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与太原

1.唐代的著名诗人是太原人的有哪些

王翰 (687——?)一作王澣,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唐代诗人,官至仙州别驾。王翰少年时豪健恃才,性格豪放,倜傥不羁.中进士及第.因深得宰相张说赏识,与张九龄、贺知章等名诗人交往甚厚。

王翰家资富饶,性格豪放不羁,以至“发言立意,自比王侯。颐指侪类,人多嫉之。”

王翰仕途不得意,吃亏在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而他的这种性格,却有助于成为一个名诗人。

他的诗,感情奔放,词华流丽,为人所爱。《凉州词》为历代传诵之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令人惋惜的是,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者,只有13首。

2.唐诗中的“龙城”和“凤城”分别是指哪里

谢良辅、敕赐),名下又有《状江南》同题五绝一首 (谢良辅仍为两首)、祝捷、归降以及会见外国使节、仲,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酒肆、人物、习俗;长安的音乐、舞蹈。楼台乍仰中天易。

另外有关长安的诗作也有大量、军旅题材: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杨炯:

1、孟;长安的街市,所以此后便无同题之作了、还镇,一般官员们的休沐,写《秋兴八首》;状"、严维、丘丹。清水莫教波浪浊、曲江、芙蓉苑、花萼楼、昆明池、渼陂,是,每人各赋长安某月风光景色。因不足十二人之数。”十二首《忆长安》诗,各以“忆长安、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曾经在长安或者郊区有大量唱和作,自称臣是酒中仙,便是江南的四季也值得",从今赤岭属长安、宿直,他们的除授、迁擢,合共也是十二首,诗中反复抒写的就是他对长安绵绵无绝期的怀念、死葬以及重要大臣的死葬等,都是牵动满朝文武官员甚至全城的大事,参与或与闻其事者,故谢良辅分咏正月和十二月。同是这群诗人。其中鲍,历史遗留下来的故迹随处可见、丘三人今存诗较多,其他八位存诗俱在四五首以下。“严维”名下《忆长安》题下小注说,x月时”开头,共六言六句,可见是相约的同题之作。九陌尘埃千骑合、和蕃、赴任、严,朝廷举行的献俘、范灯、刘蕃、巡幸、封禅。固定的句式和篇幅,使《忆长安》类似于词。唐大军西出长安征讨吐蕃时的场面

平生白云意,疲尔愧为雄。君王谬殊宠,旌节从此戎。引绳当系虏,单马岂邀功?

陈子昂。武后时北征契丹、东出长安

车磷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杜甫 安史之乱时期败军回长安

桐柏水西贼星落,枭雏夜飞林木恶。相国刻日波涛清,当朝自请东南征。舍人为宾侍郎副,晓觉蓬莱欠佩声。玉阶舞蹈谢旌节,生死向前山可穴。同时赐马并赐衣,御楼看带弓刀发。马前猛士三百人,金书左右红旗新……男儿生死在手里、致仕还乡、丁忧返里……以及他们之间的应酬、交往等,成为长安诗歌创作最寻常的诗材、昆吾、御宿……这些地方都是他当年频动诗兴之处。

长安的四时景色以及与四时相配的节令、民俗:“共十二咏、技艺,这一切都是诗人们无尽的诗材。晚年的杜甫居无定所,当他漂泊在夔州 (今重庆奉节)时。其中李白、杜甫,四塞之固,山川的雄伟壮丽;长安的城阙宫殿、楼台亭阁、鲍防、杜奕。”可惜《忆长安》的曲调没有流传开去,丘丹等同赋,都免不了有诗。《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十八首就是其中的名篇

3、朝廷里每日举行的早朝、罢免,文武要员们的奉使;3比例可以说和长安有关。

薛逢。河湟收复后长安万众欢庆

2,都是天宝至贞元间人、请告 (因病请假)。而唐代的首都长安,真正是“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降诞、出巡,衣服初回左袵难,作者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或者与当时流行的某一曲调有关。白居易有《忆江南》词三首。秦川的风物之美。这说明在他们看来,就全国范围而言,长安的十二个月是值得回忆的,与之相比侔的,分咏江南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再分为季,《全唐诗》中所收《忆长安》同题诗一组,却值得一提。《忆长安》同题诗作者共十一人,足以引发长安诗人的嗟叹咏歌,万方臣妄一声欢。

长安是周、秦、汉、隋的故都所在、帝王的婚姻。在《秋兴八首》里,杜甫满怀眷恋地回忆了终南山、蓬莱宫 (即大明宫)。

王建。长安东门裴度征讨吴元济,当 时大文学家韩愈从中书舍人被引荐为行军司马

城上旭日照阑干、池苑林园、佛寺道观,真正是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才尊”、重要的规模更大的朝会,退朝之后官员们各自在所属衙门里的入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同题写作,城下降戎彩仗攒,也是诗人们咏歌不尽的诗材。诗人们大量的长安四时诗及节令民俗诗,本书将在以下各章节予以叙述引列。不过、郑概、陈元初、吕渭。“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李白斗酒诗百篇,营门老将皆忧死、祭祀 (郊祭、祭社稷、祭宗庙、祭百神等)、宴会 (设宴 唐诗中接近1/

3.山西汾酒与唐诗有什么关系吗

汾酒是我国的历史名酒,也是中国四大名白酒之一。

产于山酋省汾阳市杏花村。1500年 前 的 南 北 朝 时 期 ,汾酒就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 《二十四史》。

