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中考古诗词的选择题

1.中考古诗文赏析选择题,带答案的,急

1.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

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

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2.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3.对《望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B、“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的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的写出了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4.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5.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6.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7.下列对《饮酒》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8.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9.关于《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10.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11.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

2.求初中古诗选择题20道 急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成语“朝三暮四”源自( )。

A.《老子》 B.《庄子》 C.《列子》 D.《论语》2.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并称“永嘉四灵”的是( )。A.王十朋 翁 卷 徐 玑 赵师秀B.刘 黻 徐 照 翁 卷 徐 玑C.徐 照 翁 卷 徐 玑 赵师秀D.徐 照 谢灵运 徐 玑 赵师秀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礼记》4.“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作者是( )。A.李 煜 柳 永 B.柳 永 李清照C.李 煜 李商隐 D.李清照 李 煜5.一首词的上阙是:“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首词的词牌是( )。

A.声声慢 B.苏幕遮 C.江城子 D.水调歌头6.《永嘉别张子容》的作者是( )。A.孟浩然 B.李 白 C.贺知章 D.杜 甫7.朱希晦诗句“可怜有月客无酒”中的“客”指的是( )。

A.诗人自己 B.游客 C.家乡亲人 D.漂泊异乡的旅客8.以下对李孝光《大星》一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大星在天小星落”一句,跟乐清童谣中“天上一个星,地下一个人”的说法是一致的B.这首诗曲折反映了作者对战争无可奈何的态度C.这首诗表达诗人主张民族团结的反战态度D.这首诗描写紧张的战争气氛,气势雄豪,语言古朴简洁9.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 )”。

A.咸阳桥 B.洛阳桥 C.咸阳城 D.洛阳城10.“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自杜甫的(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登高》C.《蜀相》 D.《天末怀李白》11.“苏门四学士”是( )。

A.黄庭坚 秦 观 张 耒 张 先B.秦 观 张 耒 杨万里 张 先C.黄庭坚 秦 观 晁补之 张 耒D.黄庭坚 晁补之 杨万里 张 先12.以下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拟人)C.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对偶)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夸张)13.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 )。

A.汉乐府民歌 B.《古诗十九首》C.永明体诗歌 D.山水田园诗14.白居易《琵琶行》的诗眼是( )。A.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15.《蚕妇》中“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绮”读( )。

A.xǐ B.yǐ C.qǐ D.qī16.韩愈《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上句是( )。A.弟子不如师 B.弟子必不如师C.弟子不必不如师 D.弟子无须不如师17.《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 )。

A.杜甫 B.张若虚 C.白居易 D.李白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 )。A.《孟子》 B.《老子》 C.《论语》 D.《尚书》19.律诗的哪两联必须对仗( )。

A.首联和颈联 B.颈联和颔联 C.颔联和尾联 D.首联和尾联20.下列诗作,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爱山的深厚情感。

B.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既是比喻又是排比,以景物喻愁思,烘托出闲愁之多。

C.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多。

——运用对比手法,以彻夜听雨反衬叶落之多。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运用夸张手法,赞美诗人诗才出众。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清朝乐清高垟人林大椿著有( )。

A.《求是斋诗抄》 B.《垂涕集》 C.《红寇记》D.《刘蒙川年谱》 E.《海澨方言》2.下列是咏叹梅花的句子有( )。A.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B.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E.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3.明代著名的诗歌流派有( )。

A.茶陵诗派 B.台阁体 C.公安派D.江西诗派 E.阳湖派4.下列各篇中善于使事用典的有( )。A.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B.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C.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D.陈亮《念奴娇》(危楼还望)E.王沂孙《眉妩》(渐新痕悬柳)5.《庄子》的艺术特色是( )。

A.严密的逻辑推理 B.奇幻诡谲的想象C.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D.细腻逼真的描写E.谐趣和讥刺横生6.下列名句、作者、出处全都正确的有(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B.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C.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D.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E.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篇》)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论语》是孔子所写B.诗人孟浩然到过乐清C.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是韩愈、柳宗元D.《曹。

