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陶谦请刘让徐州的诗句

1.陶谦请刘备让徐州的典故

曹操征徐州,陶谦告急;作为南联盟的成员,公孙瓒派了田楷来救陶谦,而田楷则派了刘备前来。刘备带来了一堆不三不四的杂牌军:平原兵及幽州少数民族骑兵一千多个人,外加临时强制入伍的几千个饥民。

这样的一支队伍,到底是来救人的还是来吃粮食的?满载着疑问,刘备把队伍开离了青州的州境,进入了徐州边界。陶谦的反应是增派了四千丹杨精兵给刘备。刘备大喜过望:我王老五活了大半辈子了,还没见过这么多兵啊!刘备这一高兴,高兴到了脱离公孙瓒、归降陶谦的地步。

刘备用这样一支七拼八凑的军队,把曹操挡在郯城之下。曹操死活打不过去,只好杀老百姓撒气。危机一解,陶谦发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屯扎在小沛。

小沛是个县,不在徐州境内,在豫州;名字叫做沛县,属于沛国辖区。沛国的首县在相县,由于“沛县”和“沛国首县”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于是大家管沛县叫小沛。很多人以为小沛在徐州境内,错。

小沛就像陶谦势力插入豫州的一个楔子,进则直入中原,退则守护徐州东门,实在是块战略要地。陶谦用小沛来安置刘备这员客将,再合适不过。

第一次危机虽然解除,但陶谦的年纪已经经不起惊吓了。他一病不起,死前交代别驾糜竺:“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这件事情比较蹊跷:在这样一个军阀割据、试图把地盘当私产代代相传的时代,大军阀陶谦怎么会把徐州这样富庶的地方拱手让给外人刘备?

前边说过,徐州的地盘上有两块势力:徐州土豪和外来的丹杨兵。陶谦重任的人物中,管军事的都是丹杨系的军官;而打理政务的则为徐州土豪。要在徐州立稳脚跟,必须得到徐州土豪的支持;而陶谦对曹作战的失利和徐州罹难,已经引起了徐州土豪对掌握兵权、负责保卫徐州安全的丹杨兵的不信任。

再加上丹杨兵纪律不良,对土豪利益的侵犯时有发生,例如笮融坐断徐南三郡财赋,从而使得两派矛盾更加激化。陶谦一死,两派势必冲突。

另外,袁术已经把势力插入了徐州南部,并且自封了“徐州伯”,公开与陶谦决裂,虎窥徐土。

所以陶谦不得不把位子交给一个与这两派势力都无瓜葛的第三方,以保证徐州的稳定,也从更长远的角度保障子孙的安全。

陶谦找到的这个人,正是远道而来的外援刘备。

徐州现在是个烫手的山芋,刘备显然不敢轻率接管——他要看看徐州各派的反应。丹杨兵和刘备在郯城共患难,已经相互产生了信任,不成问题;那么,徐州地方豪族的态度呢?这就有了“三让徐州”的故事。

三让徐州是真事,只不过男配角不是陶谦,而是糜竺、陈登和孔融。

首先找到刘备的,是接受陶谦遗命的徐州别驾糜竺。

糜竺,徐州东海人。世代经商,家里有钱得一塌糊涂,光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僮客”就有上万人。作为徐州土豪的代表人物,糜竺率先领着部众邀请刘备担任州牧一职,刘备“未敢当”。

其次找到刘备的,是下邳名士陈登。陈登和他父亲陈珪,是有本事左右徐州局势的能人。陈登首先向刘备说明了徐州战略地位的重要和户口财物的殷富,而刘备则流露了自己的担心:袁术近在左右,怎么办?陈登说不怕;一来袁术不是个有本事的人,二来我陈登可以为你“合步骑十万”。并且在谈话的最后透了自己的底牌:你要是还不听我的,我就也不打算和你合作了。

陈登把话说得很明白了,而北海相孔融也对刘备说:袁术灭亡是早晚的事情,现在坐领徐州机会难得,你现在不取,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刘备才解除担心,欣然拜领州牧之职。这就是所谓“三让徐州”。

陈登之辈既然选择了刘备,又写信知会北约老大袁绍,向他示好。袁绍对于徐州所发生的很满意,表示会支持刘备在徐州的工作。至此,徐州正式脱南入北,加入了袁绍阵营

2.三国演义的陶谦请让徐州曹操称雄许都的看法与感悟100字

说实话,我一直认为刘备是个伪君子,但有时候我有觉得他还有几分真实存在的仁义之心,例如三让徐州的故事,就是刘备与陶谦的君子之风,刘备答应救徐州,并没有要徐州,陶谦觉得刘备不乘人之危,实在是难度,而且也只有刘备能够让徐州得到安宁,因此将徐州让与刘备。 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发生在刘备出道创业初期阶段,这个故事能给人很多想法,特别是对于时势的观察和把握。

这个故事的出处是在三国演义小说的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故事背景:割据兖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张护送曹嵩一行。不料张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于是曹操便把帐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当时曹操不日将围困徐州,陶谦为了徐州百姓不受屠戮,请北海相孔融及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

三让徐州是哪三让?

