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镜

1.急求带“镜”字的古诗词或名人名言,越多越好~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镜于水,见面之容。――《墨子》

不自镜见。――《汉书·杜邺传》

诗有可解不可解,若镜花水月勿泥其迹可也。――《诗家直说》

镜,鉴也。――《玉篇》

镜,景也。――《说文》

明镜者可以察形也。――《大戴礼记·保傅》

以镜考己行。――《汉书·谷永传》

窥镜而自视。――《战国策·齐策》

对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不知明镜里。――唐·李白《秋浦歌》

如镜之新开。――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李世民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敬酒》

够了吗??

2.【《西北有高楼》原文赏析,】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敌意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此诗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诗人寻声而去,蓦然抬头,便已见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这高楼是那样堂皇,而且在恍惚之间又很眼熟:“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正是诗人所见过的帝宫气象.但帝宫又不似这般孤清,而且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楼影,分明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中.人们常把这四句所叙视为实境,甚至还有指实其为“高阳王雍之楼”的(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其实是误解.明人陆时雍指出,《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托”:“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古诗镜》).此诗即为诗人假托之“境”,“高楼”云云,全从虚念中托生,故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浮云”缥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那“弦歌”之声就从此楼高处飘下.诗中没有点明时间,从情理说大约正什夜晚.在万籁俱寂中,听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恐怕更多一重哀情笼盖而下的感觉吧?这感觉在诗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即杞梁殖.传说他为齐君战死,妻子悲恸于“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崔豹《古今注》).而今,诗人所听到的高楼琴曲,似乎正有杞梁妻那哭颓杞都之悲,故以之为喻.全诗至此,方着一“悲”字,顿使高楼听曲的虚境,蒙上了一片凄凉的氛围.那哀哀弦歌于高处的“歌者”是谁?诗人既在楼下,当然无从得见;对于读者来说,便始终是一个未揭之谜.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诗中将其比为“杞梁妻”,自必是一位女子.这女子大约全不知晓,此刻楼下正有一位寻声而来、伫听已久的诗人在.她只是铮铮地弹着,让不尽的悲哀在琴声倾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商”声清切而“多伤”,当其随风飘发之际,听去该有多么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回,大约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所描述的,已到了“幽咽泉流水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之境.接着是铿然“一弹”,琴歌顿歇,只听到声声叹息,从高高的楼窗传出.“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在这阵阵的叹息声中,正有几多压抑难伸的慷慨之情,追着消散而逝的琴韵回旋!这四句着力描摹琴声,全从听者耳中写出.但“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张庚《古诗十九首解》).读者从那琴韵和“叹”息声中,不正隐隐约约,“看见”了一位蹙眉不语、抚琴堕泪的“绝代佳人”的身影?但妙在诗人“说得缥缈,令人可想而不可即”罢了(吴淇《选诗定论》).当高楼弦歌静歇的时候,楼下的诗人早被激得泪水涔涔:“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人生谁无痛苦?但这歌者的痛苦似乎更深切、广大,而且是那样难以言传.当她借铮铮琴声倾诉的时候,难道不希望得到“知音”者的理解和共鸣?但她找到了“知音”吗?没有.这人世间的“知音”,原本就是那样稀少而难觅的呵!如此说来,这高楼佳人的痛苦,即使借琴曲吐露,岂不也是枉然--这大约正是使她最为伤心感怀、再三叹自的原故罢?但是,我们的诗人,却从那寂寂静夜的凄切琴声中,理解了佳人不遇“知音”的伤情.这伤情是那样强烈地震撼了他--因为他自己也正是一位不遇“知音”的苦苦寻觅者呵!共同的命运,把诗人和“歌者”的心连结在了一起;他禁不住要脱口而出,深情地安慰这可怜的“歌者”:再莫要长吁短叹!在这茫茫的人世间,自有和你一样寻觅“知音”的人儿,能理解你长夜不眠的琴声.“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长云!这就是发自诗人心底的热切呼唤,它从诗之结句传出,直身着“上与浮云齐”的高楼绮窗飘送而去.伤心的佳人呵,你可听到了这旷世“知音”的深情呼唤?正如“西北有高楼”的景象,全是诗人托化的虚境一样;人们自然明白:就是这“弦歌”高楼的佳人,也还是出于诗人的虚拟.缌的读者一眼即可猜透:那佳人实在正是诗人自己--他无非是在借佳人不遇“知音”之悲,抒写自身政治上的失意之情罢了.不过,悲愤的诗人在“抚衷徘徊”之中会生此奇思:不仅把自身托化为高楼的“歌者”,而且又从自身化出另一位“听者”,作为高楼佳人的“知音”而欷歔感怀、聊相慰藉--透过诗面上的终于得遇“知音”、奋翅“高飞”,人们感受到的,恰恰是一种“四顾无侣”、自歌自听的无边寂寞和伤情!诗人的内心痛苦,正借助于这痛苦中的奇幻之思,表现得分外悱恻和震颤人心.吴淇称《古诗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不知读者可有同感?。