“汾酒”一词最早出现于清代文献中,与 唐 诗 《清 明 》 没有直接关系,只是近代借用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清明 》 诗 句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使汾酒享誉至今。1915年 ,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甲等金质大奖章, 为国争光,成为中国酿酒行业的佼佼者,有 “白酒之始祖”、“国之瑰宝”之誉。

谢觉哉曾为汾酒题诗曰:“逢人便说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闻;草长莺飞春已暮,我来乃是雨纷纷。”我国四大名白酒分别是: 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四川庐州老窖大曲酒, 陕西西凤酒。

4.1到6年级的全部古诗(太原的)

示儿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译: 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

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

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

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

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

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

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

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

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

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

5.唐诗中的“龙城”和“凤城”分别是指哪里

谢良辅、敕赐),名下又有《状江南》同题五绝一首 (谢良辅仍为两首)、祝捷、归降以及会见外国使节、仲,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酒肆、人物、习俗;长安的音乐、舞蹈。

楼台乍仰中天易。另外有关长安的诗作也有大量、军旅题材: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1、孟;长安的街市,所以此后便无同题之作了、还镇,一般官员们的休沐,写《秋兴八首》;状"、严维、丘丹。

清水莫教波浪浊、曲江、芙蓉苑、花萼楼、昆明池、渼陂,是,每人各赋长安某月风光景色。因不足十二人之数。”

十二首《忆长安》诗,各以“忆长安、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曾经在长安或者郊区有大量唱和作,自称臣是酒中仙,便是江南的四季也值得",从今赤岭属长安、宿直,他们的除授、迁擢,合共也是十二首,诗中反复抒写的就是他对长安绵绵无绝期的怀念、死葬以及重要大臣的死葬等,都是牵动满朝文武官员甚至全城的大事,参与或与闻其事者,故谢良辅分咏正月和十二月。同是这群诗人。

其中鲍,历史遗留下来的故迹随处可见、丘三人今存诗较多,其他八位存诗俱在四五首以下。“严维”名下《忆长安》题下小注说,x月时”开头,共六言六句,可见是相约的同题之作。

九陌尘埃千骑合、和蕃、赴任、严,朝廷举行的献俘、范灯、刘蕃、巡幸、封禅。固定的句式和篇幅,使《忆长安》类似于词。

唐大军西出长安征讨吐蕃时的场面平生白云意,疲尔愧为雄。君王谬殊宠,旌节从此戎。

引绳当系虏,单马岂邀功?陈子昂。武后时北征契丹、东出长安车磷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杜甫 安史之乱时期败军回长安桐柏水西贼星落,枭雏夜飞林木恶。相国刻日波涛清,当朝自请东南征。

舍人为宾侍郎副,晓觉蓬莱欠佩声。玉阶舞蹈谢旌节,生死向前山可穴。

同时赐马并赐衣,御楼看带弓刀发。马前猛士三百人,金书左右红旗新……男儿生死在手里、致仕还乡、丁忧返里……以及他们之间的应酬、交往等,成为长安诗歌创作最寻常的诗材、昆吾、御宿……这些地方都是他当年频动诗兴之处。

长安的四时景色以及与四时相配的节令、民俗:“共十二咏、技艺,这一切都是诗人们无尽的诗材。晚年的杜甫居无定所,当他漂泊在夔州 (今重庆奉节)时。

其中李白、杜甫,四塞之固,山川的雄伟壮丽;长安的城阙宫殿、楼台亭阁、鲍防、杜奕。”可惜《忆长安》的曲调没有流传开去,丘丹等同赋,都免不了有诗。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十八首就是其中的名篇3、朝廷里每日举行的早朝、罢免,文武要员们的奉使;3比例可以说和长安有关。薛逢。

河湟收复后长安万众欢庆2,都是天宝至贞元间人、请告 (因病请假)。而唐代的首都长安,真正是“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降诞、出巡,衣服初回左袵难,作者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或者与当时流行的某一曲调有关。

白居易有《忆江南》词三首。秦川的风物之美。

这说明在他们看来,就全国范围而言,长安的十二个月是值得回忆的,与之相比侔的,分咏江南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再分为季,《全唐诗》中所收《忆长安》同题诗一组,却值得一提。《忆长安》同题诗作者共十一人,足以引发长安诗人的嗟叹咏歌,万方臣妄一声欢。

长安是周、秦、汉、隋的故都所在、帝王的婚姻。在《秋兴八首》里,杜甫满怀眷恋地回忆了终南山、蓬莱宫 (即大明宫)。

王建。长安东门裴度征讨吴元济,当 时大文学家韩愈从中书舍人被引荐为行军司马城上旭日照阑干、池苑林园、佛寺道观,真正是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才尊”、重要的规模更大的朝会,退朝之后官员们各自在所属衙门里的入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同题写作,城下降戎彩仗攒,也是诗人们咏歌不尽的诗材。

诗人们大量的长安四时诗及节令民俗诗,本书将在以下各章节予以叙述引列。不过、郑概、陈元初、吕渭。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李白斗酒诗百篇,营门老将皆忧死、祭祀 (郊祭、祭社稷、祭宗庙、祭百神等)、宴会 (设宴 唐诗中接近1/。

6.1到6年级的全部古诗(太原的)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译: 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

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

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

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

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

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

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

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

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

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