3.求初中古诗选择题20道 急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成语“朝三暮四”源自( )。

A.《老子》 B.《庄子》 C.《列子》 D.《论语》2.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并称“永嘉四灵”的是( )。A.王十朋 翁 卷 徐 玑 赵师秀B.刘 黻 徐 照 翁 卷 徐 玑C.徐 照 翁 卷 徐 玑 赵师秀D.徐 照 谢灵运 徐 玑 赵师秀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礼记》4.“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作者是( )。A.李 煜 柳 永 B.柳 永 李清照C.李 煜 李商隐 D.李清照 李 煜5.一首词的上阙是:“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首词的词牌是( )。

A.声声慢 B.苏幕遮 C.江城子 D.水调歌头6.《永嘉别张子容》的作者是( )。A.孟浩然 B.李 白 C.贺知章 D.杜 甫7.朱希晦诗句“可怜有月客无酒”中的“客”指的是( )。

A.诗人自己 B.游客 C.家乡亲人 D.漂泊异乡的旅客8.以下对李孝光《大星》一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大星在天小星落”一句,跟乐清童谣中“天上一个星,地下一个人”的说法是一致的B.这首诗曲折反映了作者对战争无可奈何的态度C.这首诗表达诗人主张民族团结的反战态度D.这首诗描写紧张的战争气氛,气势雄豪,语言古朴简洁9.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 )”。

A.咸阳桥 B.洛阳桥 C.咸阳城 D.洛阳城10.“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自杜甫的(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登高》C.《蜀相》 D.《天末怀李白》11.“苏门四学士”是( )。

A.黄庭坚 秦 观 张 耒 张 先B.秦 观 张 耒 杨万里 张 先C.黄庭坚 秦 观 晁补之 张 耒D.黄庭坚 晁补之 杨万里 张 先12.以下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拟人)C.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对偶)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夸张)13.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 )。

A.汉乐府民歌 B.《古诗十九首》C.永明体诗歌 D.山水田园诗14.白居易《琵琶行》的诗眼是( )。A.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15.《蚕妇》中“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绮”读( )。

A.xǐ B.yǐ C.qǐ D.qī16.韩愈《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上句是( )。A.弟子不如师 B.弟子必不如师C.弟子不必不如师 D.弟子无须不如师17.《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 )。

A.杜甫 B.张若虚 C.白居易 D.李白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 )。A.《孟子》 B.《老子》 C.《论语》 D.《尚书》19.律诗的哪两联必须对仗( )。

A.首联和颈联 B.颈联和颔联 C.颔联和尾联 D.首联和尾联20.下列诗作,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爱山的深厚情感。

B.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既是比喻又是排比,以景物喻愁思,烘托出闲愁之多。

C.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多。

——运用对比手法,以彻夜听雨反衬叶落之多。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运用夸张手法,赞美诗人诗才出众。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清朝乐清高垟人林大椿著有( )。

A.《求是斋诗抄》 B.《垂涕集》 C.《红寇记》D.《刘蒙川年谱》 E.《海澨方言》2.下列是咏叹梅花的句子有( )。A.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B.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E.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3.明代著名的诗歌流派有( )。

A.茶陵诗派 B.台阁体 C.公安派D.江西诗派 E.阳湖派4.下列各篇中善于使事用典的有( )。A.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B.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C.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D.陈亮《念奴娇》(危楼还望)E.王沂孙《眉妩》(渐新痕悬柳)5.《庄子》的艺术特色是( )。

A.严密的逻辑推理 B.奇幻诡谲的想象C.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D.细腻逼真的描写E.谐趣和讥刺横生6.下列名句、作者、出处全都正确的有(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B.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C.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D.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E.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篇》)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论语》是孔子所写B.诗人孟浩然到过乐清C.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是韩愈、柳宗元D.《曹刿论战》出。

