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写斑竹的宋词

1.湘妃竹的诗词

唐诗人刘禹锡《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林黛玉《题帕三绝》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 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知香痕渍也无? 湘妃墓前20米外立有一对引柱,上刻对联云: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晚唐诗人高骈《湘浦曲》 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

当时血泪知多少! 直到而今竹尚斑。 施肩吾《湘竹词》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

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 杜牧《斑竹筒簟》描述用湘妃竹编织的竹席。

血染斑斑成锦纹, 昔年遗恨至今存。 分明知是湘妃泣, 何忍将身卧泪痕。

诗的意思是:斑竹席上的斑斑血痕,都像是锦绣花纹,当年悼念舜帝的悲痛至今还看得见,明明知道这是二妃的眼泪,怎么忍心睡在这泪痕上呢? 过全州 陶金 宋朝 南北东西几万峰,郡城如在画图中。 何人裁断湘妃竹,半蘸秋江作钓筒。

斑竹 无名氏 浓绿疏茎绕湘水,春风抽出蛟龙尾。色抱霜花粉黛光,枝撑蜀锦红霞起。

交戛敲欹无俗声,满林风曳刀枪横。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

袅娜梢头扫秋月,影穿林下疑残雪。我今惭愧子猷心,解爱此君名不灭。

泰娘歌 刘禹锡 泰娘家本阊门西,门前绿水环金堤。有时妆成好天气, 走上皋桥折花戏。

风流太守韦尚书,路傍忽见停隼旟。 斗量明珠鸟传意,绀幰迎入专城居。

长鬟如云衣似雾, 锦茵罗荐承轻步。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

从郎西入帝城中,贵游簪组香帘栊。低鬟缓视抱明月, 纤指破拨生胡风。

繁华一旦有消歇,题剑无光履声绝。 洛阳旧宅生草莱,杜陵萧萧松柏哀。

妆奁虫网厚如茧, 博山炉侧倾寒灰。蕲州刺史张公子,白马新到铜驼里。

自言买笑掷黄金,月堕云中从此始。安知鵩鸟座隅飞, 寂寞旅魂招不归。

秦嘉镜有前时结,韩寿香销故箧衣。 山城少人江水碧,断雁哀猿风雨夕。

朱弦已绝为知音, 云鬓未秋私自惜。举目风烟非旧时,梦寻归路多参差。

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杂曲歌辞·江上曲 李嘉佑 江上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

可怜应是阳台女,坐对鸬鹚娇不语。 掩面羞看北地人,回首忽作空山雨。

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魂。 君看峰上斑斑竹,尽是湘妃泣泪痕。

斑竹 刘长卿 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 裴侍御见赠斑竹杖 李嘉佑 骚人夸竹杖,赠我意何深。

万点湘妃泪,三年贾谊心。 愿持终白首,谁道贵黄金。

他日归愚谷,偏宜绿绮琴。 湘夫人祠(即黄陵庙) 杜甫 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

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 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苹。

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 麦秀两歧 和凝 凉簟铺斑竹,鸳枕并红玉。

脸莲红,眉柳绿,胸雪宜新浴。 淡黄衫子裁春□,异香芬馥。

羞道教回烛,未惯双双宿。 树连枝,鱼比目,掌上腰如束。

娇娆不奈人拳□,黛眉微蹙。 步东坡 白居易 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

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种植当岁初,滋荣及春暮。

信意取次栽,无行亦无数。 绿阴斜景转,芳气微风度。

新叶鸟下来,萎花蝶飞去。 闲携斑竹杖,徐曳黄麻屦。

欲识往来频,青芜成白路。 送李敖湖南书记 郎士元 怜君才与阮家同,掌记能资亚相雄。

入楚岂忘看泪竹,泊舟应自爱江枫。 诚知客梦烟波里,肯厌猿鸣夜雨中。

莫信衡湘书不到,年年秋雁过巴东。 宿杜曲花下 白居易 觅得花千树,携来酒一壶。

懒归兼拟宿,未醉岂劳扶。 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篮舆为卧舍,漆盝是行厨。 斑竹盛茶柜,红泥罨饭炉。

