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与生活的论文

1.【诗意的生活议论文800字】

诗意的生活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仕途失意的李白,最终还是选择了倚剑天涯,诗意地生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抱着明月,李白一醉方休,这千年之醉,成就了李白这一代诗仙.把失意烧成了落叶,李白终究在诗意里找到人生的归属,一匹青驴,一袭青衫,一条蜀道,一座崇山,诗意地生活,让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士的足迹,让李白找到了生命的本真.是啊,生活是何其需要诗意老点缀啊!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的精神家园已逐渐萎缩,近似荒芜.彩灯闪朔,燃尽了安宁,疲惫的心灵,已找不到归路.其实我们不妨停下脚步,让焦炉的灵魂在这一刻得到缓息,生活中从不缺少诗意,只是我们缺少对诗意的发现,对美的感触.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射向大地,打破黑暗的沉寂;门前的梧桐又长出了新叶,小鸟在枝头欢唱嬉戏;叽叽喳喳的路人小孩,一声声清脆的“早上好”,让你一天都倍感清新.黄昏,夕阳斜斜映照的古道,残余着一丝喧嚣;归家的行人,拉长的影子,此中无不充斥着诗意.学会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诗意地生活或许就是在烦乱的城市中,抬起头来,看着那静静的夜空,寂寞的繁星,哼着宜人的小曲;诗意地生活或许就是,暂时离开书桌,在草地上,享受大地的芳香.诗意地生活就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展云舒.”诗意地生活就是远离那些遥不可及的奢望,在平静轻松中释然.诗意是简单的,简单到一点心情,一份哀怨,简单到阳光照射下摇曳的那株狗尾巴草,简单到在落日的余晖中抖动的几竿修竹,都能给你不尽的思索和一份诗情.诗意,一种温情与浪漫,一种美幻与向往.诗意地生活,练就我们平和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来对待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会永远的充满诗意,轻松快乐,永远相随.只要你善于生活,你会在清晨的朝阳中发现诗意,你回在林中的鸟鸣中感受诗意,你会在枫叶飘飘中寻找诗意……诗意地生活,生命中从此便多了些许阳光.诗意地生活,受伤的心灵从此便不再空虚.诗意地生活,快乐将与我们相随,你会惊讶的发现生活是如此的有滋有味.人生如诗,诗写人生,就让我们诗意地生活吧。

2.有关诗歌的论文(600~800字)

