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王秀梅与诗经

1.刘毓庆与李蹊的《诗经》与程俊英的《诗经译注》谁的更好些

刘毓庆与李蹊的《诗经》:

首先这个版本的诗经做到了全文收录。一般网上和书店找到的诗经都是精编版缩略版什么的,很少能够找到全文的。这个版本就是全文的诗经,这个很好。

其次是注释方面有生僻字的注音,方便诵读;字词方面的解释也尚且可以。

然后是每一首诗后面的注释, 这个解释可以参考一下,但是不能迷信。

最后就是诗歌的翻译,这个做的不是很好。都是翻译的跟现代白话诗一样,美感不够。

另外,印刷和装帧都不错。

程俊英的《诗经译注》:

首先, 插图古朴有味,不浮夸。译文用淡淡的红色,典雅端庄。

注释译文都比较简单,生僻字注音少。 装帧纸张都有点毛躁。

综上,推荐刘毓庆与李蹊的《诗经》

2.赠刘景文是不是出自诗经

《赠刘景文》不是出自《诗经》。

原诗:

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 (宋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简析:

这首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刘寔与梁上君子的古诗文翻译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1)于梁上。实阴(2)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3)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4)陈实与梁上君子。”儿孙曰:“孰(5)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9)罪。实徐(6)谕(7)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8)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10)县无复盗者。

1、栖:躲藏。

2、阴:暗中。

3、夫:发语词,无实义陈实与梁上君子

4、斯:这样。

5、孰:谁。

6、徐:缓缓地,慢慢地,这里有认真的、严肃的意思。

7、谕:使……明白。

8、省:反省。

9、归:承认。

10、一:整个。

11、岁饥民馁:当时荒年,百姓饥饿。

12、盗:小偷

陈实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那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有一个小偷晚上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陈实在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坏的,只是习惯了成为习性,就到了这个地步。”儿孙说:“是谁?”陈寔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盗贼很吃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陈实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的人,应该反省自己,做好事。”陈实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从此整个县中再没有小偷了。

4.《诗经•小雅》里〈鱼藻之什〉与〈都人士之什〉的是什么关系

抄书:

现存诗经三百零五篇,所谓诗三百,乃就其成数而言。但就诗经的篇目看,却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小雅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注]六篇被认为是用笙管吹奏伴唱的笙诗。毛传认为,笙诗原是有词的,后来失传了。朱熹诗集传认为,笙诗原为乐曲名,在演唱时以笙插入伴奏,原是有声而无词。这两种说法,至今尚无定论。因现存诗经实为三百零五篇,故相信朱说的较多。唯时代相隔久远,而又史无确据,争论下去,似无多大意义。

诗经三百零五篇,分别编排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分十五,共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小雅,共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四十篇。

国风诗篇,按国别加以编排。雅颂诗篇的编排,则以十篇为一组,以每组篇首的篇名为组名。如小雅从鹿鸣到鱼丽十篇,就称为鹿鸣之什。大雅从文王到文王有声十篇,就称之为文王什。周颂从清庙到思文十篇,就称为清庙之什。十篇以上带有零数的诗篇,不另立篇什,就编排在最后一组篇什内。如小雅从鱼藻到何草不黄有十四篇诗,瓠叶以后四篇就编排在鱼藻篇什之内。……这种以十篇为组的编排方式,也许有其翻检阅读的便利,从篇什与篇什之间,篇与篇之间看,也容或有某些相似相近之处;但作为组诗,似乎看不出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以上节录自 诗经导读/陈子展、杜月村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1 4、5页

[注] 原文如此。另,在《小雅》另一版本中有:“鹿鸣之什,南陔之什,彤弓之什 ,祈父之什,小旻之什,北山之什 ,桑扈之什 ,都人士之什” 。这八部分编排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在南陔之什,有名无词。

由此看出,“某某之什” 编排的不确定性。伍、什是中国古代的计数单位,在这里只是数词变成名词。 “某某之什”,即某某等十篇诗。?相似的有古代军队中的什长,即十夫之长。

猜想现存的诗经是先秦形成,在汉代或更晚编辑的,故版本较多,“某某之什”所含篇章有变化。但同一篇章的内容变化似很小。

两种版本的《都人士》应是同一篇章。

两种版本的《都人士》有差异吗?

5.诗经中有陈有琴的句子

首先,诗经中没有既有“陈”又有“琴”的句子。

分开来说:

“陈”字在先秦时期做地名与姓氏还是比较常见的,反而做动词陈述,陈列讲却比较少用。“陈”做陈列讲,在《周礼》(周公旦著)中有“展器陈告备。——《周礼·肆师》”这样的句子,算是最早的陈做动词的用法之一。而做陈述讲,在屈原的《离骚》中有“跪敷衽以陈辞兮。——屈原《离骚》”的句子。但在诗经中,只有做名词出现,就在著名的《击鼓》一篇当中。

《击鼓》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琴”字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可就不低了,作为当时一种广为使用的乐器,琴可以说出现在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追女孩要弹琴,交朋友要弹琴,高兴了也弹琴,让我们感觉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一种音乐的诗意。诗经中出现“琴”的句子句子如下。

《关雎》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女日鸡鸣》

琴瑟在御, 莫不静好。

《鹿鸣》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常棣》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鼓钟》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罄同音。

《车舝》

四牡騑騑,六辔如琴。

诗句具体的意思我就不一一解释了,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