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论舒婷的诗歌

1.舒婷诗歌〈〈人心的法则〉〉赏析知道的朋友

人心的法则 舒 婷 为一朵花而死去 是值得的 冷漠的车轮 粗暴的靴底 使春天的彩虹 在所有眸子里黯然失色 既不能阻挡 又无处诉说 那么,为抗议而死去 是值得的 为一句话而沉默 是值得的 远胜于大潮 雪崩似的跌落 这句话 被嘴唇紧紧封锁 汲取一生全部诚实与勇气 这句话,不能说 那么,为不背叛而沉默 是值得的 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身? 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 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 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 假如能够 让我们死去千次百次吧 我们的沉默化为石头 像矿苗 在时间的急逝中指示存在 但是,记住 最强烈的抗议 最勇敢的诚实 莫过于 活着,并且开口 1976.1.13 赏析: 本诗写于1976年,舒婷在动乱年代,挑着沉重的担子在路上艰难地走,她的心中生长着不屈与痛恨,她写下了《人心的法则》.在这首小诗中作者表达了必须抗争,才能活得更有意义的道理. 在诗中,作者用“鲜花”与“靴底”、“车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坚毅的“沉默”塑造成一个面容严肃而倔强的男子,以一种忠诚的沉默对抗“海浪”和“雪崩”的摧残,这样单纯而倔强的生活信条以及做人的准则的确能够震撼人心,让人不由得审视自己.虽然本诗写作的年代比较特殊,但拿到我们这个时代,仍然能让我们猛醒,记住:“最勇敢的诚实,莫过于活着,并且开口!”。

2.关于舒婷的诗歌

舒婷诗选 -始祖鸟

从垣古 俯瞰我们

天空 它无痕

丛林莽原都在他翅翼的阴影下

鸣禽中它哑口

众鸟只是复杂地 模仿

他单纯的沉默

丑陋 迟钝 孤单

屡遭强敌和饥寒

毁灭于洪荒

传奇于洪荒

他倒下的姿势一片模糊

因之渐渐明亮的是背景

那一幕混沌的黎明原始的曙光

用王冕似的名字

将他

铐在进化史上 据说这是永生

没有自传 也不再感想

3.舒婷的诗歌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把握了这一点,舒婷的朦胧诗是不难解读的。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全诗共36行。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4.舒婷诗歌赏析

思念 ?fr=qrl3 致橡树 ?fr=qrl3 双桅船 始祖鸟 ?fr=qrl3 神女峰 呵,母亲和读给妈妈的诗 她的著名诗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①从此变得家喻户晓,至今仍然经常入选大学和中学课本: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这样的诗作,在当时之所以引起极大的轰动,是由于,第一,在“四人帮”文化专制时期,诗歌只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其实就是“假大空”的感情。

祖国的一切都应该是辉煌壮丽的,而在舒婷的诗里,却并没有回避祖国仍然没有彻底改变贫困和落后的局面。“老水车”是古老的工具,“熏黑的矿灯”则更提示着原始的劳动方式,而且是在“历史的隧洞里”,千百年来没有变化。

“蜗行”是劳动者的形象,同时也是历史缓慢进展的形象。“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显示了破败,不仅是生产,而且还有整个社会生活。

下面的意象“驳船”,“淤滩”上的,给“历史的隧洞”又加了一份沉重。最后两个意象更富感性——“纤绳”和“勒进肩膊”。

这是总结的一笔,把祖国苦难的历史转化为当代人的感受,不是一般的苦难,而是带着深沉的痛楚的感觉。这完全是用感性形象来调动读者的感情,不像十年浩劫时期的诗歌那样充满了抽象的口号。

第二,这首诗的想象很大胆,老水车、矿灯、驳船、纤绳等等并没有被当作外在的对象,而是当作了诗人自我。从表面上看,好像不太通顺,但是,却更能让读者想象到诗人对祖国苦难的切肤之痛。

