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泫兮,不我信兮《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心中郁郁忧愁不乐,(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可叹如今散落天涯,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按] 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孙子仲:当时卫国的元帅。平:《集传》:“平,和也。 合二国之好也”。有说当时陈、宋二国作乱,孙子仲平之(),则“平”应为“平伏”,或不战而使蕃国归顺,并不是两个平等的国家缔结和盟。 孙子仲当时是“天子师”的出兵,不是卫国战争。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传》:“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笺》:“不还,谓死也,伤也,病也。今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丧其马乎?”爰音yuan2,即哪里。 契阔:离合。马瑞辰《通释》:“契当读如契合之契,阔当读如疏阔之阔。 ……契阔与死生相对成文,犹云合离聚散耳”。契即合,阔即离。 成说:《通释》:“成说即成言也。……《传》训说为数者,盖为预有成计,犹言有成约也。” 即已有约定。洵(音xun4):远。 信:即“言而有信”的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极,信、极连读,犹言终古。 按通篇意旨,均不从)//“丧其马”与“不还”相对,马应是比兴,借指宁静的田园生活 我用心的写着,在如泣的文字之中,你投射过来异样的眼神,不屑也好,感动也罢,并不曾使我的思绪狂乱,因为令我展现的,不是你注视的目光,而是我灵感的叙述。[楼 主] | 2005-11-22 22:07 | 针叶樱桃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4404 积分: 62238 分 子归币: 2592 ZG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7(小时) 注册时间:2002-09-27 最后登录:2006-10-03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如下: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执子之手,与子共著.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夫复何求?这四句里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里的文字(诗经里还有“君子偕老”的词句)。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毛《传》训“契阔”为“勤苦”,郑(郑玄)《笺》则发挥其意,谓“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 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评价说:“《笺》甚迂谬”,又指责其“穿穴密微”,并很幽默的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等句,比较《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临行云“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身去不稳”语,断为“情境略近”。另外两句的“共著”,“同眠”,都是拟“偕老”变化而来的,在网络文章中广为流传。 2.于嗟阔兮 不我活兮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活:通“佸”,相会的意思。 出自周代《国风·邶风·击鼓》(选自《诗经》),原文为: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作品出处: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邶风·击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