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献诗说怎么解释关于献诗说,先秦古籍中就有记载:《国语·晋语六》载范文子语说:"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考百事朝,问谤誉于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公卿烈士献计的目的主要是动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诗经》中有些作品为此说提供了可靠的内证,如"王欲玉女,是用大谏"(《大雅·民劳》)."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小雅·巷伯》).以上所举内证,外证可以证明当时确实存在公卿献诗的制度.用诗于政教的献诗制度涉及到诗歌创作与运用,体现出"主文谲谏"的文化传统.。 2.【诗经共收集了多少篇诗歌,其中什么篇为笙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一、采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 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二、献诗说 《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三、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但是众学者认为此说法不可信,其最大的可能性应该是孔子参加了诗经的编订.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 诗经封面 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取其整数,成为诗三百).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每一篇讲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有一个道理,可以说相当多了,然而用其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涵盖《诗经》中所有的义理而没有丝毫遗漏,这就是《鲁颂 駉》中说的:思无邪.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念头,都是由天理中生来的,而不是由私欲所扭曲的,这一句话,就把《诗经》的思想、道理完全概括了.诗人的言语有赞美的,有讽刺的,对善良的人和事,就用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它,以感发人的善心,对丑恶的人和事,就用尖刻的言语来讽刺它,以惩罚人的恶念.都是要提起人们善良的念头,除去人们丑恶的思想,使得人们的性情温和纯正.如果人心的每个念头都是纯正的,没有被私欲邪念扭曲的,那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充满了善行,而没有恶行,充满了被赞美的行为,而没有被讽刺的行为.诗人的赞美和讽刺,也不过是为了劝善惩恶而已,因此由思无邪三个字,足以概括《诗经》的精神了.想要修身的学人务必了解,应该将功夫下在“慎思”之上.。 3.【诗经的编订者是谁】不是某个个人著的.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③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