诗歌的大道是生活

诗从自然和个人生活元素出发,也从时

代特征和精神经验出发,诗歌中有一种东西

叫穿透力,它穿透人生、现实、时代。这种穿透

力的东西非常重要,那些能够穿透社会时代、

历史时空总和的作品,是诗人所梦想的,它具有博大的力量,但这种穿透力建立在整个人

生与时代光亮的跳动之上,所以需要博大的

人格与丰富的阅历,否则,就是虚假的视野,

难以实现对巨大时空的征服。

于我而言,我仅能努力的是返回到一个

人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生活的直观面目、本

来面目,让自己努力去获得关于当下的生命

力的更为清晰的体验。个人生活是唯一真实

的体验,写作不能贬低当下的直接生存体验,

它保存或者说汇聚了可以领悟的现存时刻。

接近于诗的本质只有一种,理解自己的生活,

植根于生活的直接真切感受,而在这个层面

上,我一直以为诗歌的写作是有边界的,时间

的边界和空间的边界,也就是人生的边界,人

生等同于体验“我在”的时间和空间的某种方

式。很多时候,我对自己写作行为的认可只能

在我生存的时间之内,在我存在的历史状态

之内,前在的历史和生活与我无关。我有时非

常强烈的感到,我的诗歌无法传达在我人生

之前的信息,我觉得那会让我失去“我”的本

真性。我尚未拥有感知的资质去配合无限的

时空,所以,我无法挑战无限性,我的诗歌视

域仅仅在这里,现世、现在、现存。

人生而被赋予了时间上的短暂性和空间

上的有限性,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困境,从这

个实际的困境出发,在当下的世界环境中去

寻找自我,去体验人生的种种可能性与风险,

去达到体验的极值,这可能就是人生的最大

可能。而写作的视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视域,

一个人的最大可能只能就他在这个世界的存

在而言,这是最客观、最可靠也是最诚实的。

基于此,我认可诗歌写作的最大视域是个人

史的写作,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畴最终支配

了我们的人生,也支配了我们的写作。我以

为,当那些写下的作品永恒的时候,并不是说

作品的时空获得了无限外延,而仅仅是这个

作品的震撼力非常强大,它强大得足以使那

个时空状态停滞了。

把诗歌落实到自己的人生之中,把自己

的身份回归或者说降低到自我的真实存在上

来,诗就成为我们处于正常状态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本来的样

子,或者,就是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接

受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才能回应现代

生活加之于我们的各种各样新的多样性体验,

才能传达我们对于当下世界的感受能力,我以

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抵达当下生活的

本质,又怎能抵达今日诗歌的本质。

当然,诗歌的写作不在任何文学范式之

下,我这样说也是多余的。

3.大家帮帮忙,我要写一篇《把古代诗歌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论文

中国古代诗人在诗歌中都追求一种隽永,更是追求一份永恒,但在现实中,我们并没有时常看到诗人所追求的一种永恒!该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这样有学问的题目不多见,谈谈我的看法 陶渊明说过: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我想这也正是李白只能梦游天姥的原因吧。 古代文人有钱有权的不多,即便有权也经常出现挫折,也许正因为他们的仕途不顺才有了很多对现实的不满,凝诸心,发诸笔,便出现了很多“贬官诗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年轻时大济苍生在现实的面前摔得粉碎,所以诗人只能在诗里寻求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现实,毕竟是现实。 西方跟中国的社会现实不一样,中国的封建社会太长了,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在古代,太多的规则羁绊着那些自由的灵魂,使他们的理想与现实有着太大的差距。

正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隽永和永恒在现实生活中被击的支离破碎,所以他们就把自己的追求寄情于诗歌之中。 同时,还有太多的客观因素使诗人无法追求到永恒。

譬如说连年征战使很多人都流离失所,连命都悬在别人手上,哪还有精力去追求永恒呢? 类似的客观因素还很多。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因素包括社会的,也包括自身的! 所以说这个差距不仅存在古代,任何时期都有,任何社会都不会那样完善,任何人自身也都不会那样完美。

我是这样认识的! 因为我们生活在变化太快的世界,快到我们连保持现在都很难,何况永恒? 正因为现实与理想化有巨大差异,人才会一直在探索,努力追求。 这是追求幸福的障碍,也是追求幸福的动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诗歌是艺术,早超越了生活的.世上本没有永恒的东西的.以前,现在.甚至今后也没有! 正因为现实与理想化有巨大差异,人才会一直在探索,努力追求。

4.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议论文3000字

有人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此话不假.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思想感情与文学素养的积淀, 是我国千年文明的历史画卷. 然而二十一世纪现代人的生活或是考学求职, 或是商场沉浮, 或是折冲樽俎, 或是绿荫搏杀. 有人说, 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 恰恰相反, 我认为, 古诗词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 现代生活的节奏极快,这易使人的心情浮躁难静。

古诗词则如清茶,能散净你的烦躁,让你的心在紧张生活的烦躁中降温,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当你身处教室而心神游离时,不妨读读徐玑的“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它能将清凉之感注入你心而使你心归宁静,使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在你心中荡起涟漪。当你顶着炎炎夏日走在上班的路上时,不妨想想苏轼的“扁舟一叶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它清新的意境会使你惬意很多。 现代生活中总严酷的竞争,这使你在孤军奋战之余多了一分寂寞感。

古诗词则如朋友,能体会你所有的感情,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当你在异乡求学而想家时,不妨读读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你会发觉此诗句了解你的心情。当你过羁旅生涯时,不妨读读温庭筠的“槲叶落山路,积花明驿墙”。

穿越时空的界限,诗人与你一道上路!当你无处倾吐与恋人分别的孤寂时,不妨读读张密的“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你会发觉这种想念是每个人生活中都有的点缀。你为情所困,诗人亦为情所困。

所以,古诗词中表达的与你同样的感情,常会陪伴你度过寂寞。 现代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诱惑。

诱惑面前的你在对与错间徘徊,一失足便坠入深渊。古诗词则如警钟,及时地敲响,拉你回到对的一条路上,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

当你在金钱与道德间徘徊时,不妨读读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它会告诉你,且不可被金钱搅乱了心性,有悖良心做它的奴隶!当你与领导意见不合,在趋炎附势与坚持真理间徘徊时,不妨读读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它会告诉你,坚持真理吧,莫要用献媚压制自己的真心!你应该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梅之品与“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的菊之格。 古诗词如清茶,在过现代化生活的你浮躁难耐时为你降温解渴。

