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诗经》除外《楚辞》,它与《诗经》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起源。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至19世纪,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 2.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诗经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大雅”、“小[1]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怪”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诗经》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编集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③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这主要是为了反映民情,考察政治得失,最终用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也正是《汉书·文艺志》里说:“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还有朱熹在《诗集传》也说过:“诗”是“诸侯采之贡于天子”。而且在《汉书·食货志》、《礼记·王制》、《晋语六》也有类似的记载。 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 《 国风 》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思想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 是《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彪炳千古的长篇自传体政治抒情诗。全诗深刻表现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及其与楚国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倾吐了他的心理痛苦与傍徨,他对故土的热恋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成为气壮山河的人间正气。《离骚》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情绪激昂、格调高亢,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他还善于娴熟地利用神话传说的材料,驰骋想像,其中天界的巡游,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此类描写的经典篇章。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对后世的咏怀诗、咏史诗、怀古诗产生巨大的影响。 3.世界上最早的诗没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已经不能考证了,但有文献记录的世界上最早诞生的诗歌是古埃及的《亡灵书》。 金字塔是古埃及历史的象征,《死人之书》则是世界文学中最早的书面文学。这两样表面上看起来是毫不相干的事物,其命运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古埃及的产物,都反映古埃及人的思想、信仰、生活、智慧、力量和高度的文化。 《亡灵书》,又名“死人之书”,这部人类最早的诗歌汇编,不是写给活人看的,而是为人死后的灵魂所用的。原来,古埃及人认为人生并不以现世为限,相信人死后,亡灵必须经过一段下界生活,经受种种考验,合格者才能重见阳光,进入天国,得到再生的机会。因此,古埃及人一方面十分重视尸体保存,死后用香料涂抹尸体,制成木乃伊,用麻布包好,放在古棺里;另一方面也很重视对人死后的生活指导,人们往往为死者准备好整套的读物,这就是《亡灵书》的由来。这样说,《亡灵书》实际上是人们为死者准备在下界旅行的指南和备亡录呢。它是用象形文字书写在草纸卷上的。这种 《亡灵书》有的是放置于一个特制的匣子中,有的是放在棺椁里,也有的是与木乃伊裹在一起的。 《亡灵书》中最早的创作,是公元前3500年时的作品,大部分则是公元前2000年到前1800年间的中王朝时期的诗歌。它并不是宗教经典,每卷内容也不完整、统一。若综合起来,它的全部内容可分140章。它的结构松散,章与章之间没有有机的思想联系。 《亡灵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有对神的颂歌与对魔的咒语,有恳求神的赦免的悔罪诗,有的诗指示亡灵如何接受神的裁判,有的诗告诫死者燃火来抵御恶神塞托的迫害等等。 而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诗歌是诞生于尧帝时期的《击壤歌》,约诞生于公元前2400年。 4.最早的诗歌总集是YES! 中国能够有确切历史记录,为世界所公认的历史是周朝,(之前的夏朝、商朝近乎远古神话,在西方及日本历史学界看来尚属于混沌状态,不确切。) 而《诗经》就是从西周开始的, 中国诗歌最早起源于远古先民们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举重劝力之歌。如,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载于《吴越春秋》,相传是上古炎黄时期的诗歌,内容记载了当时人们的劳动情景。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 这500多年的时间中,我国古代诗歌取得了卓越成就。产生于这一历史时期的《诗经》,共收存诗歌305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以下为百科中介绍的《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 5.最早出现的诗歌诗最早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语见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另外,《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的本名(西汉时期《诗》被命名为《诗经》)。 6.我国最早的诗歌是一般我们从教科书上获得的知识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么许多人因此而认为最早的诗应该就是收入总集中的第一首《关雎》。其实,有文字记载的还有更早的诗,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八个字,是二言诗,诗名为《弹歌》,是一首远古时期的古歌谣。此诗在《吴越春秋》里曾有记载,清代文人所编写的《古诗源》中亦收入了这首诗。 《弹歌》全诗如下: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宍。 这个“宍”字是古字的“肉”字。 诗中原意是:断竹——就是把竹子断开,续竹是把竹子用皮子或绳子连接起来做成弓,飞土,就是用土捏成弹丸,逐宍(肉),就是用做成的弹弓去打猎。 看来这首诗,是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诗歌作品。 7.我国的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有多少年的历史《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诗经》是经典的经典,唐人在诗歌理论和创作上推崇《诗经》,独标风雅比兴,即刘氏所谓“唐代特异拟经之风”在诗歌中的彰显,这一现象已为学者熟知。就鉴赏而言,历代诗论中,有一非常特殊的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宋代以后的学者,在品鉴唐诗的时候,每每与《诗经》相比附,揭示两者的渊源关系。 而对其他时代的诗歌却非如此普遍。明代杨慎深谙三昧:“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远矣。匪惟作诗也,其解诗亦然。且举唐人闺情诗云:‘袅袅庭前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即《卷耳》诗首章之意也……又云:‘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即《卷耳》诗后章之意也”。 (《升庵诗话》卷八)与宋诗相比,杨慎不仅揭示了唐诗与《诗经》的神似之处,说明唐人以《诗经》为模范的实践的成功,而且,指出了唐人“以作诗来解《诗》”的诗性的或艺术的阐释形式。这是唐代《诗经》学“诗化”的又一典型案例。以唐诗来解说《诗经》,为我们研究唐代《诗经》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 扩展资料: 唐代《诗经》学诗化的过程,不仅融进了唐诗的血液,而且参与了对盛唐气象的**: 其一,唐诗正统化。唐代《诗经》学由经学转进为诗歌,儒学蓬勃向上的功业观使得唐诗得到当时社会以及后人的普遍认同。 其二,诗人文儒化。唐代从经、文对立两分(孔颖达、李白),到文儒合一(杜甫、韩愈),经、史、文统一于儒学,儒学范围进一步扩大。初唐经学家与诗人往往不能兼得,但是中晚唐以后却逐渐改观。 其三,官僚诗人化。诗歌正统化,作诗不单是时尚,也是走向仕途必备的技能,诗人成为官僚的基本标识。 其四,诗学范畴化。唐代以标榜风雅、比兴、六义为核心的范畴运动,是《诗经》学诗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唐代诗学范畴化的必然。 其五,诗人群体化。诗赋取士,《诗经》“可以群”的功能在唐代复盛,激发诗人的兼济之志,促成了唐诗的开放性、功业性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唐代《诗经》学和唐诗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