4.求初中古文选择题和答案四十道

一、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完成以下问题。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然规往 规:计划 B、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C、具答之 具:详细 D、无论魏晋 无论: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C.缘溪行 便扶向路 D.遂与外人间隔 乃不知有汉 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之: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C.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花草遍地,鲜艳而美丽,落花纷纷。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领妻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D、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5、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以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B、本文的成语有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落英缤纷、怡然自乐等。

C、世外桃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本文作者虚构的目的是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D、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理想是能变成现实的。

二、阅读《爱莲说》一文,完成以下问题。6、文中加点的“蕃”“植”“鲜”“宜”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茂盛 树立 新鲜 适当 B、多 树立 少 应当C、多 栽种 新鲜 适当 D、茂盛 栽种 少 应当 7、下列各句中的“而”与“出淤泥而不染”中的“而”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随波而逝8、下列句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春冬之时 B、渔人甚异之C、何陋之有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9、文章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菊花、牡丹,其用意是( )A、菊花、牡丹、莲花。

各有其不凡之处,均是作者大力赞颂的爱物。B、“莲”虽美,可是菊花和牡丹更加雍容华贵。

C、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花的种种美德。D、写牡丹来讥讽贪图荣华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写菊花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10、下列诗句中有咏莲的,也有咏菊的,其中咏莲的诗句是(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⑤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三、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以下问题。

1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 阙:同“缺” B、夏水襄陵 襄:漫上C、飞漱其间 漱:冲刷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飞奔12、下列语句中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能以径寸之木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以此夸能1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席地不容闲也 B、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C、沿溯阻绝 绝谳多生怪柏D、清荣峻茂 回清倒影1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B、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每逢雨后新晴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里一片清凉,山涧中一片寂静。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只有在正午和半夜才能看见太阳和月亮。D、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

15、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B、本文中作者写景,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本文中作者先写三峡地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依次写了春冬、夏天、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清幽美、奔放美、凄婉美。D、本文末尾句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渲染悲凉情怀,表现旅人的哀愁

四、阅读《观潮》一文,完成以下问题。1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吞天沃日 沃:肥沃 B、方其远出海门 方:当…… 时C、随波而逝 逝:去,往 D、披发文身 文:画着文彩 17、下列语句中与“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中“为”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为宫室、器皿、人物C、海涌银为郭 。

5.初中古诗试题

如下: 1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1、“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2、燕然;3、“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2 江 城 子 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壮志豪情 别开生面──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赏析 壮志豪情 别样情怀 苏轼于熙宁八年十月(1075年)在密州祭常山回,与同官会猎于铁沟附近,作此词以抒怀。 开端刻画出猎形象,显示豪放气韵。

起句“狂”字统摄全词。“锦帽”两句烘染出田猎气氛,写出猎队武士装束。

一个“卷”字,极写乘马飞驰的勇武气势。 “为报”三句是说,为我通知全城官员武士都跟随太守前往打猎,看我象孙郎射虎一样不平凡的身手吧! 下阕“酒酣”三句紧承上文,是自我感情的剖白:太守酒意正浓,心高胆壮,即使鬓边添了几根白发,又有什么要紧吗?“持节”两句,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表现出作者立功边陲的急切心情。

结句抒发壮志豪情,点明词旨。 用典独特 别具一格 “左牵黄,右擎苍”,是说左手牵黄犬,右臂架苍鹰。

典出《梁书·张充传》,张充年少喜好游猎,出猎时“左手臂鹰,右手牵狗”,苏轼暗用其事。 “孙郎”,指孙权。

《三国志·吴志》记载,建安二十三年,“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这里以孙权自况,进一步描画打猎的热烈场面。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出《汉书·冯唐传》,用冯唐赦魏尚事:汉文帝时,云中郡太守魏尚守边有方,战绩卓著,后因上报战果数字有误被削职,郎中署长冯唐谏文帝不应如此对待武臣名将,于是文帝就“令唐持节救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苏轼希望得到重用,以报效国家。 “天狼”,星名。