古诗词如朋友,在过现代化生活的你欲将心事付瑶琴时与你畅谈——爽快!古诗词如警钟,为过现代化生活的你徘徊不决时作出提醒——及时!所以,古诗词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如果你已忘记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这颗明珠,何不现在就打开书卷,试着在油墨香中品读诗词呢?。

5.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论文

文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文学。

文学中的诗词歌赋都是源自于生活。例如古诗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如果生活中没有黄鹂、柳树和白鹭,诗人就不会写出如此美妙的诗句,即使写出了,人们读了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更不会喜欢它,这首诗也就不会流传至今;人们还会以为诗人是乱写的。又例如词语中的:“上班和上学 。”如果在生活中的人们没有这一行动的话,人们就创造不出这两个词语,人们不知道就不会有像现在这样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是离不开文学的。生活中的人们要进行工作是需要文学的,例如:记者,记者需要很高的写作水平,才能将他所去采访的东西很有条理,很生动的写出来,给人们阅读,让人们清楚得了解内容;又例如律师,律师需要很好的口才和对法律有很深了解和认识,才能帮助人们解生活中的一些纠纷和困难。总的来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文学。

因此我认为文学与生活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学,没有文学就没有现在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学习文学,使生活更加美好和精彩。

6.关于诗歌的论文

刘川诗歌《这样或那样》 鉴赏

这样或那样

刘川

我一杯水接一杯水地

喝下去

想体验一下身体里

心脏被浮高

像抽水马桶里的浮球

这样,或那样

我想用酒精

浮高那些

沉入腹部、腿部的爱情

让它们升高到胸膛、嘴唇

我做不到

人群中,一个老头

正跪下来双手合十在**

祈祷

像用双手牵住

脸庞的黄色的气球

不让它升入生气稀薄的天际

这个诗歌是去年刘川获得“人民文学奖”的作品,在此小人斗胆谈谈对诗歌的肤浅理解。

《这样或那样》分为三个段落,分别用三种方式体现“上浮”的一个概念。前两段诗人分别用两个“想”来表达自己对内心深处的挖掘。第一段用灌水的方式来表达,并用了一个生活里常见的抽水马桶浮球来形容他想达到上浮的目的,那就是不可用寂寞的人心来对待生活,这样的上浮其实是一种感情的挖掘。诗人认为生活需要用感情去诠释。为什么?这里的水就像生活本身,如果你用感情对待生活,那么小球的浮力就会很大,这就是生活与感情的一个辩证关系。

第二段诗人谈到爱情的问题。爱情,酒精,这本身就可联想到一个失意者的状态。我想每个人在生活里都不可避免的去伪装感情上的一种创伤。也可不说伪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吧。往往酒精下肚,那些风花雪月,却又不可相思相守的爱情就不可避免的闪现在你眼前,你为此流泪,为此痛苦。但诗人却告诉读者做不到。因为诗人明白,酒精燃烧过后,依然是清醒的一天。

第三段峰回路转。诗人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来叙述他人对上浮的看法。他写到了老头,这个角色很微妙,如果是年轻人,诗歌的伦理就乱套了。诗人写到老头用信仰的方式来祈求不要发生“上浮”的状态。自然会让大家想到为什么?老头与诗人两者的态度这么相反。那么这里就有作为人本身一生的一个发展。与青年不一样,人活到终年喜欢寻求安逸,而且会很习惯性的用信仰的方式来消除那些不安静的因素,所以对老头来说,他自然不喜欢“上浮”。

这三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写出了人一辈子的一个发展阶段,而结尾则暗示读者,诗人最终可能走的一条道路!

7.文艺随笔,与诗歌相关的论文800字到1000字之间

倘若提起艺苑那还要比世外桃源的意境还深邃,幽雅哩!我带大家一同迈进艺苑,领略一下柳陌花庭,湖影仙舟,雨声雪絮,鱼游鸟唱,还有仙女散花,轻笛绕耳,这些迷人的景象,激发对中国诗书文化的兴趣,此乃流连忘返啊!艺苑里美景目不暇接,让徜徉在文艺大门上的“游客”张目而望。

当你身伏在霓光灯下,翻阅着粉泪沿面滴润的花笺,记忆着花板杨柳曼舞风韵的诗篇。或者,手持毛锥在洁白的纸上临习着飞鸢翔空,眉月露天,零雨洒地般的书法,美轮美奂的笔墨文字间,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流光溢彩般的美妙,剔透心灵。