第三,这种具有切肤之痛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成系列的,意象之间不是按散文的语法和逻辑顺序连贯的,而是时而若即若离,时而叠加,造成了感情层层深化的感觉。第四,这首诗虽然不回避苦难和沉重,但是,也并不陷于苦难和沉重,相反,她以相当明丽的语言写出了古老的祖国在新时期的希望: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同样是一系列意象的并列,其间有矛盾(理想和蛛网,古莲和雪被,眼泪和笑涡)、有单纯的激情(起跑线、黎明),在这里,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舒婷的深刻。

可贵的是,她的热情并不盲目,而是相当诚实而且清醒的,这表现在她对自己这一代青年的认识上。她在诗的最后,概括自己这一代人是“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如果舒婷的诗歌都是这样一种风格,在当时就不会引起那么激烈的争执了。按传统诗歌理论,诗歌表现的应该只能是集体的、人民的感情,诗人的自我,不应该在诗中有突出的地位。

而舒婷诗中的自我,往往有一种忧郁的情调,更多地表现出对自我、对个人情绪的关怀。有时,她明显地回避流行的豪迈。

她在诗中公开表示蔑视那种“佯装的咆哮”,同时也厌恶某种“虚伪的平静”。不管某种隐私的沉寂还是痛苦,她都认真地关切。

因而,她时常表现出某种个人的低回。她抒写沉默和孤寂,流露出对人的心灵的沟通的追求: 赠② 在那些细雨霏霏的路上 你拱着肩,袖着手 怕冷似地 深藏着你的思想 你没有觉察到 我在你身边的步子 放得多么慢 如果你是火 我愿是炭 想这样安慰你 然而我不敢 …… 当你向我袒露你的觉醒 说春洪重又漫过了 你的河岸 你没有问问 走过你的窗下时 每夜我怎么想 如果你是树 我就是土壤 想这样提醒你 然而我不敢 这样温婉的、无言的心灵的沟通,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戒备和怀疑的年代是罕见的。

如此精致的心灵的脉搏,无疑为新诗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带来了一股新风。在诗坛长期只允许欢乐,任何痛苦都被定性为“资产阶级”的年代,她却不厌其烦地抒写人与人之间由不能沟通造成的深沉的苦难。

在爱情、友谊都会受到批判的年代,她不惜用浓墨重笔来倾情赞美,但她强调,不管什么样深厚的感情,都不能有任何人身依附,人的价值和尊严,都必须建立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她的《致橡树》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

许多读者以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这样的理解可能太狭隘了。在这首诗里强调的是,不管感情多么相通,不管对方多么伟岸、多么高大,都不能“借你的高枝抬高自己”: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在舒婷看来,“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这事实上远远超越了狭隘的爱情,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理解,是一种相互。

5.舒婷的诗歌(要短的)

我希望 (舒婷) 我希望 她 和我一样 胸中有血 心头有伤 不要什么花好月圆 不要什么笛短箫长 要穷,穷得象茶 苦中一缕清香 要傲,傲得象兰 高挂一脸秋霜 我们一样,就敢在暗夜里 徘徊在白色的坟场 去倾听鹧鸪的惨笑 追逐那飘移的荧光 我们一样,就敢在森林里 打开通往前程的标桩 那管枯枝上,猿伸长臂 何惧石丛里,蛇吐绿芒 我们一样,就敢随着大鲸 划起一样咿哑的扁舟 去探索那遥远的海港 任凭风如丧钟 震似飞网 献给我的同代人 (舒婷) 他们在天上 愿为一颗星 他们在地上 愿为一盏灯 不怕显得多少渺小 只要尽其可能 唯因不被承认 才格外勇敢真诚 即使像眼泪一样跌碎 敏感的大地 处处仍有 持久而悠远的回声 为开拓心灵的处女地 走入禁区,也许—— 就在那里牺牲 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 给后来者 签署通行证 小窗之歌 (舒婷) 放下你的信笺 走到打开的窗前 我把灯撑得高高 让远方的你 能够把我看见 风过草地清扫天空 夜还在沿街拾取碎片 所有的花芽和嫩枝 必须再经一番晨霜 虽然黎明并不遥远 海上的气息 被阻隔在群山那边 但山峰绝非有意 继续掠夺我们的青春 他们的拖延毕竟有限 答应我,不要流泪 假如你感到孤单 请到窗口来和我会面 相视伤心的笑颜 交换斗争与欢乐的诗篇 斜坡 (舒婷) 斜坡 在上班途中 或是回家路线,你 平平常常走着 有些喘息。