《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这里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

北宋屡遭西北少数民族的侵扰,一向关心边防的苏轼,是多么希望驰骋疆场反击侵略者啊! 开拓题材 别开生面 这首词别开生面,上片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片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胸襟,叙事而抒怀,全词一气贯注。 苏轼用词写习武打猎,借以抒发关心边防的热忱,在题材上和内容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它进一步发展了范仲淹悲壮苍凉的边塞词的精神,为南宋蔚为大观的抗战词开了先河。

而且通过对特定素材的描写以及对抵御外族侵扰的忠义之情的抒发,形成一种粗犷豪迈的风格,具有一种阳刚之美,与当时笼罩词坛的柳永的词风形成鲜明对照。3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2分)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2分) (4)“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2分) (5)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1、收复中原,统一国家。(1分,意思正确即可)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2分,写一个得1分)3、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2分,每点1分)4、(2分)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5)、(2分)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1分)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1分)。 三 破阵子(辛弃疾)山东济南2008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6、辛。

6.古诗词选择题60道最好要高中的,必须有答案

请用你的细心,给下面的题目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写在括号里.(10分,每小题2分).1、《山行》是描绘了( C)的景色.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 B)的名句.A、李白 B、王维 C、王昌龄 D、杜牧3、把“春风”比作“剪刀”的是哪首诗?(C )A、《忆江南》 B、《滁州西涧》 C、《咏柳》 D、《游园不值》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中写的名胜是( D).A、泰山 B、华山 C、黄山 D、庐山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诗写的是(B ).A、花 B、风 C、竹 D、水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2)”出自《汉乐府·长歌行》.(1)悲伤 (2)伤悲 (3)忧伤 1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3).(1)似曾相识鸟归来 (2)似曾相识雁归来(3) 似曾相识燕归来 13.《七步诗》的作者是(1).(1)曹植 (2)曹丕 (3)曹操 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1)”.(1)阴山 (2)边关 (3)燕山 1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2).(1)花重绵阳城 (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 1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1).(1)《游园不值》 (2)《春望》 (3)《春夜喜雨》 1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1)的诗句.(1)王勃 (2)李白 (3)白居易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2)”是文天祥的诗句.(1)汉青 (2)汗青 (3)汗清 1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1).(1)因为 (2)坐下 (3)座位 2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3).(1)多少楼台烟波中 (2)多少楼台风雨中 (3)多少楼台烟雨中 2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1)的诗句.(1)王维 (2)王之涣 (3)王勃 2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2).(1)张养浩 (2)马致远 (3)元好问 2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1).(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王昌龄《出塞》 (3)杜牧《江南春》 2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3).(1)春色 (2)梨花 (3)雪景 2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3)的《无题》.(1)李贺 (2)李清照 (3)李商隐 2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登高》 (3)《蜀相》 2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2)的词句.(1)岳飞 (2)辛弃疾 (3)陆游 2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2).(1)红色 (2)花 (3)树叶 29.“海上生明月,(3)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1)天地 (2)天下 (3)天涯 3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1)的《别董大》.(1)高适 (2)岑参 (3)王昌龄 3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2).(1)李延年 (2)李龟年 (3)崔九 3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3)的诗句.(1)李煜、柳永 (2)柳永、李清照 (3)李煜、李商隐仅供参考。

7.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

1、泊秦淮(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 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忧国忧民 2、送友人 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 苍凉(悲凉凄凉凄清) 的景象。(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3、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凄清孤寂。

寂寞悠思的心情。 4、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

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

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

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待月的心情 下片写赏月。(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桂花 西风(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5、春 雪 (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2分) 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6、绝句 (杜甫)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7、.闺怨 (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

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8、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9、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比。

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10、东栏梨花 (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惆怅。

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1、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农村(田园、乡村)风光_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破、鸣、点(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12、题。

8.初中古诗题

姓元的友人是送朋友去西北边疆,除了惆怅还有些伤感,诗里表达了作者戚戚然的离别之情。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