诗歌与书法相提并论,就像“魂”和“体”一般关系,诗歌为书法的灵魂,诗歌为语言的精华,书法若没有诗歌作为载体,那就空有躯体存在。缘于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从上古文字到中古文字,再到今天的文字,作诗雕字,无不体现中国书法与诗歌的孪生团圆。

但“书”是手拿着可以呈现字形的工具,做出的字表现出来的活动。而诗歌是心花的怒放,心声的自然的流溢,也许最需要土壤的沾卷。

倘若一个诗人,哪怕冰壶干枯,犹如一条涸辙之鲋,都会在眼睛里挤出两行泪花花的诗句来。因为诗人生命的背影是对生活感悟的源泉,心泉淙淙的流淌,最终会湿润巴掌大的天地,让最早的花果树,移植到他乡别处。

诗歌格律严谨,意境寥廓,浓缩度精,想象空间广阔。这大概是历来大家承认“诗无达诂”的缘由之一吧!在一个夜晚,梦见自己乘着一匹天马在苍穹中奔腾嘶叫,凌空回望着幅员辽阔,绚丽多彩的世界,想把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天上人。

看那灵芝烟韵飘渺多情,封住了神圣天宫,蓬莱,琅嬛的大门,可以排闼欣赏上天和谐、迷人的风光。在那皓月千里,静影桂树在蟾陌上云影旖旎,月宫中的嫦娥婀娜多姿,舞态翩翩。

月影映着瑶池犹如静影沉璧般的宜人。伴随着婵娟扬起了锦袖丝袂,一缕仙风玉露抹面扑鼻而来,同时邀请着天上各路神仙,把酒临风,吟诗畅饮,但此时的我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微风吹过蟾宫,让我感到格外的凉快舒适,天边卷起了五色的云朵,把我的一支玉兰笔染得简直是郭璞送给江淹的彩笔头了。此时,窗外的风飒飒吹起,惊醒了信天游的我啊!枕边滴下的几颗泪珠,不知是在天上激动的泪水,还是在屋里寂寞的泪水……手摸着桌子上的宣纸,斟量一番,那无形的灵感,让人顾不得披衣穿鞋。

窗缝棂格挤进的星光,点点浮动,逍遥的笔下怎能呈现出墨色的斑澜呢?书法主要是毛笔写字的艺术,至于要诠释她,那还得深思。我学书法细细算来,已经十载有余了,但是对书法的理解,恐怕还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书法是“目击道存”,不是天天练就要进步的,而是时时“学”才有进步,书法的本质特性是抒发情感,表达己境,驾驭毛笔呈现独特的心灵,展现给看官的是笔墨风神的特有情趣。

积学养,感悟,修炼等一身的墨道墨迹。要把书法写好,并不是学好诗歌就有大的境界,但诗歌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对些对学书有很大的裨益。( 文章阅读网: )不是有“书画同源”之说嘛,我感觉至少“诗书同怀”。

文艺性的东西表达的方式有别,但塑造的性灵基本上是一致的。比如,把一首诗歌,写的淋漓尽致,发挥极致,但是把她抄在很普通的本子上,即使物境俱佳,声色并茂,就是得不到书法的情感美,线条美,音乐美。

倘使把一首很朴素的诗歌用书法一样营造在宣纸上,裱了挂起来,赏者赞叹不已。将一首妙诗与雅笔结合起来,双境双物,或多意多境,合情调化,满纸氤氲,让人看了依依不舍,伫立难回啊。

在收笔结稿之际,我脑海中浮现出并蒂诗书翰圃香的一幕。诗书异境同怀,俨如参禅悟道,一生修悟之艺事,千载云接之情怀!我只是文艺大海里的一粟,甘苦无舟,在漫漫无际的海底里漂泊,漂泊,再漂泊。

大概是“网缘”的牵结吧!使我不知不觉进入一网友的空间里,命名为“梦之浮桥”,分外的新颖别致。不禁令我深思梦之浮桥的美幻彩江与绚丽星空。

又回忆起了《瓯北诗话》、《六一诗话》、《玉壶诗话》、《沧浪诗话》等这些随笔性文章了……近来,我阅读了朱光潜的《诗学》中有一节专谈“谐隐”,谐是诙谐;隐是谜语。早在刘思勰的《文心雕龙》中就已提到此词。