3.诗歌中黄昏的意象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的相思情节 胡花 摘要: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起源于对太阳的崇拜,他的意象内涵最先在《诗经•君子于役》中确立为日暮相思的内容。

经过后世语言不断的丰富发展,黄昏意象相思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发展,到了唐宋诗词中,这个意象已经完全定型 。 关键词:黄昏意象 日暮相思 艰难追求 生命意识 时代气息 “音尘自此无因问,泪洒川波夕照明。”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惯常语,用黄昏意象的诗歌随手可拈,光盛唐诗歌中写黄昏意象的就有两百多首,可见古人是非常喜欢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那么,黄昏意象如何而来,又如何发展,包含了怎么样的情感内涵呢?这篇文章就此内容做一个全面的探讨。

( 一) 黄昏意象及其嬗变 黄昏,本来只是作为一个时间名词而出现在中国古书上的。《易经•随卦》云:“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响晦入宴息。”

这里“响晦”就是向晚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昏。在解释“黄昏”这个词时,《汉语大词典》上说:“日已落,天色尚未黑的时候。”

《大辞典》上说:“太阳将落,天色快黑时分。”在这里,黄昏只是一个冷冰的时间名词而已,并未赋予它任何人类的感情。

而最早赋予它人类感情的是《诗经•君子于役》。《诗经•君子于役》描写的是黄昏时分,思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期盼。

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到:“傍晚怀人,真情真景。”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说:“日落怀人,真情实况,描写如画。

晋唐人田家语诗,恐无此真实自然。”由此确立了思念主题为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从而开辟思妇怀人的写作主题。

清代的许瑶光在《雪门诗抄》中评论此诗说:“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自《诗经•君子于役》之后,中国古代文人多借助黄昏这个意象来表现思妇怀人的情感,而到唐代尤其如此。 在先秦文学特别是《诗经》《楚辞》中,黄昏意象的相思情感多半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例如《楚辞•九歌》中的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写的就是这种男女相思。

到两汉以后,这种相思内蕴得到扩展,已经不限于表现男女恋情,而且包含了游子征人对亲朋好友的乡思乡愁。比如吴迈远的《胡笳曲》:“日当故乡没,谣见浮云阴。”

许庭的《临江仙•咏柳》:“夕阳影里,愁煞宦游人。” 不仅相思这个主题的内蕴随时代而不断扩展,黄昏意象的其他内蕴也随着古人语言的发展,心理变化而不断得到充实,由最初的相思主题发展到《楚辞》里求索的主题,其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黄昏意象早不限于相思和求索这两大内容了,对生命的感悟对时世的领悟都是这个意象所包含的内容。

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不仅在内容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它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由《诗经•君子于役》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昏”的原始意象是起兴的作用。

人生于大自然中,则天地与我有情,自然中的草木鸟兽,日月山川及人为器物,都是先人以之入诗的素材,造成了自然鲜活中的混沌意象,外在自然景物引发了创作的因子,表现先民对纯粹自然美的普遍而深厚的感受,诗歌也自然起兴。《诗经.君子于役》对牛羊鸟等黄昏的自然景物描写是如此自然生动,面对此景,思妇怎不油然生情! 到《楚辞》之后,黄昏意象已由兴的作用转向隐喻象征作用。

诗人的愤怒与不满郁结于心,碍于外界压力,不能明白晓畅的抒发,只好借意象来委婉的表达,特别是对时空情境的感伤,对时间无法把握的惶恐有时间隔离的伤痛都只喜欢借黄昏的描写来表现。自古以来,时间和命运几乎都是相连的,作品中常见以时间更迭空间的转换来暗示生命的无常。

