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对联有哪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对联和古体诗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体裁。 如果严谨地按照题目来理解。“古体诗”一般是指有别于初唐之后讲究格律的“近体诗”的古诗。 它的特点是行文自由,不拘对仗、不讲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式多变,不似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类。 而对联是非常讲究对仗、平仄的文学体裁。只有两句的对联不存在押韵的问题。但上下联最后一个字一般上联为仄声字,下联为平声字; 在偶数字的位置,还需要上下联平仄相反。而且上下联还要表现出一个有关联的完整语境,服务于同一主题之下。从这个角度来说,堪称是无韵之短诗。 因此,可以说除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体裁,同为汉语言文学艺术之外,二者并无太多共同点。 2.含有唐诗的对联,急求唐诗中有一诗句,其偏旁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久无人对。句云: 烟锁池塘柳; 至明代,吴下张令夷在《迂仙别记》中,让迂公对曰: 冀粟陈献忠。 此五字中含东西南北中五方,是以五方对五行 自传芳酒翻红袖,似有微词动绛唇 雾气暗通青桂苑,日华摇动黄金袍。 黄鹏久住浑相识,青鸟西飞意未回。 帘前春色应须惜,楼上花枝笑独眠。 穷愁但有骨;诗兴不无神。 闲吟步竹石;长醉歌芳菲。 心悬万里外;兴在一杯中。 地回云偏白;亭香草木凡。 江山澄气象;冰雪净聪明。 3.诗[绝句]中有哪些对对子的词语对子是对联或楹联的俗称,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其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因为对仗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颇富韵律美,深得人们的喜爱。 绝语中有许多这样的词语,下面列举一二,希望能对你所有帮助。 绝句 曾志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杏花雨-杨柳风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死 人杰-鬼雄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严格按照对仗来作,整齐匀称,堪称典范。 例如:数字相对 “两”-“一” 千-万 量词相对 个-行 名词相对 黄鹂-白鹭 翠柳-青天 门-窗 方位相对 东-西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岁岁-朝朝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举-低 明月-故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沙似雪-月如霜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功盖-名成 三分国-八阵图 望湖楼醉书 苏轼 熏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熏云-白雨 翻-跳 还有好多------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