斜坡 要把你吃力的举上去 有风时,你迎风扬起的衣襟 很像冲锋陷阵 斜坡截过历史那一瞬间 你是不明飞行物 难于定格 是什么时候越过顶点 你不知道,脚 主动带着你 往下 往下 斜坡抛弃你时不但轻松 而且快了许多 也许?--答一位作者的寂寞 (舒婷)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雨别 (舒婷) 我真想摔开车门,向你奔去, 在你的宽肩上痛哭: “我忍不住,我真忍不住。” 我真想拉起你的手, 逃向初晴的天空和田野, 不畏缩也不回顾。

我真想聚集全部柔情, 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 使你终于醒悟。 我真想,真想…… 我的痛苦变以忧伤, 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

赠 (舒婷) 我为你扼腕可惜 在那些月光流荡的舷边 在那些细雨霏霏的路上 你拱着肩,袖着手 怕冷似地 深藏着你的思想 你没有察觉到 我在你身边的步子 放得多么慢 如果你是火 我愿是炭 想这样安慰你 然而我不敢 我为你举手加额 为你窗扉上闪熠的午夜灯光 为你在书柜前弯身的形象 当你向我袒露你的觉醒 说春洪重又漫过了 你的河岸 你没有问问 走过你的窗下时 每夜我怎么想 如果你是树 我就是土壤 想这样提醒你 然而我不敢 赠别 (舒婷) 人的一生应当有 许多停靠站 我但愿每一个站台 都有一盏雾中的灯 虽然再没有人用肩膀 挡住呼啸的风 以冻僵的手指 为我掖好白色的围巾 但愿灯象今夜一样亮着吧 即使冰雪封住了 每一条道路 仍有向远方出发的人。

6.诗歌船的鉴赏舒婷

《船》是一首重要的诗,写一种“搁浅”的感觉,凝聚了作者很多的体验。

1972年她以独身子女身份被照顾回城,没有安排工作,产生了一种“搁浅”的感觉。她连民办教师的工作也争取不到,现实和理想之间那不可超越的一步之遥被她感觉到了。

一步,然而遥远。于是舒婷写成了《船》这首诗。

她终于明白“搁浅”也是一种生活,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船》中,作者以船自喻,飞翔的灵魂被禁锢在自由的门槛。

在这里,舒婷较好地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而不是把生活真实直叙于诗中,或把生活的语言分行排列于诗中。在这种诗中,她能够很好的释放自己那种痛而且快乐的情感。

舒婷经常把意象成对地放在一起,这可以说是她矛盾情感的表面体现。

7.舒婷的诗的赏析

《双桅船》赏析: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

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

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

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

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

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

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

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

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

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

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舒婷发表《致橡树》以后四年,又有《神女峰》面世。《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表现了对独立平等、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

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由巫山神女峰触发的灵魂惊悸写起。

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峰》。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虽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人恋爱。沿着这一逻辑,民间传说又补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了人们万世景仰的偶像等内容。

于是,神女峰便成了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文化标本。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峰前,游客们向石像挥舞起各色手帕,对这一偶像狂热的崇敬,表现出在传统道德的强大磁场中,人们思维习惯和感情趋项的顽固惯性,然而觉悟者还是有的,她收回挥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泪水——她分明觉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

人们离去后,她继续苦苦思索:那么多女人总是通过苦守贞洁来追求一种道德价值的实现,她们热衷于把美丽的梦想安排在一条可怕道路的尽头。她们的悲惨充斥着社会生活和神话故事,以致悲剧“代代相传”,被铸造成道德楷模,被铺设成文化传统。

多么可悲。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是困惑,更是质疑:那神女,那许多的妇女,本来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么能甘心变成石头呢?她们为着一个没有价值的期待,错过许多俯拾即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机遇。

多么荒谬。 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是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

它们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发人们抛弃那为“规范”而生活的旧的伦理枷锁。 最后两句,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