或以时间之流的不可抗拒,空间的变化来象征命运力量的可怕。例如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以“黄昏”这个时空意象暗示生命的无常,美好事物的无法掌控。

黄昏的隐渝性意象在唐代用得不是很多,李商隐是比较特别一个诗人。唐代最常见的黄昏意象是情感性意象。

这也得益于唐代语言的极度丰富,诗歌技巧的高度发达。在唐代诗人笔下,黄昏这个意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意象,他常常和春、秋、山、古道荒城、落花衰草等等枯败意象结合,旨在展示自然物与人化自然的盛时已过,凋敝满眼。

黄昏之景渗透了无限伤心,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痛苦不堪的心境,诗人之情与黄昏之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岁月悠悠,历史上的杰出诗人名士都随风而逝了,可是他们在夕阳黄昏下的吟唱却千古不衰。黄昏作为一个带有浓郁的伤悼气氛的意象被广泛的使用,深入人心。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昏意象表现出的日暮途远的艰难追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人深深受到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投入到政治进取上。而黄昏作为时不我待的参照物,催动着诗人惜时进取。

《离骚》:“吾令曦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诗歌中,屈原通过。

4.描写朋友的诗

1、《知音者诚希》唐代:韩愈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译文:世上能了解自己的人实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使我不忍心与你分别。

离别前的夜晚,我们能携着手走啊走,夜深了,我们仍踏在满地皎潆的月光中谈心。 2、《绝句送巨山》宋代:刘子翚 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译文:两年来,您托身借居在这福建山中的庙里,如今忽然转念,要离开这儿,前往浙江。

明月不知您已经离去,深夜还是悄悄地照进您书房的小窗。 3、《临行与故游夜别》南北朝:何逊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译文:多年来,我们一起共事,情好谊笃,如今即将与你们分别了,让人怎能不感伤。我这一去犹如东流的江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

夜晚湿冷的雨滴,淅沥落在空旷的台阶上,室内三杯两盏淡酒,促膝话别,彻夜不眠,不知不觉间曙色已跃上窗头。只好放下各自手中的杯盏,何时咱们还能像现在这样把酒尽欢。

扩展资料: 1、《知音者诚希》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喊出一声感慨,叹人间知音难觅,其势如飞瀑直下,让人直觉晴天闻雷,立刻惊警。在这句诗里,诗人采用典中典之法,首先化用了南朝文人刘勰之语。

诗人又溶人了春秋战国时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识知音的典故。伯牙所念,子期心明。

俞伯牙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雄伟屹立于天地之间的人格形象,像大海一样浩渺纵横于宇宙之间的胸襟气度,而钟子期的情操和智慧,恰好同他产生了共鸣和契合,于是二人成了知音。 然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

诗人溶入此典正是为抒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词)之慨。这典中之典,不仅让这句诗内容大大增量,而且还让诗人感慨的语气大大加重。

特别是这样的诗句出自韩愈这样一个在政坛和文坛上均属顶级人物之口,再联想到他独特的身世和遭遇,就更觉得这一声感慨有雷霆万钧之力。 这首诗写诗人与知心朋友孟郊不忍离别,只好踏着满地的月色,彻夜相叙。

道出知音难寻,依依惜别之情。寥寥四句诗,写出惜别情感,生动真切,极富感染力。

2、《绝句送巨山》赏析 作者面对对朋友的离去,流露出浓重的悲伤。 前两句直写,说张巨山在福建住了两年,如今要离开福建,前往浙江。

“二年寄迹闽山寺”,表面全写张巨山,实际上带出自己与张巨山在这两年中过往密切,引出对分别的依依不舍。次句写张巨山离开,用了“一笑翻然”四字,看上去很洒脱,其实是故作达语。

张巨山离开福建去浙江,既非回乡,又不是仕宦升迁,此次离别,肯定愁多欢少,因此诗人写他洒脱,正带有不得已处,加强自己对离别的不快。 三、四句转换角度,以虚拟笔法,想像张巨山走后,人去楼空的情景,寄托自己对他的深情与怀念。

书房依旧,但是人走了,如果是直写,便索然无味。历来诗人都喜欢通过明月来寄寓自己的情思,如李白“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都是如此。