往往我们说起律诗不得不提及杜少陵,杜少陵的的诗“沉郁顿挫”,沉郁就是其诗歌之特点,顿挫就是其格律之特点。杜少陵是一位豁达者,超越寂寞,超越艰难,那骨头里透露出一种苦辛来,这种苦辛在常人眼里是一种疼痛的疾病,难以逾越的“绊脚石”,偶尔也会垫起磨难者的双脚的,顾盼两头,前边是万丈深渊,后面是泥泞的山路。

对一个跋涉者、追求者是人生冷静的思考。孔子很早很早就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理念,而在杜少陵眼里是一种“痛定思痛”,像这样的诗人还有陶渊明,陶渊明的诗恬淡自然,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淡淡的忧伤来,陶、杜是悲剧的超脱。

刘伶、金圣叹带有这种“谐”的意思,往往有点玩世,但这种玩世是喜剧中的逍遥,往往给人一种轻松的愉悦,幽默的风趣。嵇康、李白是介于悲喜交集之间,有其各自性情的奔放寥茫。

“心声”、“心画”对一个爱好诗歌和书法的人来说,彼。

8.求高人论文一篇:谈谈古代诗词对当代生活的影响

古典诗词在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及当代的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巨大的思想价值及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决定的。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他们的诗歌,但不同的民族,诗歌的发展程度是不同,诗在不同民族的精神生活中的比重也是不同的。世界上的许多民族的诗歌,都长期处于原始的、自然的发展阶段,真正高度发达的诗歌艺术,是以高度发展的文化为基础的。当然文化的发展也不一定必然促使诗歌的发展,其中必须有适宜于诗歌的文化因素。这样来看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其适宜于诗歌发展的因素,是极其丰富的,举其大端,如礼乐文明的崇尚、山水审美活动的兴盛、文官制度与科举考试,无不是促进诗歌艺术长期的繁荣并高度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诗歌,早期的成绩就十分辉煌,有《诗经》、楚辞、汉乐府诗三大系统,作为后来文人诗歌的源头与母体。魏晋时期,进入高度自觉的文人诗发展的时期,从此一直到近代,以文人为主体的诗歌系统,一直在连续发展,其历史之长,诗人之多,诗歌对整个社会文化影响之深,的确是举世罕见的。这样造成的古典诗词艺术,其审美价值之高,自然无需论证。文化与文学的历史既然是无法割断的,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的诗词在当代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自然也毋庸争议的。虽然,五四以来,出现了新诗的创作,其成就也堪称辉煌,但对于更多的大众甚至在知识分子群中,古典诗歌仍然在人们的诗歌欣赏与陶情治性乃至社会交际中占有主要的地位。用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也就是说,当代人对古典诗词,仍有很高的需求。

古典诗词与当代人的重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当代人的诗词写作活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新诗兴起,所以20世纪的诗歌创作,从发展的方向来说,是以新诗为主流的。但在整个20世纪,诗词乃至于曲赋的创作,一直在延续。20世纪初,一些以旧文人为主体的诗词流派如同光体、晚唐体创作上仍然十分活跃。稍后一辈的知识阶层中,仍然有不少人擅长诗词写作,也出现了一些诗词创作群体,我认为至少存在学者、职业革命家、新文学家这样三个重要的旧体诗词创作群体,出现一大批重要的诗词家。他们的知识背景、文化观念、思想意识各不相同,但都程度不同地接受过五四文化运动的洗礼。所以,20世纪的诗词,并非简单地模仿与复古,而添进了不少现代的精神。当然,20世纪的诗词写作,是时有起伏的,有时不无衰落之态,文化的政策、文学的观念都有不利于诗词发展的一些因素。近20年来,从写作者的人数、作品数量、诗词活动之频繁、刊物之众多来看,颇有复兴之势,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中,旧体诗词的吸引力在增加。诗歌是青春的缪斯,青年人总是有一种天然的爱好诗歌、尝试创作的愿望。他们中间旧体诗词写作的增加,正说明当代人与古典诗词之间有着难以割断的血缘关系。更重要的是,当代人继承传统的诗歌思想,用诗词吟咏情性、刺美现实,使当代诗词在表现当代人的情感与思想、反映当代生活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功能。新诗的出现,无疑是古老诗国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对文化精神也是一种更新。但旧体诗词,是具有与新诗并存发展的价值的,甚至在审美与表现的功能上可以互补。所以,我认为,在诗歌界与学术界,亟须建立一种宽容大度、新旧体并重的新的诗歌观念,这有利新诗与旧体诗词的共同发展,以造就中华民族诗歌的再度辉煌。

