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全唐诗语词通释

1.【道家的几个词语谁能帮解释下谢谢

1司命:《楚辞.九歌》中《少司命》,旧注以为星名,也是神名,主管人的祸福.王夫之《楚辞通释》:大司命通司人之生死,而少司命则司人子嗣之有无,皆楚俗为之名而祀之.《少司命》云: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此司人之子嗣有无.. 2持义:【大藏经地持义记卷第四通】他心自在正明摄德.无量神通供三宝也.他心自在化众生也.摄取功德总以结之.余句皆明自作教他.持义者乃人间之圣人.3为将: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作为领兵大将的素质,有良好的心态.面对泰山崩塌面不变色,面对麋鹿出现在旁边而不眨眼,然后才可以左右局势,战胜敌人.这里要求的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不为眼前利益所打动.4度难:【七灾难】[出仁王护国经]七灾难者.若国土中有此七种灾难.万姓安乐也.一日月失度难谓日月失其所缠之度.时序不调.或赤日出.或黑日出.或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蚀无光.或日轮一重现.乃至四五重现.是为日月失度难.二星宿失度难谓二十八宿及金星彗星火星水星风星刀星南斗北斗等星.各失其所躔之度.是为星宿失度难.。

2.跟通有关的成语

『包含有“通”字的成语』

“通”字开头的成语:(共62则) [t] 通变达权 通材达识 通才练识 通才硕学 通达谙练 通都大埠 通都大邑 通都巨邑 通风报信 通风报讯 通风讨信 通古博今 通古达变 通工易事 通功易事 通共有无 通今博古 通今达古 通计熟筹 通家之好 通力合作 通南彻北 通前彻后 通前澈后 通权达变 通权达理 通情达理 通衢大邑 通衢广陌 通前至后 通儒达识 通儒达士 通儒硕学 通上彻下 通时达变 通书达礼 通时达务 通时合变 通商惠工 通首至尾 通天彻地 通天达地 通同一气 通同作弊 通文达礼 通文达理 通文调武 通文达艺 通无共有 通宵彻旦 通险畅机 通宵彻夜 通宵彻昼 通宵达旦 通邑大都 通幽洞灵 通幽洞冥 通幽洞微 通幽动微 通忧共患 通元识微 通真达灵

第二个字是“通”的成语:(共19则) [b] 博通经籍 不通水火 [c] 粗通文墨 畅通无阻 串通一气 [g] 贯通融会 [h] 互通有无 [l] 六通四达 六通四辟 里通外国 [p] 旁通曲畅 旁通曲鬯 [s] 四通八达 书通二酉 神通广大 四通五达 [w] 文通残锦 [y] 一通百通 [z] 政通人和

第三个字是“通”的成语:(共16则) [b] 博古通今 [d] 敌国通舟 达权通变 达士通人 [g] 高步通衢 格古通今 亘古通今 [m] 密不通风 [p] 披古通今 [q] 曲径通幽 钱可通神 [r] 融会通浃 [s] 识时通变 硕学通儒 手眼通天 [y] 应权通变

“通”字结尾的成语:(共36则) [b] 八面圆通 博识多通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c] 触类而通 触类旁通 财运亨通 [d] 大显神通 [g] 狗屁不通 官运亨通 [h] 豁然贯通 呼吸相通 [j] 简要清通 [m] 目达耳通 目交心通 脉脉相通 [r] 融汇贯通 融会贯通 融释贯通 融液贯通 [s] 声气相通 水楔不通 水泄不通 水泄不通 时运亨通 [t] 谈圆说通 [w] 文理不通 无所不通 万事亨通 无师自通 [x] 消息灵通 息息相通 心有灵犀一点通 [y] 淹会贯通 一脉相通 一窍不通 一通百通

3.释词的重要方法是形训.结合戴震的四体二用说,具体分析汉字的形义相

关于汉字的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故“六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六书说就是关于六种汉字的学说.“六书”之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一为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郑众的话“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一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云:“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一为许慎,其《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不仅指出了六书各书的名称,还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子.据唐兰先生考证,三家之说同出于一源,因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古文经学创始大家刘歆的《七略》删节而成的,所列六书名目、次序也应本于刘歆所述,而郑众、许慎的学术师承又与刘歆有渊源,郑众之父是刘歆的学生,许慎之师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然而三家的细目有两点不同:一为指事、会意、形声的称谓不同,二为各书次第不同.后世研究者认为,称谓不同反映三家对这三书的认识可能有差异,各书次第不同反映三家对各种字产生的先后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多依朱宗莱的主张,从许慎六书的名称而遵班固六书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代三家,只有许慎为六书下有定义,故要正确理解古人的六书说,必须弄清许慎六书说的原意.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许慎六书说的原意,并对后人存在分歧的看法作简要的述评. 一、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字、月字就是这种字. “日”字篆文象太阳形,中间一短横是填空隙的饰画,无实义;“月”字篆文象弦月形,中间一画,也是饰画. 二、指事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参见4)意思是说,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意义,上字和下字就是这种字. 由于许慎定义的说解含混而笼统,“视而可识”可作为对六书每一书文字,乃至世界上一切文字的要求,“察而可见”适合假借字以外的各书文字,因而后世学者对指事的认识难免有异. 今人于省吾、梁东汉对指事的阐释,应最接近许慎指事说原意,在众说中最为合理.他们认为,指事是一种用抽象符号来指示字义所要表达事物的字.(文字,二字象形程度更高. 三、会意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说,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这种字. “武”字篆文由止戈二字组成,许慎引《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止戈为武”,把“武”的本义解释为制止干戈(即战争).“信”字篆文由人言二字会合成意,许慎释其本义为诚实,人言必须诚实.而按现代学者研究,“止”本象人的脚,在别的会意字中多表人的行走前进,所以止戈会意是持戈前进,即征伐用兵的军事行动之意;“信”字是以“言”作形符以“人”作声符的形声字,而非会意字. 四·形声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说,形声字是用与字义所表事物有关的字来作形符造字,取比拟新字读音的字即读音与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跟它合成新字,江字、河字就是这种字. “江”字许慎认为其本义是长江,“从水,工声”.“河”字许慎认为其义是黄河,“从水,可声”.二字是用与其字义所表事物有关的“水”字作形符,分别取音同音近字“工”和“可”作声符来配合成的. 五.转注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由于除“考”和“老”二字外,《说文解字》在释九千多字中没有用文字指出哪些是转注字,许慎定义又过于简略,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因此从古到今对转注的不同解释非常多,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却无定论.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指出:“在今天要想确定许慎或创立六书者的原意,恐怕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把转注问题看作文字学史上已经过时的一个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再去为它花费精力.”我们很赞同这个意见.不过,作为文字学史的问题,了解和总结一下古今学者的研究,也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前人研究转注的方法不外乎下述两种:一是从“考”和“老”两个例字的关系入手,一是完全抛开许慎的定义和例字自己另创新说. “考”和 “老”两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