刘子翚这首诗也借明月来说,强调明月仍然照进书窗,增加冷漠的气氛,同时通过无情的明月表现多情的举止,衬出人的多情,等于说自己日后见到空空的书房,将更加为眼前的别离而惆怅。这样一转折,加深了诗的底蕴,把情感也表现得更为丰富。

3、《临行与故游夜别》赏析 公元507年(天监六年),何逊迁建安王水曹行参军,兼任记室,深得萧伟信任,日与游宴。今从镇江州,将与故游离别,自然无限惆怅。

故开头两句便说:“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历稔”,多年也。

“群匹”,即指故游诸人。共事多年,追随左右,情好谊笃,不忍遽别。

时萧伟任扬州刺史(治所在今南京),何逊亦在刺史幕中。南京濒临长江。

长江之水西天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正如古乐府《长歌行》所吟咏的那样:“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诗人不禁睹物起兴,发出深沉的喟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这尚是虚拟。

而眼前实景更是伤人怀抱:室外夜色深沉,雨声淅沥。酷热的夏夜,如果来一阵滂沱暴雨,带来些许凉意,或许可以冲刷掉离人的愁思,减轻一点人们的痛苦。

却偏偏不是!这缠绵夜雨,点点滴滴,打在人踪寂寥的空阶之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空”字,增加了无限凄凉。 而室内灯光朦胧,离筵草草,三杯两盏淡酒,怎抵它离恨别愁!促膝话别,彻夜不眠,完全忘记了时间,曙光暗淡了灯光,方知东方之既白。

一个“晓”字,潜藏着无限离别深情。叶矫然说:“何仲言体物写景,造微入妙,佳句实开唐人三昧。”

(《龙性堂诗话》初集)而“夜雨”两句,正是这样的佳句。茫茫夜色,点点细雨,淡淡灯光,给这故游夜别的场面笼罩上一片浓重的感伤色彩。

难怪陆时雍评此二句曰:“惨甚!闲闲两语,景色自成。” 又曰:“‘林密户稍阴,草滋苔欲暗’,细写得幽;‘薄云岩际出,残月波中上’,轻写得妙;‘解缆及。

5.带有“镜”的诗词

01、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02、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李白

03、

“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杜甫

04、

回乡偶书2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05、

李白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06、

书愤 三首(二首都有镜)

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其二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其三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07、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

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

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08、苏轼的诗词里肯定也有

……………………

……………………

6.描写镜子的古诗词有哪些

破镜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佳人失手镜初分,何日团圆再会君?

今朝万里秋风起,山北山南一片云.

咏镜

年代:【唐】 作者:【骆宾王】

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

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

览镜

年代:【唐】 作者:【刘希夷】

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

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

咏镜

年代:【唐】 作者:【张说】

宝镜如明月,出自秦宫样.隐起双蟠龙,衔珠俨相向.

常恐君不察,匣中委清量.积翳掩菱花,虚心蔽尘状.

倘蒙罗袖拂,光生玉台上.

古镜

年代:【唐】 作者:【沈佺期】

莓苔翳清池,虾蟆蚀明月.

埋落今如此,照心未尝歇.

愿垂拂拭恩,为君鉴玄发.

秦镜

年代:【唐】 作者:【仲子陵】

万古秦时镜,从来抱至精.依台月自吐,在匣水常清.

烂烂金光发,澄澄物象生.云天皆洞鉴,表里尽虚明.

但见人窥胆,全胜响应声.妍媸定可识,何处更逃情.

昏镜词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旧镜

年代:【唐】 作者:【鲍溶】

婵娟本家镜,与妾归君子.每忆并照时,相逢明月里.

春风忽分影,白日难依倚.珠粉不结花,玉珰宁辉耳.

心期不可见,不保长如此.华发一欺人,青铜化为鬼.

良人有归日,肯学妖桃李.瑶匣若浮云,冥冥藏玉水.

侍儿不遣照,恐学孤鸾死.

古镜歌

年代:【唐】 作者:【周匡物】

轩辕铸镜谁将去,曾被良工泻金取.

明月中心桂不生,轻冰面上菱初吐.

蛟龙久无雷雨声,鸾凤空踏莓苔舞.

欲向高台对晓开,不知谁是孤光主.

破镜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玉匣清光不复持,菱花散乱月轮亏.

秦台一照山鸡后,便是孤鸾罢舞时.

古镜

年代:【唐】 作者:【李群玉】

明月何处来,朦胧在人境.得非轩辕作,妙绝世莫并.