9.关于诗歌鉴赏的论文

虞美人宋。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人。曾存词集,已失传。

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虽然存量不丰,但是李煜已可以凭这些不朽词作流传于文坛了。

李煜的词可分为两个阶段两种风格,初期他的词作极尽绮丽奢华之能事,可以说是柳永等人柔词风格的始祖,但是当他沦为亡国之君被软禁之后,李煜的词风大变,此变并非形式之变而是内涵之变。这首《虞美人》便是作于他被囚之时,也是这种变化最显著之作。

整首词可分为两段鉴赏,前三句为首,末一句为尾。且看前三句,“春花秋月”,单是这四个字已足可引发多少词人的无限遐思了,但是在此词首句却直言到“何时了”,并用“往事知多少”来表达了对现时美景的不屑。

次句先言“小楼”再忆“故国”,即便是报春信的东风,对于身在孤狭小楼身受软禁的作者也不过是掠过心尖的一丝寒意,更是让他有了“不堪回首”之念。既思起故国,自然想起当年“雕栏玉砌”的华美宫室和秀美“朱颜”,故国无恙可叹物是人非,怕是自己终生也无福消受了。

前三句中,作者眼观美景思及己身,心中不免油然而生亡国之叹感慨之悲,但是仔细的分析李煜所思所念,却尽是当年避居江南割据一方之时的奢靡享乐,他所惆怅的并不是国破家亡,而是无法再享纸醉金迷的荣华。一个亡国之君身处桎枯之中感悟的不是失国之痛却是这些东西,李煜确实不是做国君的材料,若不是他在文艺上的天赋,怕是可与刘禅比肩了。

且不论他的思绪是否符合为君之道,此词的最末一句可说是千古绝唱,此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是李煜毕生词作的精华所在。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

同是以水喻愁的诗句,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的“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李煜于此一句中虽仅仅展示了他无尽忧愁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使读者从中取得了心灵上的呼应,人的愁思固然内涵各异,但都可借用此句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谁到忧愁之时不是觉得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来,无可抵挡呢?李煜于词尾的扪心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无怪此词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对于李煜此人,作为政治家他是完全的失败,但是作为文学家他却得到后世景仰,正如后人的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由李煜,我所想的却是政治与文艺的关系。李煜的词,绝少有忧国忧民的政治理念,他只讲求词的本身的美感,断不会为强言国事而打破词韵平仄(这也是我不喜辛词的原因之一),因此他的词篇篇美仑美奂,都是艺术上的精品。

这种思想便是“为艺术而艺术”,这才应该是艺术者的最高理念。文为什么一定要“载道”呢?艺术的历史远比政治要早,人类尚在朦胧时便已知道了用舞蹈表达情感,说艺术出现是为政治服务那完全是狡辩。

艺术的作用应该是表达人心中最真切的情感而不是表现代表着人性丑恶的政治,如果要在艺术中强加上沉重的主题,这“艺术”已不是艺术,而已沦为了丑陋的工具。倘若李煜的词里通篇是悲亢亡国之痛或是感慨不能与天下争,那么今世艺术史上的李煜,就不过是一个三流的爱国词人罢了。

这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两年后写成的。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

作者能诗能画,只可惜政治上无所成就。本是一国之君,只因一个黄袍加身的后周叛臣便落得个“肉袒以降”成为一介阶下囚。

七夕之夜,看汴京车水马龙,自己被囚寓中,回首往事怎能不叹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作者慨叹时光太慢。大概是俘前宫里浮华生活使他不思进取。

“往事知多少”长叹一声,开始回忆往事的美好。李商隐有诗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为慨叹去日美好,来日不多,美好的往事只能成为追忆,当时却只是惘然虚度。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冰凉的东风吹破寄身的小楼也吹破作者思旧的美梦。

七夕之夜,正是群星闪烁,人间欢笑何多。离开金陵(南京)来到汴京(河南开封),昔日贵为一国之君,而今只有抬头看看天下共有的一轮明月,思念故都。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思乡的人的诗词中总因月而起思乡之情。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李煜的“月明中”与以上二人不同,李白是潇洒,苏轼豪放而豁达,李煜剩下的只有凄清与无奈。

他乡与故乡,可能唯一相同的只有月亮。故国只能回映在汴京的月面。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