眼前无所阙,身外更何须。 小面琵琶婢,苍头觱篥奴。

从君饱富贵,曾作此游无? 轮台子 柳永 雾敛澄江,烟消蓝光碧。彤霞衬遥天,掩映断续,半空残 月。

孤村望处人寂寞,闻 钓叟、甚处一声羌笛。九疑山畔才雨过,斑竹作、血痕添 色。

感行客。翻思故国, 恨因循阻隔。

路久沈消息。 正老松枯柏情如织。

闻野猿啼,愁听得。见钓舟初山,芙 蓉渡头,鸳鸯滩侧。

干名 利禄终无益。念岁岁间阻,迢迢紫陌。

翠蛾娇艳,从别后 经今,花开柳拆伤魂魄。 利名牵役。

又争忍、把光景抛掷。 山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杜甫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悬圃裂,无乃潇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蹋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

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破阵子 范成大 漂泊天隅佳节,追随花下群贤。

只欠山阴修禊帖,却比兰亭有管弦。舞裙香未湔。

泪竹斑中宿雨,折桐雪里蛮烟。唤起杜陵饥客恨,人在长安曲水边。

碧云千叠山。 望湘人 贺铸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

2.求李白,泪洒斑竹,的完整诗词

远别离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3.寻‘湘妃竹’的有关诗词

唐诗人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林黛玉《题帕三绝》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知香痕渍也无?湘妃墓前20米外立有一对引柱,上刻对联云: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晚唐诗人高骈《湘浦曲》 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

当时血泪知多少! 直到而今竹尚斑。施肩吾《湘竹词》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

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杜牧《斑竹筒簟》描述用湘妃竹编织的竹席。

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

诗的意思是:斑竹席上的斑斑血痕,都像是锦绣花纹,当年悼念舜帝的悲痛至今还看得见,明明知道这是二妃的眼泪,怎么忍心睡在这泪痕上呢? 过全州 陶金 宋朝 南北东西几万峰,郡城如在画图中。何人裁断湘妃竹,半蘸秋江作钓筒。

斑竹 无名氏 浓绿疏茎绕湘水,春风抽出蛟龙尾。色抱霜花粉黛光,枝撑蜀锦红霞起。

交戛敲欹无俗声,满林风曳刀枪横。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

袅娜梢头扫秋月,影穿林下疑残雪。我今惭愧子猷心,解爱此君名不灭。

泰娘歌 刘禹锡 泰娘家本阊门西,门前绿水环金堤。有时妆成好天气,走上皋桥折花戏。

风流太守韦尚书,路傍忽见停隼旟。斗量明珠鸟传意,绀幰迎入专城居。

长鬟如云衣似雾,锦茵罗荐承轻步。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

从郎西入帝城中,贵游簪组香帘栊。低鬟缓视抱明月,纤指破拨生胡风。

繁华一旦有消歇,题剑无光履声绝。洛阳旧宅生草莱,杜陵萧萧松柏哀。

妆奁虫网厚如茧,博山炉侧倾寒灰。蕲州刺史张公子,白马新到铜驼里。

自言买笑掷黄金,月堕云中从此始。安知鵩鸟座隅飞,寂寞旅魂招不归。

秦嘉镜有前时结,韩寿香销故箧衣。山城少人江水碧,断雁哀猿风雨夕。

朱弦已绝为知音,云鬓未秋私自惜。举目风烟非旧时,梦寻归路多参差。

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杂曲歌辞·江上曲 李嘉佑 江上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

可怜应是阳台女,坐对鸬鹚娇不语。掩面羞看北地人,回首忽作空山雨。

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魂。君看峰上斑斑竹,尽是湘妃泣泪痕。

斑竹 刘长卿 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 裴侍御见赠斑竹杖 李嘉佑 骚人夸竹杖,赠我意何深。