瑶匣开旭日,白电走孤影.泓澄一尺天,彻底寒霜景.

冰辉凛毛发,使我肝胆冷.忽惊行深幽,面落九秋井.

云天入掌握,爽朗神魂净.不必负局仙,金沙发光炯.

阴沉蓄灵怪,可与天地永.恐为悲龙吟,飞去在俄顷.

方镜

年代:【唐】 作者:【贾岛】

背如刀截机头锦,面似升量涧底泉.

铜雀台南秋日后,照来照去已三年.

年代:【唐】 作者:【罗邺】

昔岁相知别有情,几回磨拭始将行.

如今老去愁无限,抱向闲窗却怕明.

古镜词

年代:【唐】 作者:【贯休】

我有一面镜,新磨似秋月.上唯金膏香,下状骊龙窟.

等闲不欲开,丑者多不悦.或问几千年,轩辕手中物.

镜诗

年代:【南北朝】 作者:【庾信】

玉匣聊开镜.

轻灰暂拭尘.

光如一片水.

影照两边人.

月生无有桂.

花开不逐春.

试挂淮南竹.

堪能见四邻.

览镜偈

年代:【宋】 作者:【宗泽】

览镜影还在,掩镜影还去.

试问镜中人,却归什么处.

磨镜

年代:【宋】 作者:【陈耆卿】

蠹蚀宁堪久,挂揩长恨迟.

浮云手底尽,明月眼中移.

鉴垢浑能治,心尘不解医.

休云磨者贱,此百主人师.

7.关于“镜子”的古诗词有哪些

1、《以镜赠别》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人言似明月,我道胜明月。

明月非不明,一年十二缺。

岂如玉匣里,如水常澄澈。

月破天暗时,圆明独不歇。

我惭貌丑老,绕鬓斑斑雪。

不如赠少年,回照青丝发。

因君千里去,持此将为别。

2、《秋浦歌·其十五》

年代:唐 作者: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3、《黎阳寄姚合》

年代:唐 作者:贾岛

魏都城里曾游熟,才子斋中止泊多。

去日绿杨垂紫陌,归时白草夹黄河。

新诗不觉千回咏,古镜曾经几度磨。

惆怅心思滑台北,满杯浓酒与愁和。

4、破镜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玉匣清光不复持,菱花散乱月轮亏。

秦台一照山鸡后,便是孤鸾罢舞时。

5、照镜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

岂复更藏年,实年君不信。

8.诗句中带有‘镜’和‘涛’的诗句有

带有‘镜’和‘涛’的诗句:

1.一镜银涛三万顷

2.镜水波涛滤得清

3.涛白镜光见

《过太湖石塘三首》其一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才转船头特地寒,初无风色自生湍。

堤横湖面平分白,水拓天围分外宽。

一镜银涛三万顷,独龙玉脊百千蟠。

若为结屋芦花里,月笠云蘘把钓竿。

上李益庶子

(唐·王建)

紫烟楼阁碧纱亭,上界诗仙独自行。

奇险驱回还寂寞,云山经用始鲜明。

藕绡纹缕裁来滑,镜水波涛滤得清。

昏思愿因秋露洗,幸容阶下礼先生。

赠会稽尉

(明·黄廷用)

夜雨清烦暑,燕河长碧流。柳堤夹道上,花邑大江头。

涛白镜光见,峰青宝气浮。为探神禹穴,司马欲东游。

9.关于“镜子”的古诗词有哪些

1、《以镜赠别》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人言似明月,我道胜明月。

明月非不明,一年十二缺。 岂如玉匣里,如水常澄澈。

月破天暗时,圆明独不歇。 我惭貌丑老,绕鬓斑斑雪。

不如赠少年,回照青丝发。 因君千里去,持此将为别。

2、《秋浦歌·其十五》 年代:唐 作者: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3、《黎阳寄姚合》 年代:唐 作者:贾岛 魏都城里曾游熟,才子斋中止泊多。

去日绿杨垂紫陌,归时白草夹黄河。 新诗不觉千回咏,古镜曾经几度磨。

惆怅心思滑台北,满杯浓酒与愁和。 4、破镜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玉匣清光不复持,菱花散乱月轮亏。

秦台一照山鸡后,便是孤鸾罢舞时。 5、照镜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

岂复更藏年,实年君不信。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