第一让:孔融和田楷到达徐州,和陶谦商议,要请刘备来相助,因为刘备刚刚因为三英战吕布而成就了威名。刘备领军来徐州,在徐州城外打败了于禁的军队,陶谦出门相迎,要将自己的徐州牧职位交托给刘备,刘备未答应。

第二让:曹操战败之后,谋士劝谏曹操,此时形式不利,不如暂且撤走,人情送给刘备,以后再来。陶谦见曹军撤走,庆祝徐州解围,宴会上,陶谦又提出将徐州牧交托刘备,刘备未答应。

第三让:陶谦年老染病,日渐沉重,请刘备来商议徐州军事,再次提出让位,刘备未答应,说陶谦之子尚在,应该让他们接手徐州之事。结果陶谦此时病逝,并且强烈希望刘备接受徐州牧。刘备最后在徐州老百姓的拥护之下,上任了徐州牧。

故事读后感:刘备此人,在这个故事中的表现,分明看得出,是个很能把我局势的人,他很想拥有徐州,但是徐州不是个安全的地方,袁术,袁绍,曹操,吕布等等,各路人马都想吃掉这块肉。所以刘备的拒绝也是有些道理的,特别是第一次的拒绝,可能是真的不敢要这个地方,因为曹操还没走,正兴师问罪而来。第二次的的拒绝,应该是因为刘备还要收买人心,人心不向,则难以让老百姓心悦诚服,毕竟陶谦在徐州经营了那么多年,来个外人,说拿走就拿走是不合适的。那么在第三次让徐州中,我们看到刘备提出应该让陶谦之子阶梯徐州牧,这说明刘备还存在接手徐州的大问题,那就是名正言顺,古代,是非常讲究这一点的,地方诸侯的交替和天子一样,也有很多类似正统的观念。那么在陶谦要求亲口要求不传位给其子的时候,刘备恐怕已经迫不及待了。此时,刘备是民心所向,言正名顺了。

那么曹操在这个故事中的表现又如何呢?曹操在起义之前,是因为孟德献刀的事情而不得不走的。那时候,我们对曹操的看法是具备英雄侠义之气,有胆有识,敢为人所不为,替天行道。然后,在其家人被陶谦手下杀害之后,曹操变得很不理智了,似乎看到了他的血腥残忍的一面,张闿一人之过,怎么能殃及老百姓呢?这一路,曹操所到之处,都是凶残杀戮,连百姓都不放过。这就太说不过去了,好像从曹操到徐州之间的路上,所有的百姓都是曹操的杀父仇人似的,这种做法,让曹操失去了民心,也为刘备的取代徐州打下了基础,何况后来曹操又不得不撤并,等于又卖了一个极大的人情给刘备,所以,曹操所为,得罪了部分百姓,但是结交了诸侯(刘备),也算是有利有弊了。

曹操和刘备在三让徐州的故事中,曹操没有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贻误大事,最终选择离开,刘备因为解围也得到了民心和徐州。也正是如此,最后曹操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得到了天子的请求,带兵进京,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如果曹操屠戮了徐州百姓,那么以后会不会让他带兵进京,还是个大问号呢?

评点:刘备在大多数时候,表现的有点让人觉得虚伪,但有时候又让人佩服,也许这正是刘备能够成就大业的长处!

3.有关徐州的诗句

诗词以苏轼的居多 也不知道是赞美还是啥的,你自己看吧

《放鹤亭记》

彭城驻辇廑河防,

咫尺云龙戏马旁。

本意原非是山水;

偷闲聊复访苏张。

翠峰夏首关林叶,

绿野风清泛麦芒。

底事今来艰四句,

为民筹济为民伤。”

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

作者:苏轼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题云龙草堂石磬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折为督邮腰,悬作山人室。

殊非濮上音,信是泗滨石。

登云龙山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

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我在黄楼上,欲作黄楼诗。忽得故人书,中有黄楼词。黄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楚山以为城,泗水以为池。我诗无杰句,万景骄莫随。夫子独何妙,雨雹散雷椎。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南山多磬石,清滑如流脂。朱蜡为摹刻,细妙分毫厘,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

石炭并引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 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江城子·别徐州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馀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永遇乐(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dǎn(音)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4.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拒绝陶谦的徐州之托在原文的哪里

不是第十一回,而是在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穗大战吕布

却说陶谦在徐州,时年已六十三岁,忽然染病,看看沉重,请糜竺、陈登议事。竺曰:“曹兵之去,止为吕布袭兖州故也。今因岁荒罢兵,来春又必至矣。府君两番欲让位于刘玄德,时府君尚强健,故玄德不肯受;今病已沉重,正可就此而与之,玄德不肯辞矣。”谦大喜,使人来小沛:请刘玄德商议军务。玄德引关、张带数十骑到徐州,陶谦教请入卧内。玄德问安毕,谦曰:“请玄德公来,不为别事:止因老夫病已危笃,朝夕难保;万望明公可怜汉家城池为重,受取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玄德曰:“君有二子,何不传之?”谦曰:“长子商,次子应,其才皆不堪任。老夫死后,犹望明公教诲,切勿令掌州事。。。。。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