。杜甫一生处于剧烈动荡的社会之中,生活穷困不堪。

但他以自已的儒学家世传统自励,“穷年忧黎民”“济时肯杀身”表现出顽强的爱国救世的精神,并以仁政爱民的儒家思想从事诗歌创作。他忠实而沉痛地纪录了唐王朝经过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整个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用诗写历史和社会时事的重大事件,把诗和史结合起来,加重诗的沉重感,这是他对中国诗歌的一大贡献。他根据长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

6.唐诗出现在哪一时期

中国诗歌史上的初唐时期,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开始,大致延伸至713年玄宗即位时。初唐诗歌本身并没有呈现出统一的风格:它只是结束了漫长的宫廷诗时代,缓慢地过渡到新的盛唐风格。在七世纪所发生的变化中,宫廷诗的传统处于中心。“宫廷诗”在这里特指南朝后期、隋及初唐宫廷的诗。虽然在此前后,宫廷中也作诗,但只有在五世纪后期及六七世纪,宫廷才真正成为中国诗歌活动的中心。在这一时期里,不但作于各种宫廷场合的诗篇在现存集子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就是那些写于宫廷外部的诗篇中,鲜明的“宫廷风格”也占了上风。

到了七世纪前半叶,宫廷风格日益变得矫揉造作、刻板严格;强烈的对立潮流得到了发展,或修正宫廷风格,或寻觅替代的诗风。随着诗人们越出宫廷诗所严格控制的题材和场合,诗歌的主题范围开始扩大。此外,宫廷诗严格的修饰技巧对于创作过程的刻板控制也减轻了。通过这些变化,加上其他一些方式,七世纪后期、八世纪初期的诗人在保留旧风格许多优点的同时,迈向了新的自由。

文学自由应该从反面加以定义:必须先有一个标准和惯例的背景,作为诗人超越的对象。从七世纪后期起,宫廷诗的各种惯例所发挥的正是这样一种功用:形成一组能够为较出色的诗人用来表达其自由的诗歌期待。八世纪中叶的诗歌,即盛唐诗,经常被描绘成“直率”、“自然”,然而这些特性从来不是文学的内在本性。盛唐诗歌之所以呈现出这些特性,是由于有七世纪诗歌作为比较的背景。

这本书研究的就是这些标准化的惯例,以及初唐诗人如何突破它们,如何学会利用它们为自己的目标服务。虽然这里的研究局限于初唐诗,但是这些同样的标准化惯例也形成了八九世纪诗歌的隐蔽背景。八九世纪的诗人甚至比初唐后期的诗人更善于运用这些惯例和传统,尽管他们并不喜欢初唐诗。他们赞美作于宫廷诗时代之前的作品,因为那些作品体现了“古风”。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上,他们依靠的仍然是发展于七世纪的处理法则。

八世纪对初唐诗的偏见持续了一千多年。直至目前,甚至在中国和日本,有关初唐诗的研究论著寥寥无几。现存的论著主要是关于个别诗人或声调格律发展的研究。较大部头的文学史著作通常只限于确认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及注意初唐诗风与南朝诗风的关系。没有人试图对这一时期进行广泛的、整体的探讨,或追溯此时期在诗歌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

这一研究不得不略去最有意思的两个诗集,即寒山和王梵志的诗,至少是其中写于初唐的部分。这一删略是很可惜的,但却是必要的,因为这两个集子中的作品离开诗歌传统的主流太远,而且在创作日期及作者归属方面呈现出许多问题,如果考虑这些问题,势必会偏离对这一时期实际的文学史问题的讨论。此外,也没有迹象表明他们的作品曾为当时的京城诗人所了解。另一位诗人王绩的作品,表面上看与寒山、王梵志的作品相似,却包括在这部书里,这是由于他的作品表现了对于宫廷诗传统的自觉排斥。我还将刘希夷和张若虚忽略不计,他们的作品准确地说属于八世纪初期,但他们却经常被误认为初唐诗人。

这里需要说明本书正文及译文的一些凡例。由于量度在诗歌中极少被精确运用,所以我随意地以英制不精确地代替汉制,例如将“一里”译成“一英里”。我保留了中国人计算年龄的体制,即婴儿一出生就是一岁。我还把中国的阴历纪年转换成大致的西历纪年,例如景隆三年十二月,准确地说已经进入710年,却仍然称为709年。

与任何试图包括大量资料的著作一样,我不得不保持最低限度的注释。对于诗中的典故成语,只有在对本书的论述有益,或必须了解诗篇的字面意义时,才加以解释。中国诗歌的文本往往是综合性的。如果有现成的校注本,如陈子昂的诗,我通常加以采用。(《文苑英华》所录经常是现存惟一的、最早的原始文本,但其质量众所周知是很粗劣的。在没有其他早期文本的情况下,我用(《文苑英华》的文字校正《全唐诗》,除非《全唐诗》纠正了明显的讹误。我所引用的本文,往往综合了数种原始资料。除非出现特殊的问题,我将不讨论各种异文。为了方便那些需要查找各种早期文本及其他未翻译诗篇的读者,我根据平冈武夫等编纂的《唐代的诗篇》,标出了《全唐诗》的编码数字。

7.诗歌由四唐演变为哪两个时期

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

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

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

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

“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

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