万点湘妃泪,三年贾谊心。愿持终白首,谁道贵黄金。

他日归愚谷,偏宜绿绮琴。湘夫人祠(即黄陵庙) 杜甫 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

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苹。

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麦秀两歧 和凝 凉簟铺斑竹,鸳枕并红玉。

脸莲红,眉柳绿,胸雪宜新浴。淡黄衫子裁春□,异香芬馥。

羞道教回烛,未惯双双宿。树连枝,鱼比目,掌上腰如束。

娇娆不奈人拳□,黛眉微蹙。步东坡 白居易 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

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种植当岁初,滋荣及春暮。

信意取次栽,无行亦无数。绿阴斜景转,芳气微风度。

新叶鸟下来,萎花蝶飞去。闲携斑竹杖,徐曳黄麻屦。

欲识往来频,青芜成白路。送李敖湖南书记 郎士元 怜君才与阮家同,掌记能资亚相雄。

入楚岂忘看泪竹,泊舟应自爱江枫。诚知客梦烟波里,肯厌猿鸣夜雨中。

莫信衡湘书不到,年年秋雁过巴东。宿杜曲花下 白居易 觅得花千树,携来酒一壶。

懒归兼拟宿,未醉岂劳扶。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篮舆为卧舍,漆盝是行厨。斑竹盛茶柜,红泥罨饭炉。

眼前无所阙,身外更何须。小面琵琶婢,苍头觱篥奴。

从君饱富贵,曾作此游无?轮台子 柳永 雾敛澄江,烟消蓝光碧。彤霞衬遥天,掩映断续,半空残 月。

孤村望处人寂寞,闻 钓叟、甚处一声羌笛。九疑山畔才雨过,斑竹作、血痕添 色。

感行客。翻思故国,恨因循阻隔。

路久沈消息。正老松枯柏情如织。

闻野猿啼,愁听得。见钓舟初山,芙 蓉渡头,鸳鸯滩侧。

干名 利禄终无益。念岁岁间阻,迢迢紫陌。

翠蛾娇艳,从别后 经今,花开柳拆伤魂魄。利名牵役。

又争忍、把光景抛掷。山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杜甫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得非悬圃裂,无乃潇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蹋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小儿心孔开。

貌得山僧及童子。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破阵子 范成大 漂泊天隅佳节,追随花下群贤。

只欠山阴修禊帖,却比兰亭有管弦。舞裙香未湔。

泪竹斑中宿雨,折桐雪里蛮烟。唤起杜陵饥客恨,人在长安曲水边。

碧云千叠山。望湘人 贺铸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

被惜馀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

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

4.描写竹林的诗词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 李峤《风》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 吴均《山中杂诗》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 高骈《对雪》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 卓文君《白头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林断山明竹隐墙。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 郑燮《新竹》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白居易《夜雪》夜深风竹敲秋韵。

——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 柳宗元《渔翁》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李贺《李凭箜篌引》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 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 李白《别储邕之剡中》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 李商隐《瑶池》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 王维《山居即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 杜荀鹤《题弟侄书堂》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 蔡确《夏日登车盖亭》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 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 郑谷《鹧鸪》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 曹组《卜算子·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王维《竹里馆》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王维《竹里馆》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 杨万里《夏夜追凉》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乱蝉衰草小池塘。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 —— 曹组《蓦山溪·梅》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 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 陆游《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杖藜徐步转斜阳。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 符曾《上元竹枝词》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 李白《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 姜夔《疏影·苔枝缀玉》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 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 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 杜甫《咏春笋》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 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 符曾《上元竹枝词》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 戎昱《桂州腊夜》井灶有遗处,桑竹残圬株。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 李白《长歌行》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 李颀《望秦川》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 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 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 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翠葆参差竹径成。

—— 。

5.中国古代赞美“木”的诗词有哪些

赞美“木”的诗词如下,请参考:

1、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____郑燮《新竹》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____王维《竹里馆》

3、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____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5、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____王庭筠《绝句·竹影和诗瘦》

6、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____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7、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____吴均《山中杂诗》

8、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____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

9、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____李峤《风》

10、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____白居易《夜雪》

11、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____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12、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____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13、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____欧阳修《戏答元珍》

14、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____陆容《满江红·咏竹》

15、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____郑谷《鹧鸪》

6.咏江南竹子的诗词

1.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3.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李贺《李凭箜篌引》

4.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 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5.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6.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 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7.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8.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9.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 曹组《卜算子•兰》

10.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王维《竹里馆》

11. 林断山明竹隐墙。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12.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 郑燮《新竹》

13.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白居易《夜雪》

14. 夜深风竹敲秋韵。 :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15.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16.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17.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18.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19.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20.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 李白《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7.写秋景的宋词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①,追②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②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赏析】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词的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