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八股文的诗句成语

1.关于八股取士这一制度有关的成语诗词等

范进中举

“头白空摩八股文,何能私塾接青云?夏侯著有藏书令,要使山中扩见闻。”

明末 顾恒 在考场墙上奋笔题诗:

八千科举尽元魁,吾亦随行挨进来。

苦恼文章逐气答,囫囵文章没头猜。

号房缺瓦常防漏,蜡烛钉签不住歪。

我第三官真造化,宗师竟不取遗才。

清《时文叹》

读书人最不济。烂八股,一堆泥。原来只为求生计,谁知道变成了坑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认为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传四史,是何等文章?汉高唐宗,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书店买,新科利器。读起来肩高背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他骗得了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2.关于八股取士这一制度有关的成语诗词等

范进中举 “头白空摩八股文,何能私塾接青云?夏侯著有藏书令,要使山中扩见闻。”

明末 顾恒 在考场墙上奋笔题诗: 八千科举尽元魁,吾亦随行挨进来。 苦恼文章逐气答,囫囵文章没头猜。

号房缺瓦常防漏,蜡烛钉签不住歪。 我第三官真造化,宗师竟不取遗才。

清《时文叹》读书人最不济。烂八股,一堆泥。

原来只为求生计,谁知道变成了坑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

便认为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传四史,是何等文章?汉高唐宗,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书店买,新科利器。

读起来肩高背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

就教他骗得了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3.关于八股文的资料急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 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 以称八股文。

“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 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 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 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 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不过写法或偶 或散,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 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此 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前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 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 ①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

其中 又分大题、小题两类。乡试、会试多用大题,题意比较 完整。

又分连章题、全章题、数节题、一节题、数句题、单句题等等。童试多用小题,题意都不完整。

由于童试 场次多,只考《四书》义,不考《五经》义,而又要避 免重题。经历几百年后,完整的句子已不够用了。

考官 便想方设法出怪题、难题,乃至不惜割裂原意,将上下 两章、两节互不相关的文句合为一题,或各取半句凑成 一题,叫做截搭题或冒上题、承下题、上全下偏题、上 偏下全题等等。考生只好生拉硬扯,缀合成文,近乎文 字游戏。

②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历代解经之作 很多,科举考试只用程朱一派。

《周易》依程传朱学本 义,《尚书》依朱熹学生蔡沈传,《诗经》依朱熹《诗集 传》,《春秋》依胡安国传,而以《左传》为本事,《礼 记》依陈□集传,《四书》依朱熹集注。考生行文命意, 必须就题阐释,依注作解,不得擅自生发,独出新论,毫 无独立思考的余地。

八股文还要求代圣人立言。如题目 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门人的话,则必须模拟 语意,即使是阳虎、荷□丈人、齐人妻妾等各类人物,也 要设身处地,肖其口吻。

只有记事题和连章题不用模拟 口气。 ③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 成。 破题——以二句散行文字,将题目字面意义破释。

承题——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将破题中紧要之意, 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晓畅。要求明快关连,不可 脱节。

起讲——又叫小讲、原起,以散行浑写题意,笼罩 全局。 入题——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作用是从 上文引到本题。

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 或八九句双行文字,开始发议论。

两扇句式必须相同,要 求相对成文,形成排偶。中股、后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内容 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须尽情发挥,进一步搜剔题中正 反神理奥妙,要求锁上关下,轻松灵活,宜虚不宜实。

后股——又叫后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作用 是畅发中比所未尽,或推开,或垫衬,要求庄重踏实,振 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双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 句。

用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大结——为全文结束语,散行,不一定用对偶。

不 用圣贤口气,可以发挥己意。明人大结每及时事,往往 多触讳忌,清代废去,改为三、四句收束。

又叫收结或 落下。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

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 《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

清 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 有格式。

八股文虽有大量排偶,却不是骈体文,不用四六句 式,不求押韵,不事藻饰。通常禁用类似诗赋中的形容 描写夸张华丽词语。

虽然属于议论文,都不许引证古史, 不许巧设比喻。严重束缚思想感情,文章寡淡无味。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 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

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 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得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 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不论公私文书、文 史著作,记事、抒情、说理,都无法采用八股形式。因 而人们把它比作敲门砖,中试之后,就弃之不顾。

其弊 病是十分明显的。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 深恶痛绝。

它最后终于被废弃,是历史的必然。

4.关于:八股文

你好!

明朝时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但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之为“八股文”。 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每四股中还要求“一正一反,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形成对偶排比。 这种文章完全套用古人思想,毫无新意,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顾炎武讥之曰:“代古人语气为之”,生气全无。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