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思想方法的诗句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礼记•大学》儒家主张的治国,齐家,是有密切关系的两件事,一个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没有这回事。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 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 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起:开始 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 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 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 适:正是。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贤明的人和有识之士教育子孙,总是勉励他们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语;劝导他们正直,而不是从事奸诈;示范他们俭约,而不是示范以奢侈;赠送他们以训诫,而不是赠送以财产。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无知。 童蒙,指儿童无知的时期。 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讽:劝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不能已:不会停止。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齐: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清•张履祥《训子语》童稚:年幼时期。异日:日后。 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史曲•愿体集》至:最。 爱之必以其道。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爱惜子女必须讲究方法。 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成才。 要想成就功业,必须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严格的师友。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教导儿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张履祥《愿学记》人们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从我做起,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 清•张履祥《备忘一》率从:服从。 反求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2.关于思想的古诗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关于科学思想的古诗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3.反映杜甫思想转变的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潼 关 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